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4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生活] 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不是你不夠努力!為何我們很難接受平凡的幸福?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3-12-1 12:13:1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不是你不夠努力!為何我們很難接受平凡的幸福?

————————

1859年的一本書《自助:品格和行為的典範》轟動一世代,這本書強調「堅持是一種品格」,如果你沒有成功,那肯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時至21世紀,放棄變成失敗的同義詞。命運是一連串複雜的因果關係構成,但現代人卻相信,成功的根源很簡單:努力。

但許多「成功人士」都陷入同樣的困境:倦怠和壓力。他們生活的節奏飛快,卻感覺不到任何進步;他們取得的成就越多,就越感到空虛。

————————

1859年,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出版了一本書《自助:品格和行為的典範》。《自助》一書收錄了許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內容有鼓舞人心的寓言故事,和激勵人心的精神喊話。他反覆強調,堅持是一種品格,少了它,就無法擁有幸福又成功的人生。

這本書非常轟動,當年有無數的讀者在瘋狂搶購,並在小酒館或自家客廳裡被討論和引述。時到21世紀,放棄變成失敗的同義詞,也是令人感到羞愧而難堪的經驗。

「他在對的時間點啟發了勵志產業。」辛尼瑪(Peter Sinnema)告訴我。辛尼瑪是亞伯達大學的英語系教授。他研究了毅力這個概念的來龍去脈,也對19世紀的英國文化狀況瞭若指掌。

在那個時代,工業革命讓少數人獲得了巨額財富,而大多數人過著貧困又磨難的生活。對於許多人來說,他們必須找到讓自己接受巨大貧富差距的原因。這就是斯邁爾斯的天賦所在,他意識到讀者不想要單調的道德教訓,所以提供多采多姿的名人故事,描述他們堅持不懈、獲得成功的過程。

「人們想要成功,斯邁爾斯就用他們的渴望,創造一門新產業,」辛尼瑪說:「他把傳記變成一種勵志商品。在這個無情的市場經濟世界中,推動自己前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別人做得到,我也能做到;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當然,這就意味著:如果你沒有成功,那肯定是因為你不夠努力。猶豫、偏離正軌、善變、無能還有放棄,全都是你失敗的原因。

《自助》出版的同年,生物學家達爾文(Charles Darwin)發表了他的《物種起源》一書。「從此以後,我們才理解人類在世上的地位。」辛尼瑪說。達爾文影響我們對自然界的看法,他以狂暴的知識力量摧毀舊觀念,正如斯邁爾斯的文化革命。

在接下來的40年,斯邁爾斯出版了續集,包括1871年的《品格的力量》和1875年的《節儉人生》。這些書都一樣受歡迎,內容也很明確:想要飛黃騰達,一切取決在你。

斯邁爾斯的宏大想法風靡於19世紀末及20世紀:貧富差異完全是窮人的錯,所以不能歸咎於統治階級的貪婪、腐敗和缺乏社會良知。《自助》讓富有的人免於社會責任,直到21世紀,它繼續毒害我們的思想。

勵志商品百百款,讓人聞「放棄」色變

《自助》一書影響深遠,所以你對於辭職才會猶豫這麼久;否則你早已跟同事道別,準備下鄉去經營農場了。

有一種想法從斯邁爾斯的時代至今不減反增,甚至形成一股文化浪潮。「放棄」本來只是一個選項,是改變生活與價值觀的方式,但今日卻人人聞之色變。

命運是一連串複雜的因果關係構成(包括你所屬的社會階層、經濟狀況及天生的體力和智力),但現代人卻相信,成功的根源很簡單:努力。當人們感到沮喪或停滯不前時,就會責怪自己,懷疑自己為何無法獲得成功、走出自己的路。

斯邁爾斯的名字不再家喻戶曉,但他倡導的自我成長法則仍左右了我們的幸福觀和人生觀。自我創造是一股強烈的信念和驅動力,今日蓬勃發展的人生教練產業全都受惠於這些勵志書籍。

2007年,布魯克.卡斯蒂略(Brooke Castillo)被《衛報》譽為「人生教練界的女王」。她將自我賦權的理念變成利潤豐厚的Podcast、書籍和線上課程,並直接培養出更多的人生教練。她的獲利在2017年至2019年間成長了4倍。2020年,她人生教練學校的總收入達到3700萬美元。據美國記者門羅(Rachel Monroe)的報導,她的客戶都學到這些觀念:「我的問題不是由外在環境造成的。只要我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慣老闆、惡婆婆都傷不了我。」

努力奮鬥的文化,讓人感到空虛和羞愧

但這種崇高而完美的觀念有黑暗的一面:如果你我的生活達不到某種刻板的快樂和物質標準,內心就會感到不足和羞愧;這全都是因為你不夠努力。

更甚者,在我們情緒崩潰時,它的破壞力會更強。心理治療師茱莉亞(Julia Samuel)在《悲傷練習》中寫道:「在當前文化下,每個人都相信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並使狀況變好⋯⋯但悲傷卻正好相反,這種情緒無法克制、而且為時甚久。因為我們不得不接受,這世上有一些事是無法修復的。」

不過,人們很難承認茱莉亞的看法是對的,因為奮鬥的文化深植人心,大家都想追求無限和完美的目標。

健身教練兼作家史托伯格(Brad Stulberg)發現,無止盡的追求完美只會帶來負面結果。在《踏實感的練習》中,他介紹自己指導過的成功人士都陷入同樣的困境:倦怠和壓力。他們生活的節奏飛快,卻感覺不到任何進步。他們取得的成就越多,就越感到空虛。然而,他們卻不想放棄或改變方向,因為深怕自己會失去動力、追不上他人。

他說:「罪魁禍首就是代代相傳的個人英雄主義。那些倡導者總永無休止的說,你得變得更好、更有自信、想法更正面、擁有更多事物。」

源源不絕的勵志書

很少有人可以從頭到尾看完一整本勵志書,或是長期堅持健康計畫。一開始大家都興致勃勃,但之後便會停滯不前。為了成為堅持不放棄的人,我們擬定了慎重的計畫,但終究還是半途而廢了。

二手書店有大量的自我成長書籍,我也常去挖寶。我發現,自我成長的書籍數量之多,不但輕鬆擊敗了歷史、傳記和科幻小說,就連羅曼史和食譜都不是它的對手。這足以證明,每個人都渴望改變自己、除掉惡習,想變得更快樂、更有愛,還有更瘦。但這也表明,這些書再多也不能滿足人心,就像垃圾食物一樣,吃了之後只會更餓。

我以前不太注意勵志書籍,但後來發現到它們很有趣、也很發人深省,而且內容散發著閃亮的樂觀主義。不過,若你想要變好、做得更好,這些書的內容是難以反駁的。

研究這類書籍的學者沙夫納(Anna Katharina Schaffner)寫道:「文化評論家一再指出,那些勵志書的作者將所有的問題都視為個人問題,把失敗歸咎於缺乏意志力和韌性。」然而,這些書也有積極的一面,它提醒我們:「期許自己有所成長,這是永久的想望,是生而為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女權律師卡米納(Wendy Kaminer)也同意這一點。在《功能失調的你和我:復元運動和自我成長風潮》一書中,她以詼諧的風格抨擊這股文化,但她也承認這些書的吸引力:「生活總令人迷惘,這是每個人的處境。若有人自稱是人生專家,大家都會想聽他怎麼說,他有一套方法可帶你走出困惑。當中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不要放棄。」

你的人生有「放棄」、「退出」、「重整旗鼓」這些選項嗎?
生活不是一場成王敗寇的零和遊戲;在不同的階段,每個人都當過贏家,也當過輸家。

******************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連成功的機會都沒有!

這個世界一直鼓吹努力,讓人們覺得平凡是罪過,但是啊,生活真的需要這麼多的努力嗎?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風景,在上升期,是該盡全力衝刺往前,才有機會確保升官發財!若錯失良機,不懂努力,只能提前進入平原或下降期…

人生每天都在選擇,要做正確的選擇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30 11:0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