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58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仙鶴與成仙的4個關係 | 道教為何如此鍾愛仙鶴?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3-30 18:36: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仙鶴與成仙的4個關係 | 道教為何如此鍾愛仙鶴?

祖天師曾在江州(今重慶)為官,因見世風日下,棄官隱於洛陽北邙山,但朝廷屢有征詔,所以那裡也不適合隱居,為尋修道寶地,他遠離塵境,“獨攜弟子王長從淮入鄱陽,登樂平雩子峰,山神拜於道,願受驅策命,廟食峰下,煉丹其間。山神知覺而雙鶴導其出入,遂棄其地、沂流入雲綿山,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山因以名”(《道藏漢天師世家卷二》)。祖天師當年到龍虎山修煉大丹,就有仙鶴引路。


賈島所雲:“鶴過君須看,上頭應有仙”。(《送田卓入華山》)

鶴類是地球上的古老居民。遠在人類出現60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原始鶴類就已經在地球上出現。地球進入第四紀(距今約200萬年前),世界性冰川氣候的爆發令原始鶴類大部分滅絕,剩下來的鶴種為了生存而不斷進化,其骨骼羽毛等生理條件都變得更為強大而適合遠翔,成為了鳥綱中一個龐大的遷飛族群。最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中出現對於鶴的種類特徵記載。從提及鶴的古文獻來看,截至唐代,人們對於鶴類有明確認識的種類有四種,分別是丹頂鶴、白鶴、灰鶴、白枕鶴。


鶴是道教的文化符號之一。華夏文明對於鶴的推崇遠由來已久。《淮南子》中便雲“鶴壽千歲,以極其遊”。在遠古的神仙信仰裡,仙人的形象多是身有雙翼,能自由飛行的“羽人”,如《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記載的羽民國,《楚辭•遠遊》中所雲“仍羽人於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王逸注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從《楚辭》的記載中就已經可見仙人的兩大明顯特徵:不死以及自由飛翔。

起源並紮根于華夏大地的道教,以尊道貴德、道法自然、返璞歸真、修身養性、延年益壽、得道成仙作為教義、追求。以修道成仙為根本目的及其宗教觀念的核心,故又被稱為仙道、仙教。而鶴那淩雲高蹈、出塵脫俗的形象與神仙化顯出來的形象是十分符合的,更重要的是這一獨特的靈禽具有“仙”的兩大根本特徵:長壽,善飛,無怪乎《相鶴經》稱其為“羽族之宗長,仙人之騏驥”。所以鶴與道教聯繫起來,並在漫長的發展中逐漸消退了本身的自然屬性,成為了一個極為典型的宗教文化符號,凝聚著豐富的宗教情感。


宋代張君房擇要輯錄的大型道教類書《雲笈七簽》中《內丹部》中收錄一圖片,圖中描畫的是服食大還丹後所可獲得的四種神仙本領:排雲、控鶴、壽杖(得以殺活自由)以及鑄鏡(可殺一切魑魅)。也就說服食大還丹後得以長生善飛,並且具有避免困厄的能力。由此可見鶴因其清雅的外形氣質、長壽和善飛的特徵,在道教中作為神仙的典型象徵。

在道教典籍中關於鶴的記載很多,大致體現為:鶴為仙人坐騎或凡人化鶴、騎鶴成仙。


掌鶴靈官

據道教典籍《法海遺珠》卷十四載,乃有“掌鶴靈官”一職,專門負責神仙鶴駕:“蓬萊山掌鶴靈官七員名號:第一靈官名輝霞......每月初一日為始,輪流用之......”可見鶴駕為仙人常用坐騎,並且有專門仙人管理。

《金華玉女說丹經》中,描繪六玄宮主率領天眾迎接該經中地位最高的道教神——太極元真帝君的情景,是“龍軒鶴騎,仙仗森列,駐於空界”;又如唐杜光庭道長的《道教靈驗記》中記載唐人鄭公畋夢遊洞府,群仙收到太上老君“征還上清”之命而離去的情景是“或控鳴鶴,或駕飛龍,騰躍而去”。

凡人化鶴的典型例子是丁令威事。丁令威為西漢時遼東人,學道於靈墟山,成仙後化為白鶴。《洞仙傳》中載其成仙千年後“化為白鶴,集郡城門華表柱頭”,所以遼東鶴、遼天鶴在文學作品中常被作為化鶴仙去的代名詞。

騎鶴飛升也是道教成仙的重要方式之一,唐盧道元編的《太上肘後玉經方》中記載了東海青童君授法與巢居子時雲:“若求跨鶴升九霄,未易致也。若優遊乾坤之內,守顥然之氣,容色不改,心目清郎,壽數百年不歸,可得矣”,可知騎鶴飛升是長生成仙中的一種修煉成果。


鶴也常作為仙的使者,在凡人得道升仙之際降臨,“雲鶴迎之而升天”(《墉城集仙錄》)這些都是鶴在道教典籍中的典型出現方式。此外,道教占卜解卦和宗教符咒中,都有以鶴為名的卦辭和符咒。這體現鶴作為宗教符號、教理教義的象徵,不僅在典籍中,同時也體現在日常的宗教活動裡。

鶴與松、泉、石等意象相得益彰,最常出現在描寫道士形象、生活、宮觀的詩歌作品中。無論是直接以鶴比擬清逸出塵的道者品格,抑或描寫以鶴相伴的清修生活中所展現的道士形象,還是借鶴襯托那飄逸神秘的仙道之風,亦或是宮觀的描寫,都自然而然地透露了靈動仙氣。

孟郊的《送蕭煉師入四明山》則刻畫了一位超凡脫俗的女道士形象:

閑於獨鶴心,大於高松年。
迥出萬物表,高棲四明巔。
千尋直裂峰,百尺倒瀉泉。
絳雪為我飯,白雲為我田。
靜言不語俗,靈蹤時步天。


詩歌發端就以“鶴心”形容女道的高逸不群,憑籍著鶴的不凡品性和作為宗教象徵的特性,“鶴心”兩字就足以令人聯想到女道的靈骨脫俗。後面的千尋峰巒、百尺清泉,以雪為飯、以雲為田,意境雲天高闊,進一步烘托了道者的形象。

鶴的高逸恬靜為道觀帶來古樸清幽的意味,如李白的《尋雍尊師隱居》:

群峭碧摩天,逍遙不記年。
撥雲尋古道,倚石聽流泉。
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
語來江色暮,獨自下寒煙。


高聳的碧山已然不知在雲中屹立多少年,“花暖青牛臥,松高白鶴眠”,兩句勾勒出了一幅靜謐的雲山道觀畫,連花上的青蟲,松下的白鶴,都臥眠不語。詩中只因詩人的前來,撥雲尋道,倚石聽泉,才有了一絲動機。整首詩中並未描寫道觀、道教風物,只是尋常深山之境,惟有“白鶴”意象,點明了這靜謐之中的道境。


宗教的聖潔。各種形式的描述——無論是仙人駕鶴、化鶴,道境中的鶴,以鶴形容修道者,其主題都是同一個——表現道教的聖潔。《道教靈驗記》中載有中唐時湖州刺史崔玄亮“于紫極宮修黃籙道場,有鶴三百六十五隻,翔集壇所,紫雲蓬勃,祥風虛徐,與之俱自西北而至”,鶴的降臨為道場帶來了聖潔祥集的氛圍。

追求長生與自由的道教理想。對於神仙來說,沒有時間的界限,壽可與天地共存;沒有空間的界限,攸忽飛升往來,朝發扶桑,夜宿昆侖。長生,飛翔,一個是突破了生死大限的自然現實限制,一個是此身可以自由來去,突破了種種社會的不合理束縛。神仙總是愉悅歡欣的,而且可以保持這種愉悅歡欣——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來源:道站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15 20:48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