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0-1-4
- 最後登錄
- 2024-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04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255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為眾勤勞
普明禪師,俗姓朱,南北朝會稽紹興人。初出家時名法京,後遇異僧,改稱普明。他小時候,曾以沙築一個塔,還去割茅草搭了殿堂,有位出家人經過看到,就說:「這孩子很有善根,可以到天台山去出家。」
陳大建十四年(五八二),他到天台,適值智者大師開座講經。講座結束,普明向智者禮足皈依,智者笑著說:「宿世願力,今天還復相遇。」於是,依投左右,專習禪法,修行方等、般若諸三昧,並勤誦《法華經》,後來並隨智者安住在廬山。
普明住持國清寺時,參學徒眾激增,國清講堂相形狹隘窄迫,於是普明著手擘畫重建;章安大師基於經費因素,勸他維持原貌就好。數日後,栝州都督周孝節在不知情之下,請人送來巨大的杉柱。
章安在赤城忽然看到普明身高十餘丈,有數十人隨從他,告訴章安說:「請不要阻擋我,我必當有所成。」
章安感受到他的神異,合掌致敬說:「當依你所規劃的進行。」
講堂奠基當天,山神來朝,眾人雖不見其形,卻可感受到一路上樹搖枝動,有如巨人走過一般,並聽到普明力勸山神為善的對話。重建完工不久,普明即與僧信四眾告別,安然坐逝。
普明最為大眾所樂道的是:一、不蓄私財,以所得到的供養,造金銅佛像十軀;二、閱大藏經二遍;三、他每次欲作功德利益之事,總是剛動念,助緣立即匯集。
釋初參曰:普明幼時即知聚沙為塔、割茅為殿,可謂是宿世善根顯發。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晚年以絕大的心力擘建國清講堂,講堂完工後,即毫不留戀的辭世,可見他建設國清講堂毫無私心,純是為了提供學者理想的修學環境。能夠如此忘我、無私,難怪總能感得十方的助緣。佛教強調出家人不私蓄金錢,是有其道理的。一個出家人,要憂道不憂貧。在物質貧無立錐之地,在道業上,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星雲大師全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