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50|回覆: 7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5-7 08:59: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三寶歌》淺釋

佛法有許多思想體系,一派認為這世界是空的,有一派則認為,這世界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空」義呢?這世界如果是由心識所變,為何許多人想變現一個富爸爸,卻無法實現呢?這篇文章〈法寶歌〉,將作簡單的說明。〈法寶歌〉,乃《三寶歌》的第二部分,是太虛大師以統攝法義,來禮讚法寶的功德。

法寶歌歌詞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

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二諦總持,三學增上,恢恢法界身

佛法是三根普被的,不過佛陀說法的時候,是因應眾生的根機,而給予適宜的教導,佛教稱之為「對機說法」。由於眾生的根機不一,故佛陀給予眾生的法藥亦是無量的。太虛大師用「二諦」作為總綱,來總持佛陀的一切教法。以「二諦」來概括佛法的說法,亦見於龍樹菩薩的《中觀.觀四諦品》:「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

二諦有不同的譯名[1],就其意涵來說,不外乎世俗諦、勝義諦。不過,學者對「二諦」的解釋並不一致。有些學者認為,世俗諦是指世俗所共許的[2]。雖然世俗是虛浮不實的,但在世俗共許的認識上,仍有其相對的確實性,這種「共許的確實性」被稱為「世俗諦」。譬如說我們前天見到太陽從東邊升起,放射光和熱,昨天見到亦是如此,雖然今天是雨天,見不到太陽,但我們知道今天的太陽還是會從東邊升起,並且持續放射光和熱。可是有些科學家說,太陽在大約五十億年後,將變成紅巨星,然後再冷卻成白矮星,再過七十億年後,它將成為一顆冰冷的黑矮星。不過,一般人沒有這樣的知識,總覺得太陽一定從東方升起,永遠高溫炙熱,像這種不是真實,但為世俗所「共許的確實性」,佛教說為「世俗諦」。

勝義諦,是聖者所證悟到的諸法本性空寂。這種「本性空寂」的體悟,不是一般人的經驗所能理解的。我們之所以無法理解,是因為我們還未證悟這種境界,就像是一個未曾吃過天山雪蓮的人,無法體會吃天山雪蓮的感覺像甚麼一樣。聖者所證的空寂性名為「勝義諦」,這並不表示有種東西叫「勝義諦」,它僅是假託施設的名字(假名),用以描述聖者所體證的「寂滅」境界。

不過,有學者認為將「世俗諦」解釋成「共許的確實性」並不精確,於是主張「世俗」應理解成「言說」。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將這裏的「言說」看成是「佛陀的教法」,因為只有透過佛陀的教義,才能使我們趨向寂滅解脫。所以要邁向解脫,必須對二諦有切實的了解,如《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它的意思是,若沒有語言作媒介,便無法理解甚麼是第一義;不懂第一義,不能證入涅槃解脫。

總之,佛法雖多,不外乎二諦,故對二諦的了知,必須清楚無誤。龍樹菩薩說:「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由此可知如實區分「二諦」的重要性。

二諦是佛法的總綱,而三學則是修行的宗要。佛陀為適應眾生的根機,開示了無量法門。法門雖然無量,但最基本的修行方法就是「三學」。三學,又稱「三增上學」——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3]

增上戒學,是佛陀為佛弟子制定的各種戒行,如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佛教非常重視戒律,認為持戒是獲得解脫及證覺菩提的必要條件,換句話說,要獲得解脫或證覺菩提,就必須持戒。戒,作為行為規範的依準,它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在生活中,如我們的行為與戒相違背,那麼便難以持戒清淨。要持戒清淨,就先從淨化內心,畢竟身語的行動,是受意業所支配。

增上定學,一般是指修定。修定就是「集中意志,控制心念」。我們的心念,總是意馬心猿的向外境馳散,無法安住當下。想要收攝我們的散心,唯有透過禪定的修習。在佛教中,修定雖然十分重要,但它並非修行的終極目標;亦不應將「得定」等同於解脫。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定的功用,在於暫時止息妄想及抑制煩惱衝動;修定的真正目的,是藉由修定來開發無漏智慧,以斷除妄念煩惱,而獲得究竟的解脫。

增上慧學,專指無漏般若智慧,這是不共世間的,是佛法所特有的。那麼要如何產生無漏般若慧呢?佛法說,要從修定而來,所謂「依定發慧」。雖然無漏慧是由定而生,但並不表示定就是慧,必須「從定心中修習觀慧,才能引發不共世間的真實智慧」。當般若智現前,才能離戲論的羈絆,而得解脫。總之,戒、定、慧三學有它必然的次第──依戒生定,從定發慧,當中則以慧學來貫穿始終。

「二諦總持」,表明佛法的理論;「三學增上」,則闡述佛法的實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才能證得無上的佛果,所以大師說:「恢恢法界身。」「恢恢」,是寬闊廣大的意思;「法界身」,乃指法身。「法身」有兩種意思:一、以真理之法為身,名為「法身」;二、以功德莊嚴及為功德依止,名為「法身」。而歌詞所指的,乃第一種意思。

淨德既圓,染患斯寂,蕩蕩涅槃城

這段歌詞,主要是闡明涅槃的意義。佛陀既已證得「為諸功德所莊嚴」的法身,那麼他所得的清淨功德,必定是圓滿無缺,所以歌詞說「淨德既圓」。清淨功德既已圓滿,即表示諸雜染法,均已滅盡,所以說「染患斯寂」。

清淨的功德既已圓滿,雜染禍患亦皆滅盡,這表示到達寂靜無生的涅槃城,所以歌詞說「蕩蕩涅槃城」。大師用「蕩蕩」二字,來「形容涅槃的廣大平坦,不像生死途中荊棘滿地」。

眾緣性空唯識現,南無達摩耶

歌詞前半句,短短的七個字,概括了大乘佛法的兩大要義:空有、性相。「眾緣性空」是指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唯識現」則是無著菩薩的唯識論。前者簡稱為「空宗」,後者為「有宗」,而空、有二宗被喻為兩大車軌,推動著佛法的延續。

眾緣性空,是中觀思想的本義。在中觀學看來,世間的一切事情,「無一不是眾緣和合而有」,離開了因緣和合,「根本沒有一法可得」。不過,由於「自性見」的原故,我們將自己看成實有的自我,將他人看成不變的個體,比方說在路上被其他人撞了一下,我認為「我」被「他人」冒犯了,接著跟「他人」引發爭執,於是引發種種苦惱,「佛法認為皆由執著諸法實有而來」。

唯識學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中觀學稍有不同,它主張「唯識現」。唯識學認為,「一切存在皆是心識之所變現的,根本沒有它們的獨立性。」換句話說,它「只承認有內在的心識,而不承認有外在的實境」。從唯識學的觀點來說,「一切境相,皆是虛妄分別所現起的,離開內在的心識,外在的『實境』絕對是沒有的」。既是心識所現,便不能把它看成是外在實有的。

或許有人會反駁:既然一切都是唯識所現,那麼我的心識為甚麼不能變現出一座半山豪宅?又為何我的心識不能變現一個富爸爸?唯識學的回答是:心識能否變現甚麼物體,端看兩種關鍵:一、阿賴耶識中,是否具備該項種子;二、其他助緣是否具足。此兩項因素,乃心識能否變現具體事物的充分且必要條件。而我們之所以不能了知這種事實,是因為我們處在無明之中作大夢!

「達摩」是巴利文「dhamma」的音譯,中文譯為「法」,這裏指「法寶」,亦是佛弟子皈依的對象,所以說「南無達摩耶」。

理無不彰,蔽無不解,煥乎其大明

佛陀所說的法,稱為「佛法」。佛法,乃真理的表徵,彰顯了宇宙的實相,所以歌詞說:「理無不彰」。佛法表徵真理,透過佛法的修持,我們能斷除障蔽真理的煩惱習氣,繼而了知真理,悟入佛陀的知見,與佛陀一樣「蔽無不解」。最後,大師以燈借喻佛法,說「煥乎其大明」。「煥」是「光明」的意思,「煥乎」指「正法猶如廣大的光明」,所謂「一燈能除千年暗」,佛法猶如燈一樣,能使黑暗的世間,煥然「大明」。

今乃知,唯此是真正歸依處,盡形壽獻身命信受勤奉行

以上的說明,顯示了只有佛法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一旦皈依了,就要盡形壽的皈依,即是在我們的生命完結前,都以佛法為皈依對象。我們發心皈依法,就應當遵循佛法的指引,依教奉行,以獲得身心的解脫。

在〈法寶歌〉中,大師用「二諦」來統攝一切佛法,且以「空、有」二宗來概括大乘法義,最後再敘述法寶的功德。下一篇將介紹〈僧寶歌〉,當中將說明僧寶的重要性。

參考資料

演培法師(1989):《三寶歌解說》,台北:正聞出版社。

[1] 有的譯為世俗諦、勝義諦;有的譯為俗諦、真諦;有的譯為世俗諦、第一義諦;有的譯覆諦、真諦等。

[2] 「世」是覆障、可毀壞的意思;「俗」指顯現、順世流之義;「諦」則是指真實。

[3] 「增上」的意思是多義的。有指「依」的意思,依增上戒而修學,名為「增上戒學」;依增上定而修學,名為「增上定學」;依增上慧而修學,名為「增上慧學」。另一種則為「殊勝」之義,以凸顯三學的重要性。


來源:佛門網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一路好走,寶珠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5-7 14:14:07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5-7 14:22 編輯
學者對「二諦」的解釋並不一致。

佛經已經有解釋「二諦」的意思
本來就應該以佛經的解釋為標準。
凡夫學者做什麼解釋,根本不值得參考。

《佛説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 音聲。語言 文字。乃至世間所行。是爲世俗諦

《大般涅槃經》有名無實者即是世諦。有名有實者是第一義諦。
《大般涅槃經》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義諦世人知者 名爲世諦


世俗諦 指:世間事。世人 所知之事。(有名無實
勝義諦 指:解脫者 所知之事。(有名有實

點評

divente  凡夫你好  發表於 2021-5-9 22:04:11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1-5-10 13:39:12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5-10 13:42 編輯
不過,有學者認為將「世俗諦」解釋成「共許的確實性」並不精確,於是主張「世俗」應理解成「言說」。我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將這裏的「言說」看成是「佛陀的教法」,因為只有透過佛陀的教義,才能使我們趨向寂滅解脫。所以要邁向解脫,必須對二諦有切實的了解,如《中論》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它的意思是,若沒有語言作媒介,便無法理解甚麼是第一義;不懂第一義,不能證入涅槃解脫。

這就是為何不應該 亂看凡人所寫的佛法書籍
裡面充斥著凡人對佛法的錯誤認知。你讀他寫的書,剛好吸收了他的錯誤知見

《大乘密嚴經》但有空名無實物
《入法界禮性經》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


世俗諦 之所以唯有名字.言說,這是因為世俗諦無實物。而是 空有名字而已。
「言說」並不是他們所理解的 是指「佛陀的教法」。這都是亂扯一通.
這就是 亂讀凡人所寫佛書 的危險性

世俗諦 唯有名字.言說,這意思是在指「世俗諦」皆是「有名無實」。

《大般涅槃經》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諦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21-5-11 09:30:27 |只看該作者
這世界如果是由心識所變,為何許多人想變現一個富爸爸,卻無法實現呢?

人們 心有疑惑,通常都是來自對佛法的了解不夠

《入楞伽經》眾生見外相。 皆由自心現

佛法說,我們所看見的世界 皆是自心所現。
這意思並不是指:你想要個富爸,富爸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佛法的意思 是在指:我們眼耳鼻...所看見的世界,其實都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的。
舉例來說:你眼睛 看見一顆蘋果。
這顆蘋果其實是 躲在眼睛裡面的阿賴耶識 所變化的影像
而不是真的 有一顆蘋果 存在於外面世界

又或者:
你耳朶 聽見一首歌。這歌聲也是 躲在耳朶裡面的阿賴耶識 所變化的。
而不是 真的有歌聲 存在於外面世界

《大乘入楞伽經》
外實無有色. 惟自心所現
愚夫不覺知. 妄分別有為
不知外境界. 種種皆自心

《大乘密嚴經》五識依根了現境界。所取之境莫不皆是阿賴耶識
《大乘密嚴經》阿賴耶識變似眾境 彌於世間。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5
發表於 2021-5-11 09:54:46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5-11 09:57 編輯

我們所看見的世界,其實都是眼耳鼻舌身裡面的阿賴耶識 所變化出來的影像 聲音 氣味...

這情況 類似:有飛蚊症的人 從眼睛看見數百隻蚊子 在天空飛
這些蚊子 其實都是眼睛內部現象。但患者卻以為 真有蚊子 存在於外面世界

一切眾生都有相同的問題,因此才能達成共識:都認同 有「外面世界」存在。
這就是「眾口鑠金.積非成是」的現象。

你不能因此就說「世界真實存在 是不可否認之事
你這樣說,就是把一群瘋子講的話 當真。
--------------------------------------------

世界根本不存在」這就是佛法要喚醒眾生的。

《大乘入楞伽經》三界由心起。迷惑妄所見。離妄無世間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6
發表於 2021-5-11 10:21:54 |只看該作者
佛陀知道世界根本不存在

但祂所面對的是一群「認為世界真實存在」的眾生
因此佛陀經常說「世界唯是假名」,
這意思就是指:
世間事 都只是言說而已。並不是真有世間存在

譬如祂在金剛經說「我所說眾生 即非眾生。是名眾生」(諸如此類)
祂就是在表達:
雖然我口說「眾生」二字,但並不是真有「眾生」存在
「眾生」二字只是空名而已。這就是我所指的「眾生」

很多人看不懂佛陀在講什麼。因為他們一開始就不明白「世界不存在」這樣的正見
因此一直朝錯誤的方向 解讀佛法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7
發表於 2021-5-11 10:35:09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5-11 10:41 編輯

「諸法本來空寂」就是指: 世界本不存在
覺悟到世界不存在。這就是「空寂」


佛陀講 空_空性_性空_無性_無自性.....
這些都是在傳達「世界不存在」這件事
並不是什麼大學問

《大乘入楞伽經》
諸法如幻夢 無生無自性    
以皆性空故 無有不可得


性空_無自性 都是在指:諸法無有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8
發表於 2021-5-11 11:21:59 |只看該作者
《大乘密嚴經》
依於眼.色有似色識。如幻而生住於眼中。其飄動 如熱時焰。


在我們的眼耳鼻口身中 躲著似色識 (阿賴耶識)
我們所看見的世間森羅萬相 其實都是似色識的傑作

因此 所謂「開悟成佛」其實就是指:發覺眼耳鼻舌身裡面 似色識阿賴耶識的活動
發現 原來自己所看見的世界,都是阿賴耶識的影像變化。而不是真有外面世界

佛經常說:諸法如幻 如夢 如電 如響 如鏡中像 如熱時焔 如水中月...
其實這是在介紹阿賴耶識影像 看起來的樣子

開悟成佛時,諸佛所看見的世界 都是如夢如幻 像水中月 鏡中像 ....空無一物
因為祂們看見了 阿賴耶識投射影像 的晝面
譬如 看見阿賴耶識投射影像在眼球,投射聲相在耳膜...

《父子合集經》智者觀諸世間法。 譬如鏡中現影像

阿賴耶識投射影像在眼球 耳膜...
這個動作 宛如 在鏡中投射影像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4 09:5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