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黃帝是道教的創始人嗎?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又是一個多種宗教共存的國家。中國奉行各民族一律平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現階段,中國主要有五大教派。分別是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這五大教派,只有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說到道教,人們首先會想到黃老,這個黃就是黃帝。
相傳黃帝曾專訪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後得道成仙,乘龍飛升,據說這是道法初顯於神州。此後口耳相傳,黃帝便被奉為道教創始人。到了周朝,老子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時,被令尹強留,寫下五千字的《道德經》後才飄然出關,這是道法之論述最早出現在文字中。到了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中稱得到太上老君傳道法並賜天師位,造作道書二十五篇,從而創立了天師道(俗稱五斗米道)。由此道教組織正式成立。後世一些道教學者遂以黃帝為道教始祖,老子為道祖,張天師為教主,稱為「道教三祖」。
道教有許多經書據說是黃帝留下的,如《黃帝九鼎神丹經》、《黃帝內經》、《龍虎經》、《陰符經》等。《知北游》記黃帝講道的話,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又稱:「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大宗師》篇說:「夫道,有情有性,無為無形,……黃帝得之,以登雲天。」
《莊子》多記黃帝訪道、論道事。《在宥》篇記黃帝去崆峒山問道於廣成子,廣成子教以「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女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徐無鬼》篇記黃帝去具茨之山訪大隗君,路遇牧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而後人評價黃帝當政說,"黃帝之治天下也,其民不引而來,不推而往,不使而成,不禁而止。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
由此可見,黃老在道教成立以前,是一種哲學思想,也是一種治國理念。他強調"無為而無不為",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倡導"待時而動""因時而動",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西漢初期,文帝景帝皆以黃老清靜之術治天下,與民休養生息,對於社會的各種生產活動及老百姓的生活,儘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發展,遂形成了以黃老道思想為主的政治學說,這種思想對社會的影響也在這個時期達到頂峰,被後人譽為「文景之治」。
黃老思想對中華歷史也有深遠的影響。秦漢方士更以黃帝為帝王成仙的樣板,鼓動秦皇、漢武以之為楷模修煉長生。公孫卿更編造了一個有名的黃帝鼎湖升天的神話:「黃帝且戰且學仙,……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可以說,從戰國至漢初,黃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難怪陸遊詩中有"少年慕黃老,雅志在山林。"
許地山在考察道教產生過程後指出:「巫覡道與方術預備了道教底實行方面,老莊哲學預備了道教底思想根鵬。到三張三葛出世,道教便建立成為具體的宗教。」明確地指出了道教產生與原始巫之風、神仙方術、道家哲學的密切關係。
通過上面敘述,我們大致可以作結論了。道家的思想源自老祖宗黃帝,但作為一種宗教的創立,則與黃帝無關,後人攀附黃帝,無非是想為自己添張虎皮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