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3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咖啡常識] 咖啡苦味的祕密:從基因到烘焙手法的影響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懇辭勳章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發帖狂人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醫療天使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旅遊玩家勳章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4 天前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咖啡苦味的祕密:從基因到烘焙手法的影響


對於熱愛手沖咖啡的人來說,沖煮一杯完美的咖啡不僅僅是日常享受,更是與朋友和家人分享品味體驗的重要時刻。在這樣的氛圍中,我們經常聊起咖啡風味的細節,從酸甜的平衡到餘韻的變化,甚至是那苦味的微妙層次。苦味,對一些人來說是咖啡靈魂的一部分,為整體風味帶來深度;但對另一些人而言,過度的苦味卻成了破壞平衡的元素。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對咖啡的苦味特別敏感,而有些人卻覺得完全不礙口呢?最近的一項研究揭開了這背後的祕密,並探討了不同產區和烘焙手法對苦味的影響。

苦味的基因密碼

根據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的最新研究,咖啡苦味的來源其實遠不只是咖啡因。研究團隊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烘焙過程中,鑑定出一組新的苦味化合物,特別是名為mozambioside的物質。這種化合物的苦味強度是咖啡因的十倍,能夠激活人體25種苦味受體中的TAS2R43和TAS2R46受體。然而,在烘焙過程中,mozambioside的濃度會顯著下降,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降解產物,這些產物在不同烘焙程度下的濃度有所不同,進一步影響苦味感受。

有趣的是,研究還指出,個人的基因特質對苦味的敏感度有著決定性影響。研究發現,擁有完整TAS2R43基因的受試者對苦味較為敏感,而具有缺陷基因者則感受較弱。這意味著,哪怕是相同的咖啡,因基因差異不同,每個人對苦味的體驗都可能截然不同。

苦味對酸甜感受的影響

在咖啡沖煮中,我們常常強調平衡感,尤其是在酸、甜、苦之間找到和諧。那麼,苦味的存在是否會影響酸感和甜感呢?根據風味科學的研究,苦味往往具有壓制甜感的效果,而適度的酸度則能平衡苦味,使風味層次更豐富。尤其在中淺烘焙的咖啡豆中,酸甜比例較高,苦味相對輕微,使果酸調性更加突出。然而,深烘焙咖啡中,苦味往往增強,酸感被壓制,甜感也會因焦糖化程度而變得濃郁。

產區與烘焙手法的影響

在產區方面,來自非洲(如衣索比亞、肯亞)與中南美洲(如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豆,往往以酸感和果香著稱,苦味較為細膩而不搶戲。然而,來自亞洲(如印尼、越南)的咖啡豆,特別是曼特寧和羅布斯塔,則以苦味為主要特徵,特別是在深烘焙後,苦味更為濃烈且具有厚重的口感。

至於烘焙手法,淺烘焙保留更多的酸甜感與果香,苦味相對較少。中烘焙則兼顧甜感與苦味的平衡,焦糖香氣增加。而深烘焙,如法式或義式,則會使咖啡豆內的糖份充分焦糖化,帶來厚重的焦苦感。在手沖實踐中,若希望降低苦味,選擇淺烘焙或淺中烘焙豆,搭配略為低溫沖煮,可以突出果香和甜感;而深烘焙豆則適合用於濃縮咖啡,搭配奶類飲品以中和苦澀。

如何掌握平衡感?

在家手沖咖啡時,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味覺偏好與基因特質來選擇豆子與烘焙程度。若喜愛酸甜層次豐富的咖啡,可以選擇衣索比亞或秘魯藝妓水洗豆,並以淺烘焙為佳。若喜愛厚重、濃烈的口感,可以嘗試印尼曼特寧或深烘焙的配方豆,享受那帶有濃郁焦香的深沉苦味。

咖啡苦味的產生,不僅僅是咖啡因的作用,更牽涉到基因特質與烘焙工藝的微妙互動。透過瞭解苦味化合物和基因特性,我們可以更有意識地選擇咖啡豆與烘焙程度,創造出個人化的手沖體驗。無論你是喜愛細膩果酸還是濃烈焦香,掌握平衡感才能讓每一杯咖啡展現最豐富的風味體驗感受。

(JC咖啡小學堂)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系統通知:簽名被屏蔽。請速依下列順序辦理更新,1.退出系統;2.重新登入;3.更新資料。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18 19:4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