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性染色體相關 血友病患多為男性
血友病 X染色體性聯隱性遺傳 資料來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圖╱123RF 製表/元氣周報
一跌倒就血流不止、不能從事較激烈的運動,是許多人對血友病的刻版印象。血友病是一種遺傳性的血液凝固異常的疾病,患者先天性缺乏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因此無法維持正常的凝血機轉,導致輕微碰撞就出血,甚至有自發性出血現象。當孩子確診血友病,家長如何協助他們建立自信,面對成長過程可能發生的狀況?
人類歷史上很早就有血友病的紀錄,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游昌憲指出,血友病多數為「性聯隱性遺傳」疾病,可能是基因缺陷造成,但也可能是患者自身產生新的突變或自體免疫疾病,所以有些患者沒有家族病史。
凝血因子位於X染色體,女性兩個X帶因,才會發病。
什麼是性聯隱性遺傳疾病?游昌憲解釋,人體有23對染色體,分別來自父母,其中女性第23對染色體是XX,男性是XY。男性的XY染色體,Y來自爸爸,X來自媽媽,而人體的第八、第九凝血因子的基因皆位於X染色體,所以當X染色體有問題,就會造成血友病。
「對男性來說,X染色體帶有缺陷,就會出現血友病;但對女性來說,必須同時有兩個缺陷的X染色體,才會出現血友病。」游昌憲說,也因此臨床上血友病的案例幾乎都是男性,也代表媽媽帶有致病基因;若女性有血友病,代表父親一定是血友病患,而媽媽也帶有致病基因。
A型血友病占85%,多數在學爬和學走時發現。
血友病共有A、B兩種分型,馬偕兒童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侯人尹指出,A型血友病的致病原因是第八凝血因子缺乏,約占85%;B型血友病則是第九凝血因子缺乏,約占15%。
血友病是先天性疾病,所以胎兒時期在母親體內已是患者,少數病患在出生時,因為經過產道擠壓,發生了嚴重的腦出血,可能導致嚴重的後遺症;大多數血友病友,則是在學會爬行和走路時,才開始被發現有異常的關節或肌肉出血現象,進而就醫診斷。
患者分輕中重度,輕度常在做重大手術才察覺。
如何評估血友病嚴重程度?侯人尹醫師表示,必須抽血檢視患者體內凝血因子濃度,愈嚴重的患者,凝血因子活性濃度愈低,正常人40%,嚴重型血友病患者低於1%。
●重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低於正常人平均1%以下,患者可能有自發性出血現象。
●中度血友病:第八或第九凝血因子1%至5%。
●輕度血友病:體內凝血因子大於5%,雖然比正常人低,但患者只有受傷或手術時,才有比較嚴重的出血。
游昌憲表示,輕度血友病,可能在成年後接受重大手術時,被醫師發現凝血功能不足而診斷;但中度以上的血友病,則多是在兩、三歲前,開始學走路時,家長就會困惑,「我的小孩為什麼關節容易腫、瘀青,不容易消失?」甚至未經嚴重碰撞就出血不止,或受傷出血不易止血、小便有血等症狀,進而就醫檢查,才發現是血友病。
關節最容易出血,長期損傷恐致不良於行。
血友病患最容易出血的部位是關節,出血時除了關節腫脹、疼痛與無法活動,還可能讓關節產生不可逆的損傷,包含軟骨磨損、關節滑膜充血增生、硬骨骨質流失及骨刺等。若反覆出血,關節逐漸損壞也可能讓病友活動受限,甚至肌肉萎縮無力,嚴重者必須使用拐杖行走,不良於行。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科部副主任陳世翔指出,血友病治療目的是盡量避免出血,尤其是關節出血。目前國際上對於重度血友病的治療指引與專家共識,都建議從小開始預防性地定期注射凝血因子,目的在於維持血中一定的凝血因子濃度,降低關節出血機會,避免不可逆的關節損壞。
孩子能過正常生活嗎?血友病患的心理支持很重要。
不少血友病患者多在年幼時即確診,因凝血因子不全的疾病特性,成長過程中必須避免劇烈活動,並因此時常遭受異樣眼光,也讓家長和病友倍感壓力。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得這種病?」、「孩子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嗎?」、「如何應對突發的出血事件?」這些問題是血友病家長們最常問的, 他們不僅面對孩子疾病帶來的生理痛苦,還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新竹馬偕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黃鼎煥指出,除了生理照顧,給予家長和病友心理支持,更不可或缺。
家長需要學習與孩子溝通,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面對社會。同時,他們也渴望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和支持,希望社會能夠為血友病患者提供更好的醫療資源和社會保障。
來源:udn/元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