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6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牛郎及他的單親家庭:牛郎織女也認不得的七夕(下) [複製連結]

總版主

其實我很愛家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總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哥哥你好色 轉吧七彩摩天輪 藝術之星 星座之星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機遊戲智慧王勳章 動漫達人勳章 手工藝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機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寵物達人勳章 笑臉討論主勳章 靈異大法師勳章 成人文學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色瞇瞇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25-2-7 14:19:2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祭拜七娘媽時,也會放入女性化妝品。

上一集提過六朝時的乞巧,有以蟢子在瓜果上結網作為孕產的吉兆。唐代的節日習俗中,七夕與孕產的關係有更形象化的「展演」。當時人過七夕,會以黃蠟塑出嬰兒形,浮在水盆中,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化生」也是一種交感巫術的相似律運用,以蠟塑的嬰兒浮在水盆中,好似預演了新生兒出生時沐浴的情景,是隱性的婦女祈求產育子女的模擬巫術。

七夕與女子孕產的這一脈絡,有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是目前七夕作為「床母生」,即床母生日的遠因。過去民間信仰曾有「床公」及「床母」一對,作為新生兒的保護神。或許因為在嬰幼兒階段,畢竟母親的職能占更重的比例,因此後來只剩下床母神受人供奉。

「床母」命名是因為產婦坐月子時,多半在床上乳哺嬰兒,嬰幼兒行動能力有限,也大部分時間躺在床上。台語稱新生兒胎記為「床母作記號」,且認為新生兒睡夢中微笑,是因為床母在逗弄玩耍。床母並無神像或牌位,家中有幼兒的家庭,會在七夕當天準備麻油雞酒及油飯,在床前祭拜床母。這兩樣食品恰是產婦坐月子、新生兒滿月時要備辦的食物,暗示了床母的神職與產後產婦調理及新生兒照護有關。



除了床母生日,七夕在台灣也叫做「七娘媽生」,就是七娘媽的生日。脫離嬰幼兒階段的兒童,照護神就會自「床母」轉移向「七娘媽」。七娘媽據說就是織女,從織女到七娘媽節日的傳說又經歷了好長的演變過程,加入了新的元素,因應的似乎是因牛郎織女分隔兩地而衍生出的單親家庭育兒支援需求。

牛郎的單親家庭育兒支援系統
牛郎織女的傳說後來與董永及七仙女的傳說有某種程度的複合,織女的身份除了是天公的女兒或孫女外,她的家族譜系還新增添了王母娘娘(據說是外婆)和幾位姊姊。

敦煌變文中的董永故事,描寫婚後天女無意間找到藏匿的天衣,睹物思鄉,將天衣摩挲不已,感傷流淚。但天女無奈仍得抛夫別子返回天庭。回返天庭的織女仍時時思念自己的小孩,並且在對外甥充滿好奇的姊妹的鼓勵之下,結伴下凡去探視。變文中描寫天女看到親生兒子認母,又想念他、又不敢相認的矛盾心情,是十分感人的段落。這個故事帶入了對凡間外甥充滿關懷的織女的姊姊們,很可能是七娘媽信仰發展的一個起源。

因為,儘管織女的天庭家族興旺,畢竟被留在凡間的牛郎得負起照顧兒女的責任。這個凡間的單親家庭缺乏一個母親的角色,這種缺憾,便由織女及她的六個姊姊組成的「七仙女」來彌補,也就是傳說的七娘媽,或稱七星娘娘。自七夕的傳說脈絡衍生的相關女神信仰都具有強烈的母性神性質,例如同樣以七夕作為例祭日的除了七娘媽,還有註生娘娘、床母、臨水夫人、婆姐(據說是臨水夫人的女婢)等等。尤其是台南臨水夫人廟中所雕塑的36婆姐,慈愛撫抱小兒,姿態各異,極具特色。這些母性神在七夕的存在,可視為牛郎單親家庭的育兒支援網絡,天界、人間共同撫育兒童的跨界合作聯盟。家中有小兒的家庭,多會在七夕這天在門口祭拜七娘媽,除了上述雞酒、油飯之外,也會供奉「七娘媽彩」或「七娘媽亭」,並因應七娘媽女性神的身分,準備各式化妝品或女紅針線等供品,頗有七夕古俗乞巧之遺風。



16歲的隆重儀式

前此提及小兒的保護神自嬰幼兒時期的床母,進階到七娘媽神能的管轄年紀,七娘媽主要的神職就是護佑兒童平安成長,到16歲成人為止。至於為什麼是16歲成年?這是因為古時男子16歲「成丁」,就要負起徭役稅賦的責任。民間信仰有收「丁口錢」的習俗,也是以16歲為成丁/年。


舊時衛生條件不佳,醫藥不夠進步,小兒夭折率高,民間信仰中多有籲求神明力量,為子女找「契父」、「契母」(義父、義母之意),爭取多一層超自然保護的情形。其程序始至祭祀擲筊請求神明答應「拜契」一事,使子女正式成為神明的義子女。接著在神明聖誕當天,至主祀神明的廟宇祭祀答謝。通常還伴隨著向神明祈求護身符「絭」(kǹg),讓小兒配戴,以為隨身保護之用,稱為捾絭(kōaⁿ-kǹg)或帶絭(tòa-kǹg),依契父母神的稱呼而有「媽祖絭」、「觀音絭」、「七娘媽絭」之區分。

若是拜認七娘媽為契母的兒童,每年七夕要拜七娘媽為契母祝壽,直至16歲成丁為止,滿16歲那一年的七夕,尤其要盛大舉辦。台灣奉祀七娘媽的廟宇不多,因此做16歲的儀式有在廟裡、也有在家裡,各地繁簡有別。若是在家中祭祀,多有與床母祭祀融合、簡化的情形。若是在奉祀七娘媽的廟裡舉辦,儀式就相對隆重。其中,相當有特色的儀式是鑽七娘媽亭。

七娘媽亭由竹枝及色紙糊成,是十分繁麗的紙紮藝術。滿16歲的少年會自七娘媽亭下鑽過,且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則,遶行3次,以示「出姐母間」,即是脫離婆姐保護的意思。所準備的食物供品除了上述的雞酒、油飯之外,還有台灣民俗飲食中常見的紅龜粿、神明生日必備的壽麵,還有芋頭,以示「吃芋有好頭路」的祝願。



傳統的七夕供品中,還有一種特色米食,是糯米圓中心壓凹的「糖粿」(或稱「軟粿」)。這種形狀的米糰,很接近客家飲食中的「漉湯臍」。中心壓凹本來是為了讓這種湯糰的中心較易受熱,可以較快煮熟。然而在民俗的美麗想像中,稱壓下此凹是為了讓織女裝七夕當天流下的眼淚。至此,七娘媽的形象再度與織女結合。牛郎織女的傳說及習俗,環繞著孕產、育兒的種種階段,總結在七夕的成年禮,稱之為情人節理由薄弱(有哪對情侶會希望一年只見一次面的?),視之為民俗傳統中的兒童節或婦幼節,才是理直氣壯!


糯米圓中心壓凹的「糖粿」。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4 11:0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