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0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73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天天在讀道經,可是經典究竟應該怎麼讀?
不論你有沒有皈依道教,不論你對道教有沒有信仰,相信你一定讀過一些和道家、道教有關的典籍。初學者可能會讀《早晚功課經》《太上感應篇》等經典,入門一段時間後你可能已經在讀《黃庭經》《陰符經》等經典,而至於老莊經典則是常讀常新的。道教皈依,常提到要皈依道經師三寶,我們拜的師父是傳法的人,我們追尋的大道是世界本質的真理,那麼法該依靠什麼傳承,真理依靠什麼承載呢?這時便凸顯出了“經”的重要性。
祖師說,經者,徑也。讀經、學經,是我們明白師父的教誨、悟出大道妙理的途徑,同時也是自我學習和提升的最佳方法。然而在讀經的過程中,也常常會有以下幾種情況值得注意:
1、囫圇吞棗式,甚至有些不求甚解。本以為經本上的方塊字都認識,可是讀完之後你若問他經文講了什麼,他卻很難說出所以然。此時,經確實是讀完了,可是真的讀透、讀懂了嗎?
2、完成任務式讀經,甚至不知道自己讀經的目的是什麼。道教修行本來是講自然的,但很多人不明白自然的本意,片面地把隨心所欲當成了自然而然。於是在讀經的時候,不是自己要精進而去讀,卻反倒變成了“師父要我讀”“誦經需要我讀”等被動式的讀經。這樣一來,讀經反倒不是進步的途徑,而是成了一種修行的負擔。如此,又怎麼能夠意識到經文中的玄玄之妙理?
3、照本宣科式,甚至不經自己的思考而盲目照搬經文的內容。我們修行其實最講究要依照經典的要求去學、去做、去修,但我們平時也要意識到一個問題,即傳下經典的祖師生活年代中遇到的問題和我們當下面臨的現實之間,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雖然道的本質是一致的,但你自己能否通過不同的相而去把握同一的本呢?如果只是一味照搬經典,會不會出現緣木求魚的結果呢?其實,經典中的敘述,是在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用這一邏輯是可以去解決不同時代不同的難題的。你若缺失了因地制宜的考慮,再好的經典也可能會因此而變得毫無作用。
4、我有所求式,甚至帶著自己的主觀目的和判斷去讀經,在遇到經文中和自己的觀點相左時,第一反應不是去瞭解經典中對該觀點的解說,而是先給經典判出了個高低上下。殊不知,你一時的判斷可能會導致自己錯過某位祖師一生的參悟。要知道,我們在面對某個比自己境界高的祖師或者經典的時候,恰當的懷疑有助於我們的進步,但盲目地自信和懷疑一切,不但不會彰顯我們自己,相反卻掩蓋了自己的一無所知,使自己看不到真正的方向。在懷疑的時候,先要懷疑一下自己提出來的懷疑是不是值得。
除了以上幾種存在問題的讀經方法外,還有的人會盲目地排斥讀經,認為活在故紙堆裡,遠不如去學習一門技藝更現實。殊不知,所有的技藝最終通向的都是道。就像是那位解牛的庖丁,他可以做到十幾年不更換刀,靠的絕不僅僅只是“唯手熟爾”的技術,而是通過經年累月的技能累積悟出的人生妙理。站在這樣的角度去想,南華祖師也絕不僅僅只是想向我們展示一位技藝純熟的庖丁,而是要借用庖丁的故事來講述他對悟道之人的描述。由此,再去聯想祖師寫下的鵬鳥、秋水、夢蝶等等耳熟能詳的故事,你是不是似乎可以找出一條貫穿全文的思路呢?
其實,經典是在教授給我們“漁”,至於你自己能否掌握這門技術並成功打得到魚,這並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我們讀經,切忌要脫離現實的生活去閱讀和理解,同時也忌諱要去現實生活中求得馬上的驗證。不論是什麼深度的經典,我們都可以每一天讀一讀,常常讀、恒常讀,每一天都會得到新的感悟。不要渴求自己能通過讀幾遍就掌握了經典的旨意,真正的經典不只是用來閱讀的,更是用來修行的。而修行,則是一輩子的事情。用一生去讀懂一部經,這恰恰是屬於你自己的修行。
要想真正讀懂經典,需要記住這幾個關鍵點:1、皈依經,信奉經;2、逐句讀,逐字解;3、找邏輯,悟主旨;4、整體抓,反復想。5、不有求,道自悟。最後還要明白,經典不是文字上教誨,更是可以結合生活、指導修行的法和術。
(道音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