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1-12-7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76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93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修學的條件】
修學的條件,第一、是親近善知識;第二、有好的同參道友,平常在一起切磋琢磨;第三、有好的修學環境。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要「親近明師」,《華嚴經》講要「親近善友」,善友就是老師、善知識。
什麼是善知識?善知識必定有師承。
這對我們選擇老師、親近善知識非常重要,影響我們一生的修學,與將來的成就。
早年我在台灣,朱鏡宙老居士為我介紹李炳南老師,李老師是印光大師的學生,我們與印祖一脈相承,所以師承沒問題。
但現在社會上,也有人說自己是印光大師的學生,甚至說是印光大師的傳人。
我們就要仔細觀察,他的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像不像印光大師。
印光大師雖然不在了,但留有一套《文鈔》,我們以此做標準去比對,才不至於受騙。
他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典及祖師所說的相應,就可以跟他學;如果不相應,我們對他「敬而遠之」。
「敬」是尊敬,「遠」是不跟他學,不是與他距離很遠。
佛家講「緣」,現代人講「條件」,就是修學的緣具足了,修學的條件太好了。
這三種緣是非常希有難逢,決不是每個人一生中都遇得到,經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這都是真實話。
我們現在因緣具足,條件不缺,關鍵就是自己要懂得抓住這個機會,認真努力修學,這一生中決定成就。
(慈覺賢部落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