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03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行法門] 聖賢的禮遇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4-2-28 00:52:1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聖賢的禮遇

韓愈在〈師說〉中談到:「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段文章告訴我們,只要是德性高於我,術業高於我,都是我們的老師,大家要能打開胸襟,向他們學習,不要以向人求學問道為恥。

從古至今的領導者都知道要禮賢下士,所以廣納天下人才,希望他們能為自己所用。有些領導人,知道賢達之人的可貴,所以接受他們的教誨,不計較一些小節,最後得以成功,如:劉邦能善用張良、蕭何、韓信等漢初三傑,所以成就帝業;元世祖忽必烈重用漢族謀士劉秉忠為「緇衣宰相」,劉秉忠為世祖的稱帝出謀擘劃,並定國號為元。

但是,也有一些領導人剛愎自用、貢高我慢,縱有賢能之人願意輔佐,卻不能發揮作用。因為,他只想聽讚美的話,忠言逆耳,他不想聽建言或規勸,因此,即便身邊有賢良之士,最後仍然以失敗收場。比方說,項羽不能重用范增,所以兵敗自刎烏江;東晉苻堅不聽道安大師之勸,故有淝水兵敗,導致亡國。可見禮遇聖賢、接受聖賢意見的重要。

「佛世難逢,大善知識難遇。」如何把握和聖賢相處的因緣,在平常生活中,落實禮敬聖賢?以下我提出四點,和有德之士相處之道:

1.尊敬

讚美、宣揚聖賢的功德、美德,是尊敬;來時歡迎,去時相送,是尊敬;有事弟子服其勞,是尊敬;聆聽聖賢教誨,在生活中落實知行合一,是尊敬;在行為上,要能主動親近、請益聖賢,這也是尊敬的表現。

戰國時代,有一位士人名叫顏斶。一天,在上朝的時候,齊宣王就說︰「顏斶,過來!」顏斶聽了,也對齊宣王說︰「大王,過來!」朝中群臣對於顏斶的態度深感不以為然,大家就問他︰「王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可乎?」

顏斶回答道︰「王呼『顏斶,來!』如果我上前是我羨慕王的地位、畏懼王的權勢,而不得不趨炎附勢;假如我說『王,來!』王真的來了,便說明了他禮賢下士,尊重百姓,雖然是同一句話卻有不一樣的意義。」

如何讓對方感受到我們對他的尊重?態度要謙卑,嘴裡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社會的光明、善良、可愛,就因為人類有服務、為他人著想的性格。比方說邀請有德之士來授課,要主動關心、安排他的交通接送;他抵達以後,如果是三餐時間,要為他準備餐飲,讓他有賓至如歸的感覺。

當然,要受人尊敬,自己平常為人要能懂得先付出服務奉獻、尊敬愛護他人,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尊敬我,我愛護你,人才會安住在自己的崗位,發揮自己的才能,社會就會進步發展。

2.供養

一般說到供養,會以為要準備金錢或上好的飲食,有一個形式、程序才是供養,其實,在生活中,每一個人隨時隨地就能做到身口意的供養,比如舉手之勞,為人分憂解勞;口頭說好話、讚歎他人;發自內心尊重他人,這些都是供養的實踐。

供養一般是對上、對長輩、老師的,過去很多修行人要拜師,老師也要和他幽默一下,探問他:「你以什麼來供養我呢?」學生、弟子都是說:「我以身口意三業供養。」

密勒日巴尊者到處訪師尋道,終於尋訪到大善知識的馬爾巴上師為傳法師。上師問他:「你拜我為師,我問你,你有什麼東西供養我?」密勒日巴尊者虔敬頂禮:「我把身口意三業奉獻給你,作為我的供養。」上師於是答應收他為徒。

在訓練密勒日巴的過程中,馬爾巴上師不但罵他,還拿棍子重重的打他,打得痛苦,難免哭出聲,師父不但沒有半句安慰的話,反而厲聲喝斥:「你哭什麼?你當初來的時候跟我說,你要把身口意全部奉獻給我,我現在打的是我自己的東西,罵的也是我自己的東西,你哭什麼?」

多少年後,密勒日巴終於成道了,證得大阿羅漢果。當他開悟的那天晚上,師父抱著他痛哭失聲:「我為了你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奇才,才不惜用種種最艱辛困苦的方法來磨練你,讓你早日得道。當師父責罵你、鞭打你,對你無情無義的時候,師父的心裡也很痛苦。但是,為了你的將來,師父只有忍下心來一再地鞭策你……」像這種看起來不近情理的嚴苛行徑,其實也是聖賢愛惜人才的至高情愛。

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三業供養師父」的精神,都是求法、禮遇聖賢最具體表現。口頭的讚美、身體的禮拜、心裡的思念,讓他供養無缺,都是禮遇聖賢的方法。比方說,我們對長輩、師長、善知識,在口頭上要能讚美他,傳播他的善行,安排他去旅行,在生活裡要去奉養他,讓他生活沒有後顧之憂,老有所終,這些都是我們對禮敬聖賢的供養之道。

3.雅量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缺點,就是聖賢也有他性格上的缺失,或有不會、不懂的地方。我們希望成就大事,就要能用對方的專長,包容別人的缺點,接受和我們不同意見的人,所謂「大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高山不辭土壤,故能成其高」。

艾森豪將軍曾有個參謀,經常與他意見相左,看法迥異。有一天,這位參謀決定請辭,艾森豪問他:「為什麼突然要走呢?」參謀老實地回答:「我和你常意見衝突,你大概不喜歡我,與其等著被你開除,還不如我另謀出路算了。」

艾森豪聽後很驚訝,說:「你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如果我有個跟我意見一模一樣的參謀,那麼我們兩人當中,不就有一個人是多出來了的嗎!那還有什麼意義呢?」最後,艾森豪把參謀給勸留下來。

每一個人的專業、個性、經驗不同,思考的面向也會不一樣;一個團體裡,要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想法,所謂「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大家在溝通過程中達到共識,如此,才能面面周到,避免掛一漏萬。

4.虛心

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每當人們讚歎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為一個領導者,不一定是全能的,但是,要能虛心接受各種不同的聲音指導和批評,如果一味地只想聽好話,自以為是,那就必然會成就有限,甚至惹來麻煩了。

《戰國策》記載,有一天魏文侯同他的老師田子方,一邊飲酒,一邊欣賞樂師演奏鐘磐音樂。魏文侯聽著聽著,忽然有所發現的說:「這口鐘的聲音,不太協調吧,左邊的聲音,稍微偏高!」這時,田子方笑了。

魏文侯納悶的問田子方:「老師,我說錯了嗎?你為什麼發笑?」田子方回答說:「我聽說過,賢明的君主,他的興趣在於理國利民,了解和教育部屬,整頓吏治;而昏庸的君主,則沉醉於聲色犬馬之中。現在,大王對聲樂識別得那麼清楚,我擔心大王是把心思、精力過分專注於聲色,這樣就會對國家、對部屬疏於管理,缺乏了解與教育啊!」田子方用笑引起君王的注意,藉機說明他的想法。

魏文侯認真的聽了,並同田子方說:「老師,你批評得好!我一定虛心接受你的意見。」

每一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和缺點,我們能向他的優點看齊、學習他的好處,這就是禮敬聖賢。有一次,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老圃。」孔子承認自己的不懂,坦率自己不如老農,不如老圃,表現一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自在灑脫。

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師。」虛心求教,並不會矮化自己,而正可以表現出我們求才若渴,學習向上的精神,因此,虛心可以讓我們進步,相對的,傲慢會讓我們目中無人,失去人才,也失去人心。

(星雲大師全集)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xo + 1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2-11 19:2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