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1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7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98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斗堂
福州舊時的一種高端民俗結社組織,以朝真禮斗為務,入會參玄者必須門庭顯要世族。發源于清初著名神霄派高道施道淵,入會參玄者必須家有“匾額”(即有功名的士紳弟子)者,方可參與,雖然富甲一方,沒有功名一樣不能參加斗堂。參與斗堂的信眾則互相稱之為“堂友”。近代史上眾多名人如嚴複、林覺民等,皆為斗堂堂友。現在福州城內裴仙宮及三坊七巷天后宮不僅歷史上是斗堂的重要發源地,現今也是斗堂的重要活動地點。
斗堂組織:禮斗是道教祈福禳災的最重要方式,所以大小道觀舉行齋醮“拜斗”是必修法事。雖然全國的“拜斗”類法事的主法多是:先天斗姆元君摩利攴天大聖。而將斗姆作為核心神明,加以崇祀——斗堂是現今僅存的組織。
歷史上斗堂組織有“禪和斗堂”,“正一斗堂”。“禪和斗堂”多在福州城外;“正一斗堂”多在福州城內。兩者堂友一樣高素質,參與者除功名弟子及其後代外,便是當時社會名流或政府、工商業界的中上層人士,經主事者介紹考核,通過考核後成為堂友。
斗堂的宗旨為:“濟人超幽,修德積功”,勸人為善,提供修行場所,共同學習經典,並在特殊的日子舉行祈福法會或功德道場,為各位堂友祈福或超度先祖,以弘揚中國的孝道精神。
舉辦的活動除每月舉辦的“祈福月斗會”以外,還有堂友生日舉辦的“命日延生斗會”。“正一斗堂”還會定期舉辦一些大型齋醮,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如斗堂重要傳承人:張鄧林道長,為民國時期福州道教領袖,曾在1983年(民國二十七年),於蒼霞山舉辦“普度大齋”,並筵請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主壇拜表。
民國38年(1949)前後,公務人員隨國府遷台,福州斗堂音樂亦傳之於寶島。初隻于在台福州鄉賢之間傳習,後李叔還老師集合遷台福州同鄉,綜合”集賢堂“、“悟玄堂”、“六合堂”、“一善堂“,創立“集玄合一堂”後又傳法“天壇斗堂”;與原有張鄧林創建之“如意保安堂”,形成三大斗堂。頗受六十三代天師贊許,六十三代天師並多次主持斗堂法會。
現任中華道教總會理事長,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之弟子兼機要秘書:張檉長老。作為福州人,也是斗堂的堂友。亦非常贊同斗堂,大力傳播,推為正統經韻,現已成為全台各大宮觀所尊用。福州斗堂音樂在臺灣目前有國語和閩南語兩種傳播形式,其中閩南語版在誦經部分使用閩南語,而在經樂讃詞之中保留福州腔特色。
斗堂文化起源於19世紀中葉的福州民間禮斗祈福文化,其文化最為核心內容是斗堂禪和曲,即供信俗祈福文化活動中所唱奏的樂曲。發源於三坊七巷天后宮及周邊地區。歷史上斗堂成員中,涵蓋近代史上的諸多名人,是一種超一般法緣與宗教關聯,榕台文化更深層次,更具凝聚力,更具普遍性的同源文化。臺灣學界將其列為臺灣文化移植最為成功的案例。當代臺灣,斗堂禪和曲在宮觀寺廟以及祈福等活動中廣泛使用,臺灣宮廟使用禪和曲作為法事用曲者近半。
來源: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