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0-1
 - 最後登錄
 - 2025-1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51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30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德國梅塞爾坑發現的4700萬年前梅塞爾始扁蟬(Eoplatypleura messelensis)化石,其近乎完整的形態為研究古代鳴蟬演化提供了珍貴線索。 
(圖:Senckenberg Research Institut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Frankfurt ) 
 
 
一件深埋岩石中、距今4700萬年的雌蟬化石在德國出土,其近乎完整的形態揭示了歐洲鳴蟬演化的新篇章。科學家將此新物種命名,並指出其發現證明鳴蟬在歐洲的擴散遠早於先前認知,且雄蟬可能如現代蟬般鳴唱。此蟬身長約2.65公分,翼展達6.82公分。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研究人員4月29日於《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指出,這些化石也是蟬科(Cicadidae)中「真正」鳴蟬最古老的例證。多數現代蟬均屬此科。 
 
昆蟲化石記錄不多,雖現代蟬種類繁多,古生物學家僅記錄了44件蟬科化石。研究主要作者、德國波昂大學古生物學家姜輝博士(Dr. Hui Jiang)表示,已知最早鳴蟬化石發現於美國蒙大拿州,年代介於5900萬至5600萬年前。此次新描述的歐洲親戚,則是歐洲最古老的鳴蟬。 
 
姜輝指出,因化石保存完好,此古蟬被歸入現今歐洲已無蹤跡、主要分布於亞非洲熱帶的「扁鳴蟬族(Platypleurini)」。此發現將該族鳴聲記錄推前約2000萬年,顯示其多樣化遠早於原先認為的2500萬至3000萬年前非洲起源說。 
 
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專家拉班迪拉博士(Dr. Conrad Labandeira)認為,此發現暗示該蟬群演化或比分子數據推測的更慢,或有更古老同族化石待發現。 
 
研究者將此蟬命名為「梅塞爾始扁蟬(Eoplatypleura messelensis)」,源自發現地德國梅塞爾坑(Messel Pit),為始新世化石遺址。研究共同作者、德國森肯堡研究院韋德曼博士(Dr. Sonja Wedmann)表示,化石於1980年代出土,梅塞爾坑曾是無氧火山湖,利於化石化,因生物群保存極佳獲世界遺產稱號。 
 
梅塞爾始扁蟬頭部和體型與現代蟬相似,喙狀口器完整。姜輝說,其翅膀也現色彩圖案痕跡,或助偽裝。但其前翅比現存物種更寬短,或影響飛行。 
 
至於古蟬叫聲,姜輝坦言「無法確知」,但基於體型和分類,其功能可能與現代蟬相似。梅塞爾始扁蟬腹部比現代親戚更寬大,姜輝推測雄蟬或有更大共鳴腔,能產生比現代蟬(如非洲蟬Brevisana brevis可達近107分貝)更響亮的鳴聲。他強調這僅是假說。 
 
 
 
資料來源 : 自由時報 
https://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50422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