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關於讀經與講經,再談幾點認識
道教皈依,即皈依道經師三寶。這其中,經寶的作用尤為重要。三洞瓊綱,承載的是傳承祖師大道教化的妙用,唯有讀懂經典,才能真正地親近妙道。因此,學道之人讀經、學經,這是修行的第一部。玄門中也十分強調讀經(誦經)的意義。通過誦經,上可以接天人神通、下可以感人間百態。我們在修行中所產生的一切疑問,實則經典中早就已經給出了答案。所不同的是,有的人悟性好一些,便能從經中多挖出一些道理;有的人悟性鈍一些,則唯經言而行,一生所執一條理,這同樣可以臻達道岸。
筆者今天討論的關於“讀經”的問題,即我們在讀經典的時候怎麼讀,通過什麼方法才能夠從有限的文字中讀出來無限的妙理。有的人會想,經書無非也只是白紙黑字,有點文化的人都能讀懂。如果產生這樣的想法,那其實已經產生了執念了,這便與經文要告知我們的根本道理產生了背離。毫無疑問,讀經的第一條要求是能夠看懂字面的意思,如果連這一層都做不到,那麼“讀”的前提條件就不存在了。(當然,不識字的老修行有很多,不識字也有不識字的修行方法,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談。)在這個基礎上,要先建立一個意識,即讀經不是讓你用主觀的方法、態度去分辨經文中說的內容對不對,而是要放下“我”,去學習和分析經文每一句話的具體含義、上下句之間的邏輯、整體的主旨等等。讀經,是學習,而不是批駁。
此時,也許還有人會問,如果我真的覺得經中的有些話是不恰當的呢?這時候我們就要去考慮這部經典的成書年代、其設定的第一閱讀物件是誰等一系列的背景問題。待到你查清楚這些內容後,往往會發現經文所言內容在當時是有極高現實意義的。我們所認為的不恰當,只不過是站在當下的眼光去判斷了古人的處境,實則並非經文不恰當,而是我們做為閱讀者的身份沒有轉換,我們作為讀經人還缺少研讀文字背後思維邏輯的習慣。
一部經典之所以能在當時社會中產生重要影響,並且歷經時代洪流流傳至今,其所著意的將不只是字面的表達,而是每一種表達背後的絕對主旨。真正的讀經,就是通過文字的字面意思,去理解文字背後的道學與修行的主旨。這是在花費大量時間去閱讀大量的經典後,才能慢慢地累積和完善的。所以,道教在強調讀經的時候,第一點是要放下“我”而去學習經典,然後再通過“信受奉行”去感知經典中的道理如何對自己能起到實際的作用。我們需要扭轉一種觀點,即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是需要通過修行來改善的。所謂修行,是通過行來修掉我們一些不好的缺點和欲望等。經典,就是我們行動的指導方針。因此,讀經不只是為了讀懂、讀明白,更是為了在行動中去體現和體悟。
在讀懂一部分經典之後,每一名道人都還需要肩負起講經的責任。近年來,各地道教協會都在組織講經活動,參與講經的道友也開始呈現出年輕化、高知識化的態勢。在這裡提出講經的兩個基礎要點:
一、講經要建立在對經典文本的完全解讀上。
既然是要講經,必定是以某部經典為底本,去講述祖師在這部經中要告知大眾的道理。因為道緣殊勝,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接觸道教經典,也是每一個人都能夠讀得懂道教經典。道教是一種教化,此教化是要通過活生生的道教去進行傳播的,因此我們自然也具有了把祖師的經典教化講述給大眾聽的責任。這時候,就要求講經者能夠對經典的文本本身逐句逐字進行分析,然後提煉經典中的觀點、層次、邏輯,這是去把這部經典真真正正讀明白的過程。如果時間允許,還要把歷史上有關這部經的注解都去分析學習,總結前人的知識,使自身在擁有一桶水的前提下才能為大眾舀出一瓢水。這是需要下真功夫的。
二、講經要建立在自身具有完整道學體系的基礎上。
前面下的真功夫,實則也只是第一層功夫。我們雖然說講經是要把祖師在經典中的觀點完完整整地呈現出來——在現實講經中,基於諸多因素的限制我們往往只能夠將其中的某一點展開講述——但根底上還是在於讓我們通過大量的經典閱讀而建立一個完整的道學體系。如果此體系成立,那麼不論面對哪一部經典,實則是都對你既有體系的另一種解讀。因為道學的根本是同一的,不同的經典只不過展示了道學根本的不同面向,教化也只不過是針對不同的人群需求而擇其一二罷了。
如果這兩點基礎都能做到的話,這時候便會發現我們不論是讀經還是講經,這本是陰陽相互生成、相互推進的過程。前者講放下“我”,至此時則會發現讀經、講經是在重新發現“我”。我們喪失的,是執念中的我,是無知時的我;我們得到的,是明瞭本性的我,是與道合真的我。道教一直在強調讀經和講經的意義,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此行為而去明白真我是什麼。做一個不被欲望蒙蔽雙眼的人,正是此生修行的意義。讀經,是讓我們明白祖師說的修行是什麼;講經,是我們明白自己讀懂了祖師的幾分,又能傳播給大眾幾分。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