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6-24
- 最後登錄
- 2024-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35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003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2021藝術跨域創作案展覽「凌天、范瑄: 高速關係」
場次:2021/08/28-2021/10/03
場地:時光天井多屏幕影像Multiple Screens
藝術家簡歷
凌天 臺中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教於美國康乃爾、東海、成功大學等建築系所。專長為建築設計與數位工具教學,興趣在都市空間觀察、數位空間文化與當代媒體呈現。
范瑄 東海大學建築系畢業,自由工作者。曾任職建築師事務所,參與建築與室內案、展場空間設計、影像作品執行。喜歡透過文字、影像、與空間,來理解自己身處之地。
作品說明
真實速度的高鐵經驗 臺灣高鐵全長 350 公里,最快 105 分鐘,時速 300 公里,每秒移動 83 公尺;這些南下北上的移動,帶來何種視覺速度與心理經驗?「高速關係」對應高鐵班次之移動,利用兩小時乘車時間的旅程參照,作為時空框架的錨點,來回重現高鐵移動的經驗,是空間距離的壓縮,也是時間感受的延伸。
空中地面的對照觀點 車廂對外窗景紀錄了主觀視角,Google Earth 的環境空照則呈現客觀觀點,同時討論由近到遠的空間距離與視覺速度:低角度近距離時稍縱即逝的光影,與無限遠處凝滯緩動的地景,帶來不同的速度觀感,卻是在相同時空下共時運行。
真實位置的時空連結 作品影像的播放時刻與實際班次對時配合:離站時間便是啟動時間,抵達終點則接往下班車次。九小時的作品之中,每個時間點都是不重複的畫面,配合一班正在高速運行的軌道車輛,行經於臺灣某處的真實時空。
創作自述
「我們感興趣的母題,不是物理速度,而是物理速度與心理速度的關係。」
-伊塔羅.卡爾維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第二講:快
來自建築背景的凌天與范瑄,觀察高鐵如何挑戰我們對於地理空間感的認識:傳統鐵路的交通移動,從緊鄰都市背面的密集城區緩緩駛離,經歷平交道、天橋、一連串城鎮鄉村地景的轉介,期間林立的中小車站,方能抵達到下一個城市。其中所有隧道鐵橋的光影變化、路軌轉轍的規律聲響,都轉譯著由地理距離而產生的巨量摩擦,需要極大力量才能克服。當代高鐵的城際交通經驗,則近似於飛行:以速度壓縮空間距離,跳過所有中間地點,直接連起城市端點;原本介於城間的鄉野,只留下飛掠鳥瞰的視覺印象,安靜平穩而全無阻力。
生活在狹長的島嶼上,我們對臺灣的空間感知,來自於南下北上的序列移動經驗;「高速關係」以空間與時間的交換來詮釋移動:從軌道運輸的摩擦力,到近地飛行般的空間轉移,所帶來的不只是對地理距離的認識,更是對時空變化的感知。
(國立臺灣美術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