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2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5-8 00:39:3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

前言

須菩提、阿難、舍利弗尊者各以何因緣發起大菩提心?且看《金剛經》、《楞嚴經》、《法華經》中,三位尊者於種種情狀轉折與對法義層層體會下的發心歷程, 砥礪我們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信心。

佛經中發菩提心的案例眾多,如《金剛經》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楞嚴經》中多聞第一的阿難、《法華經》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且讓我們跟隨三位尊者學習如何發起大菩提心。

須菩提:證悟空性的勝義菩提心

據說佛約從五十歲起講大乘《般若經》二十二年,以「法空」來對治小乘執著世間實苦,只發「厭離心」而出世自了,難以發起大乘入世度眾的「菩提心」。

須菩提原是證悟「我空」的小乘阿羅漢,多年來他已長期聽受大乘般若,對「法空」概念多所了解,在《金剛經》的開場,須菩提便請示佛:「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須菩提此時對大乘心生嚮往,所以才會問發菩提心之後該如何修行。

佛答:「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開示真發菩提心,要以大慈悲普度一切眾生,且須以般若智慧不執著於一切相,如此大作夢中佛事才稱得上是真菩薩。

須菩提聽聞佛講身命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此刻,尊者終於證悟空性:「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須菩提也許憶起在久遠的前世中自己也曾以身命布施,但卻是有相布施,心存罣礙,難以長久!現在他大徹大悟大乘甚深法空,感觸良深,不禁涕淚悲泣,在大眾中哭成淚人兒。須菩提之前只有我空的慧眼,現在如實聽聞大乘般若,終於成就了證悟空性的「勝義菩提心」,而能夠「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進而,佛更以自己行菩薩道時,五百世做忍辱仙人,乃至被節節支解不生一念瞋恨,並且愈益增長大慈悲心,顯示證悟空性之後發起勝義菩提心,才能無量劫以身命布施永不退轉,「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阿難: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真實菩提心

佛六十二歲開講《楞嚴經》,本經從現象的空性,講到本體的佛性,緣起性空如波的生滅無實,佛性本體則如水的本身,常住不滅,空性與佛性正如波與水是一體兩面。經中在開悟、發起菩提心上具有十分精闢的開示:

多聞第一的阿難,六歲時出家的初發心是見佛相好莊嚴,心生渴仰。在《楞嚴經》中阿難起初以其敏捷思辨與佛不斷探討、論辯心性問題,直到窮盡知解,幾回悲淚傷感之後,阿難深知徒辨無用,不再爭議,開始隨佛所說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等等法義,反覆默默觀照,用心參究,法水入心,終於開悟。

「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掌中所持葉物,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阿難開悟,當下體驗到真實的菩提心,以往的聞知,現在成為真知;從前的猶豫狐疑,如今了然自知,真心就如廣大無邊的虛空、大海,自我立場的小我只如微不足道的微塵、泡沫。

阿難於是禮佛合掌,說偈讚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阿難發出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菩提心,同時立下誓言:「虛空可以粉碎銷亡,堅固的道心永無動轉!」之後更是「心迹圓明,悲欣交集」,求取修證法門。

經中隨即展開著名的「二十五圓通」,二十五位證悟佛性的聖者講述自身的修行因果。其中,觀音菩薩報告「耳根圓通」的法門,菩薩指出自己以初發菩提心為因,並說明證悟菩提心之後的果德境界:「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菩薩一開始便強調他先發菩提心,古觀音佛才傳授他圓通法門,當修行證悟之時忽然:上與如來心心相印,同一慈力,故能化現三十二種應化身,滿眾生願;下濟眾生,同體大悲,則展開十四種無畏布施,救苦救難。觀音菩薩的修行因果,正是發菩提心的具體展現。

舍利弗:迴小向大的無上菩提心

佛在晚年約七十三歲起開講《法華經》,本經主旨在闡明佛以善巧方便普度眾生成佛,同時促使小乘與大眾發起大菩提心。佛開經就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指出小乘境界並不究竟,於是當場就有五千位小乘人告假退席,不願聽聞大法,生動描寫出「樂小法」者的心態。小乘不要成佛,他們認為自己所證的寂靜境界與佛無異,只是沒有佛來得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法華經》中說,其實眾多小乘人在久遠劫前,就和釋迦佛的前生一起行菩薩道,但都紛紛退轉了。正如《大智度論》中舍利弗的前生故事,他布施眼睛,卻被對方嫌棄,因而退心!菩薩道確實難行,要如大菩薩證悟法空,觀世間一切皆如夢幻泡影,這時捨身割肉悉是夢中遊戲,以身布施才不困難。

《法華經.譬喻品》中,舍利弗在迴小向大後吐露心聲:「我處於山谷,或在林樹下,若坐若經行,常思惟是事:嗚呼深自責,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無漏法,不能於未來,演說無上道!」今生舍利弗曾一再思慮是否應該迴小向大,對於身為小乘常感悔恨自責,但仍無法克服只求自了的小乘心結,直到法華會上,經世尊苦口婆心示導「唯有一佛乘」、「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心地才豁然開朗,「我心大歡喜,疑悔永已盡,安住實智中,我定當作佛」。

在《法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說,菩薩往往「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如來壽量品〉更講釋迦牟尼佛其實早在無量劫前,就已成佛。佛菩薩用盡善巧方便,甚至隱藏、降低自己的身分,以便循循善誘眾生,所以憨山大師說:「不讀《法華》,不知如來救世之苦心。」這正是徹骨徹髓、至情流露出的發心度盡眾生而不住相的無上菩提心。

從上述三部經典中看到:小乘從發出離心到菩提心,菩薩從初發心到證悟勝義菩提心,佛菩薩安住勝義菩提心普度眾生,其間發菩提心的種種情狀轉折與對法義境界的層層體會,在在提供我們細細品味與觀摩學習發菩提心的心路歷程。

來源:佛門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14 09:17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