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1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0-10-19 08:57: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古人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施主所施雖只一粒米之微小,但信施之心不可思議,就像須彌山那麼大,吃了不用功,今生修行沒有成就,下輩子要作牛作馬還人家。一旦披毛戴角來償還,是很可怕的。

這種事經上記載很多,說一些讓大家參考,希望大家對此加以重視:

從前有個出家人,住在山裡的茅棚,接受一對母女供養。母女很恭敬,每天兩餐送到茅棚給出家人吃。過了好幾年,那個出家人心想,受人供養這麼多年,自己沒開悟,以後可能要披毛戴角還,還是趕快去行腳參訪,請求高僧大德開示,看看會不會開悟。浸在此地,道理又不懂,不知修得對不對,否則怎麼這麼久不會開悟,以後若披毛戴角還可就慘了。

打定主意之後,當女孩拿飯來時,就對她說:「回去告訴妳媽媽,明天起不必再拿飯來,我要去行腳。接受你們供養這麼久,很感謝。」女孩回去後將師父的話告訴媽媽。母親趕緊跑去加以挽留說:「聽說師父要去行腳,在這住那麼久了,繼續住沒關係。」師父不答應。那位母親說:「既然如此,請您再慢三天,我作一件衣服,讓師父可以換洗,否則離開這裡以後,不知何時才會回來,衣服若破了怎麼辦?等我作好衣服供養師父再走吧!」出家人心想,這麼久都住了,不差這三天,就答應了。 

第三天,母女倆帶了做好的出家衣服和四個龍銀去見師父。她對師父說:「這件衣服讓您換洗,這四個龍銀當您的資糧,倘若行腳到沒有叢林道場的地方,吃的方面就不虞匱乏。」那位師父接受了之後,準備隔天就要離開。 

那晚,出家人同樣在茅棚用功。用功到十二點多時,聽到八音(管樂器)吹奏的聲音「咿咿呀呀」,漸漸接近茅棚。一看是一群青衣童子,有的吹喇叭,有的打鑼鼓,走了過來,還抬著一朵大蓮花到他面前。出家人正在打坐,蓮花就放在他面前,童子催促他說:「法師請上座!」。法師說:「我又不是念阿彌陀佛,你怎麼用蓮花來接我?」出家人心想很不妥當,因為自己修禪宗是參禪,不是要坐蓮花去西方世界,因此不敢坐上蓮花。

過一會兒,青衣童子又催他說:「法師,法師,時刻到了請上座。」但是他仍如如不動的坐著,不敢上坐。童子第三次又催說:「時刻很緊迫,法師請您趕快上座。」他見童子在旁一直催促,沒辦法,就將出家人隨身寶引磬拿起,往蓮花座上插下去,青衣童子就奏著樂,敲鑼打鼓走了。

那晚,務農的兩母女家裡養的一匹幫助耕種及運貨的母馬生產,生了整個晚上生不出來,生到最後,生出來一枝引罄。

兩母女一看,沒生小馬,竟然生出一支引罄來,非常訝異。於是將它洗乾淨,仔細一看,原來是師父的引罄,怎麼會讓母馬生出來?  

因為擔心師父一大早就會離開,母女兩人清晨一大早就拿著引罄,急忙趕去要還給師父。師父看到引磬,大吃一驚,問說:「這支引罄怎會跑到妳那裡去了?」她說:「昨天我家那隻母馬生小馬,生整個晚上生不出來,最後生出這支引罄來。」

師父聽了嚇一大跳,就說了一首偈:「一襲青衫一張皮,四個白銀四個蹄,若非老僧定力夠,今朝妳家作馬兒。」意思是說,受人供養一件出家衣,落得出生為馬穿著一身獸皮,拿人四個龍銀,墮落生了四隻馬蹄,若非我老僧今天有些定力,傻傻跑去蓮花上坐,今天就在妳那兒作馬,披毛戴角做畜生還妳們的債了。

雖然我們在家修道人,靠自己所賺的錢吃飯,但是所吃的米、菜,也是眾人力量和合而來;倘若不靠他人的分工合作,即使有錢,照樣沒有這一頓飯可以吃。能夠有田園自己耕作、不必仰賴他人的到底很少;多數人所吃的飯菜,都來自農民努力的耕種,再經過生意人才賣到我們手中。 



此外,稻米、蔬菜從播種到收成,也是要經過很多人的共同努力。肥料,要靠肥料工廠許多工人生產。農藥也要很多工人,不僅如此,施放農藥還要殺死很多眾生。種水稻蔬菜要灌溉,水要靠水利公司,水利也是靠很多人共同成就,作水壩也要花費許多眾生的納稅錢。

我們吃飯容易,但是有人算算,最少要一萬人的努力,才能成就這一碗飯可吃。雖然錢是我們賺的,但這碗飯端到嘴來吃,要經過一萬人的幫助才能成就。所以每當吃飯,要知感恩,要照二時臨齋儀規如法來吃,並且為眾生作迴向。若能如此修,則功德無量無邊,也才不致辜負成就我們吃這一餐飯的所有眾生之恩。

真正的富貴

佛陀入涅槃五百餘年之後,在古印度地區有一位國王,修學佛法非常精進,並且還以最好的飲食供養出家眾。在他所供養的出家眾當中,就有一位已經不受生死輪迴、解脫自在、得知宿命的阿羅漢聖者。

距離不遠的地方,還有另一個國家,該國的國王,也以各種美食供養當時印度的婆羅門修行人。這位國王用金玉珠寶和綵綢流蘇,製作了五百支傘形的精緻寶幢,極其珍貴華麗,但是卻沒有人會舞弄這種寶幢。於是,國王慎重地宣布:凡是有人具有耍舞這種大寶幢的技藝,就要送一支這種珍貴無比的寶幢給他。

當時,遠方許多國家中的貧苦百姓們,都聽到了這個消息,競相走告。其中有五百位窮人從各地匯集至一處,共同切磋了舞弄把耍這種寶幢的各種技巧,然後邀約一起出發,要到該國去獻藝,以領取價值不菲的寶幢,希望從此大富大貴。

當他們一路辛苦地走到半途,盤纏、糧食即將用盡,恐怕無法到達目的地了。其中一位同伴建議說:「聽說這附近有一個國王,供養許多的出家人,我們不如先到那裡去,假裝跟著出家,等吃、住都不成問題了,再想辦法到另外那個國家去賺取寶幢。」大家一致贊同,於是便前往到那位已證阿羅漢的比丘處,要求出家。

這位證果的阿羅漢,一見這群貧人,馬上明白了這五百人的宿世因果。原來他們的過去生,在惟衛佛時代,曾經全都是一位長者的家奴。這位長者敬信三寶,經常供養出家法師,而每一次的供養,都是由這五百個家奴負責料理烹煮、恭敬侍奉,並且在長者家中,又常常聽聞法師們講經說法。這五百人往生之後,因為供養僧寶的功德,升到天界去享福。現在,雖然天福享盡了,但是,曾經聽聞過佛法,善根種子萌芽,因此,這一生才有前來出家的因緣。阿羅漢雖然知道這五百人求出家的目的,並不是真正發心要修行,只是為了要接受供養,然後籌措旅費去他國賺取寶幢。但是,阿羅漢觀察到他們得度的因緣已經成熟了,於是就為他們剃度,並傳授戒法。

受完戒法,阿羅漢便帶這五百位剛出家的法師到皇宮接受國王的供養。應供結束之後,阿羅漢告誡五百位法師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帶角還。』所以,如果你們沒有精進修行的決心,將來就得生生世世當牛馬、奴婢來償還國王的供養。」這五百位法師聽了都非常地害怕,於是日夜精進修行,禪坐、觀行,一點都不敢放逸懈怠。經過了九十天之後,全都證到阿羅漢,遠離了所有的痛苦與煩惱。

這五百位阿羅漢在通徹了一切的因果後,發心要向世人說明他們入道證果的始末,就一起到了要送寶幢的王宮,向國王及在座的婆羅門修行人說:「我們已經破除了貪、瞋、癡三毒,也熄滅了色、受、想、行、識五陰熾盛的痛苦,更遠離了色、聲、香、味、觸、法六衰的執著。您們可以嗎?」

在座的人都很驚訝地看著他們,無言以對。

阿羅漢接著說:「我們原本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貧窮,要來貴國耍藝、賺取寶幢,求取大富貴,沒想到途中因盤纏用盡而出家。由於精進不懈,如今都證得了阿羅漢果,所有的煩惱火焰都被我們的智慧法水撲滅了,身心得到了大自在!這真是無上富足的快樂啊!」



原公案出自《雜譬喻經卷十》

省思

公案中的五百位窮人,追求財寶、富貴,是芸芸眾生的縮影。譬喻著一般世間人的生命價值,大多是在無常中追求豐裕的物質生活。然而,執著於物質的富貴,只會帶來更多不安和心靈的貧窮,況且世間的財富即便得到,轉眼之間亦會消散,無法長久擁有。

聽聞佛法,讓我們明白人生的真理,體悟到這一念真心,心境保持安詳自在,這才是超越世間一切的真正富貴。

淨空法師: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

(一)

1 古德有一個警告說:「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現在是末法時期,我們看到很多出家人,沒做到出家人的本分,破壞佛門的形象,造成社會大眾對三寶的誤會,這個罪業不得了!

2 佛門有個俗話說,「地獄門前僧道多」,出家人為什麼會墮地獄?本分的事情沒有盡到,心裡面貪嗔癡慢沒斷,禁不起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道業荒廢掉了,所作所為都是罪業。

3 出家人的本分是修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果出家人希求名聞利養,曲解了佛教,貽誤眾生,使許許多多的眾生不但沒有得利,反而受害,這個罪業墮阿鼻地獄。

4 一定要知道,道場的功能是教化一方!能勸這一方人斷惡修善、破迷開悟,這個道場建的有功德;如果這個道場做不到這樁事情,甚至於把眾生修行道路指錯,那他要背因果責任,這個因果責任都是在地獄。


(二)

1 學佛的同修,特別是出家的,要能一心向道,決定往生,這樣子才能消受信徒的四事供養;如果你這一生不能往生,來生還要輪迴,換句話說,你來生要還債。

2 你往生,他供養你,他有福報;你不能往生,他供養你,來生你得還債。供養可怕,比討飯的都難消化,這個錢不好用。

3 討飯的是在外面乞討,你給他錢,你沒有要求他將來要還,他可以消受得了,他沒有問題。

4 我們出家人是什麼?人家供養的。供養是要求福,你什麼福給人家?所以發心出家的,決定要往生,決定要弘法,出家人本分的事業就是這個。如果捨棄本分,去搞別的,那就是世間人講的「不務正業」。


(三)

1 出家人這一生要不能往生,這些施主現在供養你的,將來統統都得要還債,所以出家人對於供養決定不能貪求。為什麼?現在貪求多了,將來還得多,這個麻煩大!

2 所以我們道場決定不化緣,我們隨緣,人家供養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有就不做,做與不做,心都是清淨、都是自在,這樣就好。

3 道場如是,在家同修亦復如是,每一位都要本著這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來處事待人接物,使我們的心真正能安定下來,一心向道,我們安分守己,不背因果,這樣才好。



4 我們知道,正法裡面沒有貪嗔癡慢,如果出家人心裡頭還有貪嗔癡慢,那就是造罪業,這個罪很重,古德說得好,「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我們要警惕!

(菩提彼岸)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24 00:5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