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12-20
- 最後登錄
- 2025-7-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7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531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各國咖啡豆分級制度
咖啡品名中常有一些縮寫,例如G1、AA、SHB、NO.1等,這些縮寫其實是代表該產地的咖啡豆等級。世界各國產地的生豆有不同的分級方式,這篇文章帶您認識各國咖啡的等級區分方法。各國咖啡豆的分級制度依據豆子的大小、密度、缺陷數、海拔高度和風味特徵等因素來分類,確保咖啡的品質和一致性。以下是一些主要咖啡生產國的分級制度:
衣索比亞咖啡分級制度
在衣索比亞,按照物理特徵及杯測品質評分,共可分為G1-G9的9個等級,G1和G2的缺陷數最少,G8和G9最多,在台灣最常見的是G1到G4等級。這個分級法是衣索比亞商品交易所(ECX, Ethiopia Commodity Exchange)的分級法,ECX是一個農產品市場,成立於2008年,願景是改善衣索比亞的經濟,並開發有效的現代交易系統,但在ECX咖啡源頭會被匿名化,沒有追溯性。
直到2017年衣索比亞咖啡和茶管理局(Ethiopian Coffee & Tea Authority)提出新法案,讓咖啡可以保持完整的可追溯性,即使是通過ECX出售的咖啡也可保有可追溯性。目的是限制黑市交易,要求更高的價格,使衣索比亞生產者能獲得更好的收入。
肯亞咖啡分級制度
依豆子大小分級依序是AA、AB、PB
肯亞的咖啡豆分級主要依據豆子的大小,從大到小依序是AA、AB、PB等。AA是指咖啡生豆以大小分級中最大顆的等級,AA是17~18目之間大小的豆子,即會通過18目(直徑18/64英寸,約為7.20公厘)的篩孔,但無法通過16級(直徑16/64英寸)的篩孔。AB是16目的A加上15目的B、這兩種會混在一起賣,所以稱為AB,大部份的豆子是在這個等級。PB就是小圓豆,一般一顆咖啡果實中會有兩顆咖啡豆組成,圓豆則是一顆咖啡果實裡只有一顆豆子。其他還有比較不常見的E(大顆的象豆)、C(12目~14目)等分級。大小顆不是咖啡好壞的絕對標準,只是看到愈大顆豆子、令人感到愈加珍貴。常以此來分級的地區除了肯亞之外還有新幾內亞。
依風味分級為TOP、PLUS、FAQ
肯亞咖啡的風味分級系統是由肯亞的咖啡出口商制定,出口商依據咖啡豆的風味特徵和品質標準,將咖啡豆分為TOP、PLUS和FAQ三級,以確保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和消費者對肯亞咖啡的認知度。
哥倫比亞咖啡分級制度
哥倫比亞咖啡的分級制度主要依據豆子的大小和質量。哥倫比亞咖啡生產者聯盟(Federación Nacional de Cafeteros de Colombia, FNC)是負責咖啡質量控制和分級的主要機構。哥倫比亞的咖啡豆分級制度主要依據豆子的大小,由大到小分別為: Supremo、Excelso、UGQ等。Supremo:是最大顆的咖啡豆,豆子的篩網尺寸為17/18。Excelso:次於Supremo,豆子的篩網尺寸為15/16。UGQ (Usual Good Quality):一般良好品質,篩網尺寸不一定固定,但質量穩定。
巴西咖啡分級制度
巴西的咖啡豆分級依據豆子的大小、缺陷數和風味特徵進行分類:
依豆子大小的分級
巴西咖啡豆的大小通常依據篩網尺寸來分類,篩網尺寸以號碼表示,號碼越大,豆子越大。常見的篩網尺寸包括Screen 19~Screen 13等,其中Screen 19:最大的豆子Screen 13最小的豆子。
缺陷數量的NY分級標準
在巴西咖啡分級制度中,NY代表New York,這是因為巴西咖啡的分級標準參考了紐約商品交易所(New York Coffee Exchange)的標準。NY系統是根據每300克樣品中的缺陷數量來進行分類的。缺陷數越少,咖啡豆的品質越高。缺陷通常分為主要缺陷(如黑豆、發酵豆等)和次要缺陷(如破裂豆、不完全豆等)。由好到差衣序為NY 2/3、NY 4/5、NY 6/7、Rio Minas等。
依據風味特徵的分級
Strictly Soft:風味非常柔和,通常帶有細膩的酸度和甜度,有明顯的花香和果香。
Soft:風味柔和,酸度和甜度適中,口感順滑。
Softish:風味較柔和,酸度和甜度略低於Soft等級,風味相對簡單。
Hard:風味較硬,酸度較低,可能帶有些許苦味,通常用於商業混合咖啡。
Rio:風味非常強烈,通常帶有碘味或藥味,常用於特定市場需求。
瓜地馬拉咖啡分級制度
瓜地馬拉的咖啡豆主要依據種植的海拔高度進行分級,海拔越高,豆子的密度越高,風味也越複雜。
Strictly Hard Bean (SHB) / Strictly High Grown (SHG)
海拔4500英尺(約1370公尺)以上,是最高品質的咖啡豆,風味濃郁、酸度明亮、香氣豐富。SHB和SHG這兩個術語常常互換使用,指的是同樣的高品質咖啡豆。
Hard Bean (HB) / High Grown (HG)
海拔4000-4500英尺(約1200-1370公尺),次於SHB/SHG,質量依然很高,風味豐富,酸度適中。HB和HG也指的是同樣的咖啡豆。
Semi-Hard Bean (Semi-HB)
海拔3000-4000英尺(約900-1200公尺),質量中等,風味較為簡單,酸度稍低。
Extra Prime Washed (EPW)
海拔不一定明確,但處理過程中質量控制嚴格,風味平衡,品質良好,適合用於配方咖啡。
Prime Washed (PW)
海拔不一定明確,質量稍低於EPW,風味較簡單,適合用於商業咖啡。
Extra Prime 和 Prime
海拔不一定明確,品質相對較低,風味簡單,價格親民,多用於大眾市場。
牙買加咖啡分級制度
牙買加咖啡主要依據產區進行分級,再依據豆子的大小和質量進行分類,其分級制度非常嚴格,以藍山咖啡(Jamaica Blue Mountain Coffee)最為著名。
Blue Mountain:最著名的分級,指的是在藍山山脈法定地區種植的咖啡豆,且海拔介於915~1675公尺,風味優雅、質量極高。牙買加藍山咖啡在出口前,必須經過牙買加咖啡工業局(Coffee Industry Board)一系列苛刻的標準鑑定,才能獲得政府授予的「原產地證明書」,正式冠以「藍山」的名稱。從質量來分由上到下依次為:NO.1、NO.2、NO.3及圓豆,4個等級。
1. 藍山咖啡No.1
生豆尺寸為17/18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2. 藍山咖啡No.2
生豆尺寸為16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3. 藍山咖啡No.3
生豆尺寸為15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4. 藍山咖啡圓豆
圓豆單粒漿果,生豆尺寸為10目,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High Mountain:在法定的藍山種植區外的其他高山地區種植的咖啡豆,質量次於Blue Mountain。
1. 高山咖啡
生豆尺寸為17/18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2. 牙買加咖啡Prime
生豆尺寸為16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2%以內。
3. 牙買加咖啡Select
生豆尺寸為15目,沒有象豆,占至少96%以上,瑕疵豆在4%以內。
Jamaica Prime and Jamaica Select:來自牙買加較低海拔地區的咖啡豆,品質相較藍山咖啡及高山咖啡來比較為低。酸度和甜度較低,風味較為簡單。
各國咖啡豆的分級制度依據豆子的大小、密度、缺陷數、海拔高度和風味特徵等因素來分類。衣索比亞依篩網尺寸和缺陷數量分級,共有G1到G9九個等級,缺陷數從少到多。肯亞依豆子大小分級,從AA(最大顆)到PB(小圓豆)。哥倫比亞依大小和質量分為Supremo(最大顆),Excelso(次大)和UGQ(一般良好品質)。巴西依篩網尺寸和缺陷數量分類,從NY 2/3到NY 6/7,風味分為Strictly Soft(柔和)到Rio(強烈)。瓜地馬拉依海拔高度分級,從海拔1370公尺以上的SHB/SHG(最高品質)到900-1200公尺的Semi-HB。牙買加依產區和豆子大小分級,最著名的是藍山咖啡(Blue Mountain),其分為No. 1到No. 3及圓豆等級。每個國家的分級制度都是為了保證咖啡的品質和一致性,消費者可以根據這些分級制度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咖啡豆。
(JC咖啡小學堂)
|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