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5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2-5 01:03: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覺生死熾然,苦惱無量;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本經所講的菩薩應覺悟的八事,第一覺說的是佛教世間觀;從第二覺至第七覺說的是佛教人生觀;最後的第八覺是本經的宗要,說明大乘心為普濟的根本。

我們閱讀本經,從開始到結束,都講此世間是「苦空、無常、無我、不淨」,以及五欲不好,多求也不好,生死要了脫,三界要離開,好像本經是小乘出世的思想,但本經的宗要是要學者有大乘普濟的悲心,在世間願代眾生擔當苦難,這完全又是大乘入世的思想。

修學小乘,光求自己的解脫,對於如何救濟世間,一點熱情也沒有,那種獨善其身的生活,充滿了個人主義的色彩。但到了大乘行者,自己不但要求解脫,而且要更進一步地實踐救人救世的悲願,向社會展開普濟的活動,這才是本經的主旨和心要。

佛陀說法大多以比丘為對象,但這部《八大人覺經》卻是著重在家佛子的經典,說明在家學佛的居士如何改善生活,如何認識世間,以及如何普度眾生。

本經的經文雖簡,但確實能代表大小乘佛教的思想,從本經的思想體系來看,是要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先從小乘入門,對世間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能夠放下,給身心一種徹底的磨鍊,等到不會再被世間染汙的時候,再活活潑潑地應現世間,做解救世間的工作,這才名為真正的菩薩!

無論是小乘行者要脫離世間也好,大乘行者要救濟世間也好,大小乘行者對世間的「生死熾燃,苦惱無量」,是有著共同的看法。

眾生在生死輪迴之間營營擾擾,身犯殺盜淫,心患貪瞋痴,造作的無量無邊罪業,像無常的劫火,熾烈地燃燒著這個世界,燃燒著我們的身心,使遭遇無量無邊的身苦與心惱。

說起無量的苦惱,在經裡不時提到二苦、三苦、八苦等等,總之,娑婆世界就是一個苦的世界,我們在前文也說過身體有老病死的苦,心有貪瞋痴的苦,家庭有恩愛別離、眷屬不和的苦,社會有求不得、怨憎聚會的苦,國家有刀兵盜賊的苦,自然界有水災、震災、風災的苦。苦,緊緊地控制著世間,逼迫著眾生,我們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脫苦。

人生是苦,但我們要問︰苦是從哪裡來?苦是從多欲來的。多欲是從哪裡來?多欲是從我執來的。我執為何會聚苦?因為我執和法執的關係不協調。有的苦是從我與物而有的,因為所希求的物質不能滿足所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他而有的,因為我與人來往發生磨擦的關係而引起的;有的苦是我與身心而有的,因為老病煩惱是與生俱來就有的;有的苦是我與欲所產生的,因為內心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才有的。我人即為苦惱所包圍,無論是什麼人,要求脫苦,都是共同的願望。所以菩薩的責任,就是要能發大乘心,度一切苦厄。

講到普濟一切眾生的苦難,度脫一切眾生的苦厄,就有兩種不同的做法。一種是先救度自己,然後再救度他人;一種是先救度他人,自己尚未得度不要緊。

發心先救度自己然後救度他人,這是說己未得度,焉能度人?像苦海中,沉溺的苦惱眾生,自己不識水性,不會游泳,如何度法?所以要想普濟一切眾生,必先自己了脫生死,沒有憂悲苦惱才行。另一種先度人,己未得度,先來度人,這才是菩薩發心。學菩薩是在眾生的身上學,菩薩離開眾生,也不名為菩薩了。救度眾生的工作完成的時候,也就是自己的菩薩道完成的時候。

不管怎麼說,即發大乘心學道,普濟一切眾生是首要的急務,「弘法是家務,利生為事業」,這就是大乘菩薩的人生態度。

「發大乘心」,什麼才是大乘心呢?

佛教,分有大乘與小乘。大乘是指菩薩,小乘是指聲聞與緣覺,在《法華經》中有個比喻,說有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聲聞只能自度不能度人,好比羊車不能載物;緣覺自度兼度親屬,好比鹿車能載少物;菩薩自度復能普度眾生,好比大白牛車,能載種種貨物,此處所講的發大乘心,也就是發菩薩普度眾生之心。

大乘心裡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虛大師說︰「菩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一個菩薩行者發心,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發大乘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的心。所謂佛道,是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到達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哪能經過那麼久遠的考驗?經裡說,世間多一個人發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種子。學佛不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耕田不下種,將來哪會有收成?菩提心就是願心,有願心才有成就。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發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的心。菩薩下化眾生,是要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心,把眾生的苦難看做自己的苦難,把眾生的歡樂看做自己的歡樂,度眾生而不望回報,為眾生工作覺得是應該的。本經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

發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攝法的心。眾生根性不同,要解救眾生的痛苦,必須廣行方便。佛陀對於眾生觀機逗教,開出八萬四千法門,這無非是佛陀有度生的方便。菩薩行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令諸眾生,畢竟大樂」,這就是方便心。

以上所說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集合這三者就是大乘心。發大乘心救度眾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否則,大乘心是不容易發的。

昔日舍利弗在因中修行時,回小向大,轉發大乘心,當他正要進入菩薩第七不退住的時候,天人來試探他的大乘心了。天人化為一個孝子,坐在舍利弗經過的路上啼哭,舍利弗見到時就上前問道︰

「請問大德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為什麼在這兒哭呢?」

「不關你的事,請你不要管!」化人孝子說。

「告訴我,我是佛陀的弟子,專愛為人排難解紛,你有什麼困難,說出來或許能幫助你!」

「我的問題,怕你不能幫助。」

「你說來聽聽!」舍利弗催促著。

「唉!」化人孝子嘆息道︰「我的母親染了不治之症,醫生說,必須活人的眼珠熬藥才能治,而且必須要修道的聖者才有用。活人的眼珠已經很難找了,何況是要修道的聖者,這到哪裡才能找到呢?想到我那病重的母親就要死去,我怎不傷心流淚?」

舍利弗聽後,微微一笑,對化人孝子說道︰

「請你不要難過,我能幫助你!」

「真的?」

「一點不假!告訴你,我已經是證果的聖者,我已發大乘心,一切身外之物都已布施給眾生,我正想有機會將此身體,甚至生命布施給眾生,請你相信我,我一定能幫你救活你的母親,你就來挖我一個眼珠去吧。」

舍利弗說著,把頭偏過去,但化人孝子搖搖手說︰

「那不能,我怎麼敢挖你的眼睛,這不犯法?假若你真願意救我母親一命,希望你自己把眼珠挖下來給我!」

舍利弗一聽他說得有理,隨即勇猛地把左邊的眼珠用手挖出,交給化人孝子道︰

「把此拿去,祈願你母親早日康復!」

哪知化人孝子不肯接受舍利弗給他的眼珠,連忙搖手道︰

「糟啦!醫生說,煎藥治病,要右邊的眼珠才有用,左邊的我要了做什麼呢?」

舍利弗一聽,大驚失色,心想︰「這真糟糕!左邊的眼珠挖下來,還有右邊的可以看,現在怎麼辦呢?」他怪自己粗心,當初怎麼沒有問他一下。

舍利弗又再想想,修學菩薩道,發大乘心,過去的聖者,捨頭目腦髓,經過多生多世,為什麼我不能?救人救到底,左邊的眼珠既然沒有用,右邊的再挖下來給他就好。因此不等再問,他又勇猛地把右邊的眼珠挖下來交給化人孝子。

化人孝子把眼珠往手中一接,放在鼻上聞一聞,隨即往地上一擲,並用腳踏眼珠,大罵道︰

「你是什麼修道的聖者?眼珠這麼腥臭難聞,怎麼可以煎藥給我母親吃?」

舍利弗的眼睛是瞎了,看不到東西,但舍利弗的耳朵是很好的,他聽到化人孝子罵他的聲音,聽到化人孝子用腳踩踏他眼珠的聲音,舍利弗灰心了,他心想,你要活人的眼珠,我因為發大乘心,普濟眾生,願意把眼珠布施給你,左邊的你不要,右邊的你嫌臭,我有什麼對不起你,你還罵我……

對度眾生的熱情已經感到萬念俱灰的舍利弗,覺得眾生難度,不願再發大乘心了。

這就是舍利弗往昔因中一段修行的經過。

可見大乘心難發,但我們不要畏難,假若能做到《金剛經》上說的︰「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能離此四相,則大乘普濟眾生的心就好發了。

利他應該有赴湯蹈火不怕吃苦的精神,很歡喜地代眾生受無量無數的痛苦,這才是大乘菩薩行者。

佛陀當初出家所發的四種願心︰(1)願濟眾生困厄;(2)願除眾生惑障;(3)願斷眾生邪見;(4)願度眾生苦輪。這四種願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心。

《華嚴經》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就是大乘普濟一切的心!

像文殊菩薩的大智,像普賢菩薩的大行,像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像地藏菩薩的大願,這都是發大乘心的代表人物,值得我們去效法!

總結前面所說︰願意自己脫苦,這是每個人的希求,當然也有下劣眾生不望脫苦的,更有喜歡坐牢的人;願意別人脫苦,這是有大善心的人;願意代眾生受苦,這就非發大乘心的菩薩不可了。像文殊、普賢、觀世音、地藏都是發大乘心的菩薩,他們都能「令諸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指一切有情識活動之動物)「畢竟」能獲得清淨解脫涅槃的「大」安「樂」!

(星雲大師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0 21:3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