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586|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覺察與辨識──是滋養還是消耗?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謝絕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美食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1-11-20 00:28:3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覺察與辨識──是滋養還是消耗?

非暴力溝通創始人馬歇爾說他一生的願望是:「我希望一生能常懷悲憫之心,與他人互相關懷,彼此以善意相待?(What I want in my life is compassion, a flow between myself and others based on a mutual giving from the heart. )」要能心懷慈悲,我們需要得有意識地生活,能覺察及辨識甚麼能滋養身心,甚麼會消耗生命能量,然後作出有意識的選擇。活出非暴力溝通與正念的核心便是有意識地生活。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清楚區分甚麽對我們是滋養生命的和甚麽是消耗能量的,能幫助我們更清楚、更有意識地生活,能幫助我們作出更適當的選擇,避免掉入陷阱,走向光明大道,活出生命。生命中最大的問題和痛苦是來自無明和愚痴,由於不知也不覺,小問題便慢慢積累成大問題,繼而拖跨生命。若能停一停,看一看,細察哪些生活小節是滋養生命的?哪些是消耗生命的?能帶來放鬆、喜悅、樂趣、平安和生命力的,能對生命美妙更有覺察、更敏銳,面對困難、壓力時更有回彈性的活動、行為,便是滋養生命的東西。使人繃緊、枯竭、無法享受生命,面對困難、壓力時不堪一擊的活動、行為,則是消耗生命能量的東西。

嘗試列舉生活中各項活動,以及自己的行為、說話和思想,將它們歸類為「滋養性」或「消耗性」,可以回想一天下來,自己做了甚麼是滋養身心的?做了甚麼是消耗身心的?便可以幫助我們清楚怎樣選擇生活,將焦點放在哪兒。平時能有這樣的預備是重要的,因為當我們面對困難、壓力時,會傾向把滋養身心的東西放在一邊,甚少投放精力、時間、空間到滋養性的活動,反而將時間、空間調撥到消耗性活動,慣於去解決問題。這樣,生命得不到滋養,問題得不到解決,卻消耗了生命能量,因而進入惡性循環。其實,我們越是承受壓力,面對的困難越大,我們越需要從事滋養的活動。在平常沒有甚麼大件事時,若能多做滋養性活動,少做消耗性活動,過著平衡有序的生活,當外境來時,我們就較能面對困境了。

很感恩,當我在檢視日常生活中的滋養性活動時,我能毫不費勁地如流水般自如地寫下一項又項:

●早上一小時的靜坐及之後寫札記。
●早上參與平日彌撒,領受聖體,回歸內在神性與上主開始新一天。
●寫書、寫稿、閱讀心靈書籍。
●設計、預備、帶領「非暴力正念溝通」講座、工作坊、課程,都是滋養我身心的項目。
●聆聽各種心靈講座、開示等。
● 面對內心各種不同的狀態,允許、接納、陪伴,雖苦也甜。
•         ……

對於消耗性的活動,我發現最消耗我能量的是判斷和分別心,我會不自覺地在心中「拒絕」他人。深入觀察那一個個被我「拒絕」的,其實沒有特定人物,而是我內裏存在了一股自動化的拒絕能量,它在拒絕他人,拒絕自己。再深入觀之,它是來自我的祖先,今天我在照顧它時,也同時照顧了我的祖先。

各位讀者朋友,邀請你也嘗試辨識你的滋養性活動和消耗性活動,幫助你活出生命力量。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喜歡喝點小酒,藉著酒後微醺,釋放心中的壘塊。有時太過了,就睡著了....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21-11-20 08:08:53 |只看該作者
本文最後由 serendipity 於 2021-11-20 08:12 編輯
要能心懷慈悲,我們需要得有意識地生活,能覺察及辨識甚麼能滋養身心,甚麼會消耗生命能量,然後作出有意識的選擇

心懷慈悲是屬於人天善報的行法。
這並不是佛法所講的「慈悲喜捨」。
佛法所講的「慈悲喜捨」是從禪定所引發。而不是你自認心懷有 就會有。

禪定講究的是專心繫念一處。所以禪定中你不可能有觀察事物的行為。
若有觀察事物的行為,表示你沒有繫念一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伏斷虚妄分別尋伺欲惡 入初靜慮。
漸次復入第二 第三 第四靜慮。依諸靜慮 復能引發慈悲喜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是一切法不觀察故。便能引發四靜慮。亦能引發四無量


修行禪定 於一切法不觀察,才能引發四無量心 慈悲喜捨。

佛法當然也鼓勵弟子多行善業。若你能心懷慈悲 也是好事
但 這並不是解脫法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21-11-20 08:27:31 |只看該作者
《雜阿含經 964》
有二法。修習多修習。所謂止觀。此二法修習多修習。得知界果。覺了於界。知種種界。覺種種界。
如是比丘。欲求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 慈悲喜捨...種種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皆悉得。是故比丘。當修二法。修習多修習。


阿含大乘都說,必須修習止觀禪定,才能得慈悲喜捨 乃至漏盡智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5 02:0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