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018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521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人際關係的「留白效應」:保持適當距離,反而增加吸引力 
 
舒適的人際關係,其實是來自「留白」的距離。 
 
 
  
1911年8月21日,達文西的名畫〈蒙娜麗莎〉在羅浮宮被盜走,人們都到博物館觀看原本掛過這幅畫的空牆。 
 
兩年過去了,意外的是:到博物館看空牆面的人,比過去12年欣賞這幅畫的觀眾還要多出一倍。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作「留白效應」。 
 
「留白」本是中國山水畫中的手法,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遐想的餘地,比如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只見一葉扁舟,漁翁獨自垂釣,畫面中沒有一絲水,卻讓人感到煙波浩渺,滿幅皆水,正是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 
 
心理學當中,留白效應是指:感知事物時,因為聯想而印象更加深刻的心理現象。假如我們對一件事情的瞭解程度處於「滿滿當當」的狀態,留給想像的空間就很少。猶如我們對某個人瞭若指掌,又何必花費想像力呢?必然因為太過熟悉而覺得索然無味。 
 
留白效應讓我反思處理人際關係的方式:如果能留給對方一些空間,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增加了人際吸引力。 
 
心理學上還有個相反的現象叫「超限效應」 
 
是指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時間過久就引起了不耐煩或反向的心理現象。 
 
就好像在戀愛裡,再美、再帥的人,24小時黏在一起,除了談戀愛沒有其他事,沒有其他朋友,很快就會相看兩生厭。再比如父母每天對孩子嘮叨,即便說的話再有道理,孩子肯定反感,甚至對著幹。 
 
包括我自己,以前每天行程安排得非常充實,生怕浪費時間,其實失去了很多可能性,比如和朋友聊個天,那種有共鳴的大笑就很療癒;比如陪父母做些家務,瑣碎裡都是親情的溫暖;還可以一個人聽首音樂、看部電影,在某個安靜的晚上充滿靈感。 
 
20歲,春風得意馬蹄疾,不信人間有別離。30歲以後才發現思念、愛意、關懷、寬慰、勤勉說得太滿了,會對別人造成負擔。這才懂得舒適感,其實是來自「留白」的距離。 
 
《活得越通透,靈魂越自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