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24-3-31
- 最後登錄
- 2025-7-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942
- 閱讀權限
- 100
- 文章
- 156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媒體來源:台灣大紀元
原文網址:https://www.epochtimes.com.tw/n476960/
更新:2025年07月04日
等比縮小的竹籠茨模型,讓後代人了解先民的生活智慧與建築工法。(張耘書提供)
【記者賴友容/台南報導】(大紀元記者賴友容臺灣臺南報導)「竹籠茨」(tik lóng-á tshù)以竹、茅搭建的房屋,是臺南市台江地區早年常見的民宅形式。出身安南區溪南寮的李養,10歲開始跟隨父親李布學習搭竹籠茨,其家族多人都熟諳此技藝,過去台江一帶有超過8成的竹籠茨皆由李家工班所建,李養更是目前極少數還能依古法建造竹籠茨的藝師。
李養說,從選竹材、屋頂設計、鑿孔榫接、組裝、編竹牆到鋪蓆覆茅,蓋竹籠茨不只有技術,也講求布局與字向、尺寸,格局以5架、7架、9架等奇數形式,還得配合屋主的生辰八字與房屋坐向來決定尺寸,並擇良辰吉時動土興建,舉行上梁儀式等,一切都得謹慎行事。
李養搭建的竹籠茨遵循古制,工法細膩,不僅符合建築結構原理,穩固耐震,也蘊含風水哲思,他於2022年獲臺南市政府登錄為「竹籠茨」工藝保存者。
南市府觀旅局長林國華表示,曾文溪在未築堤防前,經常面臨洪氾,住在溪埔邊聚落的居民為了避走水患,發展出不打地基,以磚頭墊高,取竹材鑿孔互穿榫接成樑柱的「竹籠茨」,當洪水來襲或大水過後,只要敲破竹編夾泥牆,再以粗壯的竹子穿過屋身空隙,便可容易地扛茨搬遷,是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
==========================================================
感想:以前的人雖然科技較不發達,但為了適應環境、氣候,還是發展出一套傳統工藝的生活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