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9-7-19
- 最後登錄
- 2025-6-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62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1745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原始佛教被說成「只講六識」,這完全是謬論;此謬論被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 以訛傳訛
下面將以南傳經典對照大乘經典, 來證明: 原始佛教確實是講八種識, 與大乘佛教一樣。
南傳小部《法句經》
諸法意為導,意主 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6n0009_p0013a07?q=%E6%84%8F%E7%82%B...
《大乘密嚴經》...種種諸法意爲先導, 意最速疾, 意爲殊勝。
《妙法蓮華經玄賛 窺基撰 》由意爲導首 引痤陋等
《大乘密嚴經》末那爲先導。意識能決了
經過佛經對照, 可以看出南傳經典也有「意為先導」這種八識概念
原始佛教早就對末那識有所認知, 以及祂做為先導的角色
下面是另一條經證:
南傳小部《大義釋》意者乃....此意乃與喜俱起、俱生、...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0022_001
《成唯識論》此染汚意何受相應。有義此倶唯有喜受。恒内執我 生喜愛故。
南傳小部有提到「意」與「喜」俱起;這也是對第七識特性的描述
大乘《成唯識論》說, 染污意與喜相應;喜是指喜愛, 貪愛;
上面兩種經證, 是強有力的證據, 證明原始佛教時期早已對[意/末那識]有所認知
所以阿含和南傳經典中的「意」字,毫無疑問 都是在講第七識,譬如下面經文:
《中阿含經》卷26:「得觀意所念、意所思。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於一切則知一切,」
《雜阿含經》卷39:「愛欲為瘡疣, 蛆蠅諸惡覺。及諸貪嗜心, 皆悉從意生,」
《增壹阿含經》卷16:「身惡行,口吐惡語,意生惡念」
備註:此處所講的「意」並不是六根中的「意」(意入處)
﹋﹋﹋﹋﹋﹋﹋﹋﹋﹋﹋﹋﹋﹋﹋﹋﹋﹋﹋﹋﹋﹋﹋﹋﹋﹋﹋﹋﹋﹋﹋﹋﹋﹋﹋﹋﹋﹋
下面經文則是 強有力的證據, 證明南傳佛教時期已對阿賴耶識有所認知
南傳《小部_經集》無阿賴耶之執著。己知真相無疑惑
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N27n0012_p0176a11?q=%E7%84%A1%E9%98%B...
《相應部 梵天相應》諸人依於樂阿賴耶,喜阿賴耶,跳躍阿賴耶,而難見此理。
https://deerpark.app/reader/N0006/6
《增支部 4集 128》莊春江譯
人們在阿賴耶中歡樂,在阿賴耶中得歡樂,在阿賴耶中得喜悅,當[無阿賴耶]的法被如來教導時,他們想聽....
「當[無阿賴耶]的法被如來教導時」
這句經文太有力了;清楚說出 佛陀在原始佛教時期就已經教導有關於「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這名字甚少出現在南傳經典, 導致人們誤以為南傳佛教沒教阿賴耶識;(經證已證明有教)
在大乘經典, [阿賴耶識]這名字也只出現在少數經典, 因為大乘經典常以「心」字替代[阿賴耶識]一詞;事實上南傳經典也一樣, 譬如下面經文:
《雜阿含經 568》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瑜伽師地論》此末那...常與阿頼耶識一時倶轉。縁阿頼耶識以爲境界。
阿含經說, 意行依心轉
瑜伽師地論說, 末那緣阿賴耶識,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
可見,南傳經典也是以「心」字替代阿賴耶識一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