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17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584
- 相冊
- 1
- 日誌
- 1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張哲輔
更新時間: 2025年1月25日 週六 上午11:06
柯信國-柯信國過世-柯信國猝逝-柯信國榮總-猝死前兆
柯信國-柯信國過世-柯信國猝逝-柯信國榮總-猝死前兆
台北榮總醫院胸腔部呼吸治療科主任柯信國23日晚間猝逝享年53歲,醫界痛失英才,先前家醫科醫師陳欣湄曾在節目中指出,在猝死前可能會出現7大警訊,包括大量出汗、劇烈頭痛等等,不過最危險的莫過於「無症狀」,高危險族群務必當心。
陳欣湄在《健康2.0》分享,有不少在鬼門關前走一遭的病患分享,在失去意識前出現的種種症狀,她特別整理出以下7點,若有相關症狀建議盡快就醫:
心臟病發病前,頭、頸、背部大量出汗
臉部發黑發白,需慎防肺栓塞
經常出現眼前發黑,會誘發心肌梗塞
劇烈頭痛,腦部血管出了問題
身體不明原因疼痛,心肌梗塞缺血警訊
胸部頻繁疼痛,恐是心血管中斑塊堆積
無症狀
陳欣湄強調,猝死前很多症狀其實都是最恐怖的「無症狀」,有個案夫妻本來都還正常對話,但先生突然外出就被送到急診做心導管手術,發現90%心臟血管塞住,所幸經搶救撿回一命。陳欣湄提醒,許多人猝死前會有「不知原因的不舒服」,所以除了天氣,當你有慢性疾病、過勞等三大因子時,加上出現有從未體驗過的奇怪感覺,這就是最高警訊,最好立刻去看診,才是救回一命的不二法門。
家醫科醫師洪暐傑也提到,猝死通常發生在徵兆出現後的一小時內,但過半數的病患失去意識前都是沒有症狀的,因此平時就要注意生活方式還有可能與猝死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家族有心血管疾病」、「抽菸」、「高血壓」、「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糖尿病」、「不太動的生活模式」。
至於該如何避免,醫師也給出以下建議:
控制好血壓,每天測量血壓數值,清楚掌握目前血壓的狀況
控制好膽固醇與血糖,飲食均衡,避免過多高熱量以及精緻食物
控制體重於標準範圍,避免體重過重
每週運動三次以上,每週總運動時間能達到150分鐘以上更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