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232|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日韓武術] 中國跤對戰柔道,所引發民國武術家對地面技之研究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28 16:06: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自1993年11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舉辦的首屆無差別綜合格鬥大賽UFC中,年輕的巴西柔術家羅伊斯·格雷西(royce gracie )技驚四座,讓全世界武術家瞭解到巴西柔術這一高度技巧性武技的優點與魅力。時至今日,已有無數武術家可以通過各種線上或線下平臺學習柔術。然而鮮爲人知的是早在民國時代,已有一些有夢幻般預見性的中國體育人與武術家,在深刻了解到日本柔道與柔術的地面技優點後,毅然打破了國界與流派拳種的束縛,在當時通訊條件也相當落後的情況下,竭盡所能的去對其進行研究與探索。

1902年,周樹人(魯迅)等中國滿清學子前往日本於講道館柔道創始人嘉納治五郎先生創辦的弘文學院留學,並利用課餘時間在該校的牛入道場選修柔道。兩年後,又有吳縣徐傅霖(徐卓呆)等東渡日本體操學校學習了新式體育。徐傅霖回國後於上海創辦了中國體操學校,志在提倡國民教育,強身禦侮。由於當時只有留日學生纔有機會學習柔道,國內卻沒有相關教材,因此徐傅霖於1917年着手翻譯出版了講道館早期的柔道教材,中譯名爲《日本柔術》,該書爲歷史上第一本中文柔道著作。書中對於柔之一名如下記載:“老子曰:柔勝剛,弱勝強。柔術者,武技之精蘊,極天下之至剛,而以柔名,爲其能勝剛云爾。”

1908年,有日本尚武會神道六合流開祖野口清偕門下來到上海日人俱樂部內開辦了中國大陸上第一個日本柔術道場,時人稱爲“虹口道場”。在此期間,天津靜海武術家霍元甲先生於上海張園公開打擂名揚十里洋場,因之受邀前往尚武會道場觀摩,並以摔跤技藝與神道六合流柔術家進行了一場武術史上首次中日武技間的切磋交流(注:日後將專門著文介紹此次比武)。到此柔術正式進入中國。

與此同時,英國人費爾貝恩(William Ewart Fairbairn)從英國海軍被調到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警務處(SMP)擔任一名巡捕。在不久後的一場街頭衝突中,費爾身中數刀險些失去性命。傷愈後的費爾意識到在這樣一個危險的環境下,必須要有能夠護身的近距離防衛技術。此後,費爾儘可能的在上海學習一切能夠學到的搏鬥技術,如拳擊、摔跤、中國武術等,並進入日本人俱樂部尚武會向柔術師範岡田學習了神道六合流柔術以及函授講道館柔道等技藝。3年後,費爾以柔術爲主體總結各個武術的經驗,研發出了一套適用於軍警人員的簡單有效的體系——Defendu(防衛術),成爲軍警格鬥技的起點。而後,上海健身學院院長趙竹光認爲這套技術用於防身自衛十分有效,即於該院期刊中翻譯發表了此套教材。

1926年,海睿吳瑞書翻譯了從日本收羅回的《武道極意·護身術祕傳》一書,並由上海中西書局印行,中譯版名爲《武道正宗·神傳護身術》。該教材爲日本柔術流派之一的“中澤流護身術(又稱神傳流護身術),技術主要以用於防身的站姿與坐姿狀態的上肢解脫擒拿法爲主,該派流祖中澤蘇伯當時以具有先進性的採用講習會的方式來開辦護身術速成班。但該派最終以中澤的去世而逐漸沒落,技術最後主要由八光流柔術所繼承。

1930年,適逢第九屆遠東運動會即將在日本召開,南京中央國術館爲決定派遣館內學術兼優的館員十二人赴日觀摩,同時留居日本三個月,實習日本柔道及劍術等,以借鏡強鄰,足資效法,爲將來學成歸國後傳習國人,不但可作爲技術上之互相印證,也可知己知彼。但最終因經費短絀,僅由政府撥款五千餘元,其中由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長唐豪爲指導員偕六人在日本學習柔道。人員名單包括:“唐豪(編審處長)、朱國楨(教授)、楊松山(教授)、楊法武(一等教員)、李元智(一等教員)、郭世銓(三等教員)及張長海(三等教員)。

中央國術館一行六人在抵達日本後,除觀摩運動會等相關事宜外,由楊法武、郭世銓等幾名精於中國跤的教員前往東京神田區神保町的前田道場學習研究柔道,並在該道場的紅白試閤中以中國摜跤與日本柔道家進行了比賽。根據唐豪《考察日本武術的報告》一文:“日本柔道中的技巧爲中國摜跤所無的,單隻地下制人的方法,而其特別精妙之處,也就在於此。這次我們一行人到前田道場研究柔道。楊法武在紅白比賽中與日人五級者競技,雖三勝一平,然遇對手往地下一倒,便不敢去和敵人較量一個長短,因爲平時練習的時候早已飽嘗這種滋味。故正式比賽,我們事前一度商量,抱定用我之長這個宗旨和他們周旋。所以我們將來要與日人作國際比賽,這地下制人的功夫非特別研究不可。”

赴日人員郭世銓也在《日本柔道與中國摔角》一文中所述:“柔道/柔術之地下法,有押、絞、拿、鎖等法。絞拿鎖等法,站立時可以使用,惟押法(筆者注:固技)在地下用之再爲得體,如一人慾起,即可向其欲起之肩或腰加以壓力,可以無虞。壓在酮部,更覺保險,因爲胴部是人體四肢的總幹,再被壓住,更不易起矣。而比較絞拿押鎖法,必須自己認敗而後纔可放鬆,使法不得當,自不易使敵人屈伏。如果使法得當,雖一分一秒,亦悶苦難受,不克支持也。此種地下法,乃比我國摔角進一步,因摔角法,只要手着地,以及身着地,就算敗北,而真正決死拼命時,豈有手着地,身倒地就肯屈服的道理?”

1930年,南京中央國術館派遣編審處長唐豪偕五名優秀教員赴日,實習日本柔道及劍術等,以借鏡強鄰,足資效法,爲將來學成歸國後傳習國人,不但可作爲技術上之互相印證,也可知己知彼。中央國術館一行人在抵達日本後,除觀摩遠東運動會等相關事宜外,由楊法武、楊松山、郭世銓等精通於中國摜跤的教員前往東京神田區神保町的前田道場學習研究柔道,並參加了前田道場的紅白試合。此次比賽中凡獲勝的一方,需連續接戰,直至敗於新的對手或與新的對手不分勝負時方能罷手。其中如中央國術館的楊法武以精湛的中國摜跤技術在紅白比賽中一連戰勝三名日本柔道家。

唐豪事後憶述,雖然楊法武所用摜跤技法極之巧妙,但遇對方一倒地便無計可施,不敢進行地面糾纏。並發現柔道一本比賽的時間往往超過中國摜跤三回比賽時間,柔道家因此大多體格粗壯,體力十分持久,如楊法武在柔道比賽中體力較日人略顯不足,至戰到第四人時僅能勉強持平。而當天比賽日本柔道家金子則在連勝五人後,體力仍然綽綽有餘。王子平也曾對唐豪言明:“武術中的點、打、摔、拿,日人佔有了摔、拿,日本摔法的優點爲耐久力和地下法,中國黏跤、脆跤他們早學去了,但是連環絆子和破法恐怕未學到,如馬良曾要部下立誓不教破法給日本人。而中國摜跤家往往失敗於日人手中,多是喫了耐久力和地下法這個虧。”

赴日人員郭世銓回憶當時前田道場的柔道師範藤昌憲對中國學員授課時熱誠教導而出乎意料,不僅與學生對摔,雖汗流浹背,也決不馬虎過去,所以當時每日至少可學到兩三個技術。而對於柔道技藝非常熱衷的郭世銓等人雖然正值年富力強的黃金時期,本擬設法多留日幾年研究學習,回國後對中國跤有更切實的貢獻。但國民政府當局並非真心提倡武術,所以僅實習了一個短期即便回國。

1932年,中央國術館編審處金之錚等在參考了此前赴日人員帶回的多本柔道教材後在講道館八段橫山作次郎等合著的《柔道教範》基礎上正式翻譯出版了《率角法》一書,該書中均由當時衆多講道館及武德會高級師範教士如嘉納治五郎、山下義韶、永岡秀一、嘰貝一、田邊又右衛門等親自示範,包括現代柔道已被刪除的八方崩(八方破勢)、山嵐、足緘等技術,此外中譯版由馬良、王子平、朱國福等對摔跤擒拿頗有心得的武術家進行了校閱。

翌年(1933年),江蘇殷師竹分別編譯出版了《柔術入門》及《柔術生死功祕傳》,前者譯自日本大正中學教論柔道師範竹田淺次郎的柔道教材,後者譯自日本古柔術天神真楊流的教材《殺活自在亂捕祕傳柔術教範》,原作者爲該流第三代目嘰正智的高徒吉田千春。該流派爲流祖嘰又右衛門結合真之神道流及楊心流兩派柔術技藝所創立,並曾出過多位日本武道宗師高手,如植芝盛平(合氣道)、嘉納治五郎(講道館柔道)、橫山作次郎(講道館四天王)、西鄉四郎(講道館四天王)等。也是最初講道館柔道技術體系中最主要的兩個流派來源(另一流派爲起倒流)。天神真楊流柔術特點在於站立和地面下的絞技、關節技、固技以及對急所(弱點要害)的當身及壓迫技法。

而中央國術館赴日人員郭世銓在回國後於湖南國術館及第四路軍技術教導大隊教授搏擊、摔跤期間,整合多年對摔跤心得編寫了《摔角教本》一書。提倡科學的對於原來的中國摜跤結合柔道進行改變,其中如對倒地防護法、於地毯上赤腳摔以及摔跤衣的改善等等。並且郭世銓在教本中所述:“民國十九年,我在前田道場和日本人摔過,對於兩人對立成自然體互相應用的方法,都還應自如,比較上有把握,但是一將日人摔倒,就不敢再去壓他,絞他,鎖他,我當時就感覺到,我們的摔角無地下方法是最大缺點,這是一個明例。所以我始終贊同最後一合,能使對方屈服的勝利,纔是勝利。”

山東即墨縣雲頭崮人劉金聲出生於1900年,其自幼隨外祖父方成訓學習拳術,並得其祕授古人地煞手抄本照圖鍛鍊三年。1916年,年僅16歲的劉金聲進入青島永利汽車行當學徒,閒暇時學習日語、會計。由於聰敏好學,沒幾年就當上了汽車行的賬房先生,因此有機會被派往日本各地購買汽車並常住日本。劉金聲在赴日期間,於工作之餘潛心刻苦學習柔道及柔術,前後大約三年時間,爲日後借鑑其技術、訓練體系和教學應用打下了堅實基礎。而劉金聲於國內也走南闖北,遍訪名師,廣交好友。曾先後拜師二十餘名,學習各類拳術,其中與北方名師王子平交往甚篤。王子平先生來青島避暑,曾落腳於劉的寓所。劉金聲熱忱接待,進而有幸拜王子平爲師。之後劉金聲多次赴日,學貫中外、武藝精進,一度令王子平刮目相看。

1929年11月,浙江省國術館在杭州舉辦了國術遊藝大會。此次會後,不少武術家留在浙江省國術館和杭州國術教練站任教,其中官巷口枝頭巷所即由劉金聲主持,同時任職警察隊長。1933年10月,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辦第二次國術國考,劉金聲作爲浙江省保送應試人員之一參加搏擊對抗項目,並獲得輕量級搏擊乙等第十六名。次年,劉金聲應邀入浙江省警官學校擔任國術教官。在警校任職期間,劉反對武術中五花八門的形式美觀之術,而重點提倡真打實幹。並於1936年7月,與好友趙江根據師傳古本擒拿法抄本,吸收柔道的絞技與關節技,整理總結出七十二手分筋搓骨法,其中點拿摔打技術精巧實用,同時編著成《擒拿法》一書。該書由浙江警官學校主編,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該套擒拿體系首開先河的涵蓋站立及地面各身體部位擒拿鎖法,主要分爲頭部、頸部、肩部、胸肋背,腰腹部、臂腕部、手指部、陰腿腳部等八個部位。

另一方面於1933年,根據國民政府教育部的要求,中央國術館成立了教材編審委員會,進行有關武術教材的研究編輯工作,至1944年雖然已編輯完成40多部教材,但因抗戰末期各種條件限制,均未能出版。而1941年,教育部另外專門設置了國術教材編審委員會,進行武術教材的編輯和整理工作,並於翌年由教育部和軍訓部共同管理。至1945年,編輯出版了《短兵術》(溫敬銘,1944)、《擒拿》(鄧德達,1944)及《摔角》(張文廣,1945)三種武術教材。其中擒拿由朱國福弟子鄧德達所編著,內容體系結合中國摜跤、日本柔道、擒抓式摔跤(Catch wrestling)及劉金聲的軍警擒拿法等而成,並由武術家朱國福及體育家王復旦進行了校訂,而民國時代武術家對於地面技術的具體研究和探索也至此告一段落,而當時如上海地區由日人來辦的各個柔道班則與本文關係不大,在此不多作敘述。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早年武術家們對於地面擒鎖的經驗大量被我國軍警擒敵技術所借鑑,並影響至今。

在今人之眼光看來,民國時代的武術家們受時代所限對於地面技的瞭解自然略顯粗糙,但前輩先賢們在有限條件下,勇於打破國界與拳種的束縛,虛心求教,不斷探索革新的精神,依然值得我輩中人學習。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3 02:2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