-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49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文最後由 old2009 於 2019-12-19 04:50 編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李政偉教授與花蓮慈濟醫院、新加坡大學以及宜蘭大學所組成的跨國研究團隊,從來自土壤真菌「里西裸囊菌」(Gymnoascus reessii)的聚乙烯吡咯系列衍化物中,找到一個可以在低劑量下抑制口腔癌生長及發展的化合物,為口腔癌的治療投下曙光。
在台灣,口腔癌為2018年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名,每十萬名就有31.5人罹患口腔癌,高居世界第一!因此,口腔癌的預防與治療都成為台灣醫療的當務之急。
故事是從宜蘭大學生物技術研究所的花國鋒老師與新加坡大學化學系的藍友琳老師開始的。李政偉教授以及花蓮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陳培榕、周昱甫兩位醫師的加入,將聚乙烯吡咯衍化物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境界。為了要更確定聚乙烯吡咯衍化物對口腔癌抑制的效用,李教授與他的碩士班研究生劉家成發展了「人源化腫瘤異種移植動物模式」(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將病人的口腔癌腫瘤以外科手術的方式移植到免疫缺失的小鼠身上,繼代培養到第三至第五代後,再進行藥物的測試。使用PDX系統的好處是,在異種移植動物試驗上,由於腫瘤組織直接來自人體,腫瘤反應更貼近於臨床表現,遠優於傳統使用的體外培養癌細胞株。但這個實驗需要直接將人的口腔癌直接移植到小鼠身上,難度相當高!測試的結果發現,只需要極低的劑量(1 mg/kg,每公斤體重一毫克),即可造成腫瘤明顯縮小。以癌細胞株測試的結果也發現,只需要200奈莫耳(nM)劑量便可成功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移動能力等。以基因敲弱(gene knock-down)及微陣列(microarray)分析方式,則顯示此衍生物可能的作用標的包括了Par-4與IL-17RA。
由於這個研究成果是全新的發現,目前「聚烯基吡咯衍生物作為製備口腔癌藥物之用途」(Use of a polyenylpyrrole derivative in preparation of anti-oral cancer drugs)已獲得美國發明專利US10,500,188(台灣專利申請中),朝新藥物開發邁進了一大步,期待不久的將來能從李教授的研究團隊聽到更多的好消息,讓台灣眾多的口腔癌患者們在治療的藥物上能有更多更好的選擇。
(撰文╱葉綠舒,攝影╱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提供)
文章來源: HiNet 生活誌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