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8-10
- 最後登錄
- 2025-10-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611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3771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
呂怡安心理師日前在fb粉絲團為志工們提供救災前、中、後的「自我照顧備忘錄」,幫助大家救援同時照顧好自己,「在現場盡力,返家後療癒,都是志工使命的一部分。」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9月23日發生溢流,洪水重創光復鄉造成嚴重傷亡,災後大量泥濘堆積增加復原工作難度,各地「鏟子超人」紛紛趁著連假自發前往災區支援。志工們除了心繫災情,也別忘了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態,呂怡安心理師日前在fb粉絲團為志工們提供救災前、中、後的「自我照顧備忘錄」,幫助大家救援同時照顧好自己!
進入災區前養好精神、體力 預想現場景象做心理準備
在出發前往災區前,呂怡安心理師建議,身心皆做好準備再出發:
前一晚至少睡滿6至8小時,確保精神狀態良好,可避免受傷,也增加情緒調節能力。
出發前要吃過一份有蛋白質加碳水化合物、好消化的正餐,避免油膩食物與空腹工作。
攜帶個人飲用水、補充電解質的鹽糖,方便即食、不易壞的輕便乾糧。
攜帶一天份額度的生理食鹽水、濕紙巾、消毒酒精、酸痛噴霧、個人藥品(慢性病、過敏、眼藥水等)。
確認口罩、透氣膠帶、防水橡膠手套、(防割)棉布工作手套、大一號的長筒雨鞋、長袖衣褲、防曬與雨具等裝備完整。
心理層面方面,呂怡安心理師建議,應盡量了解現場可能樣貌,並保持彈性,給自己心理餘裕去接收任務內容,減少臨時分工時的挫折與焦慮,也要預先心理準備「可能看到的景象」,並允許自己會有情緒反應。記得設定心理界線,提醒自己是協助者而不是全能的救援者,自己力有未逮但都試著努力去做,可以挫折但並不等於被打敗;並與同伴結伴,約定互相提醒休息與安全。
呂怡安心理師也提醒,出發前應告知家人或朋友行程與回報方式,設定緊急聯絡人並告知帶隊或同伴,手機電量要充足,並攜帶行動電源。事先提前安排行程結束後的休息日,不立即投入繁重工作。
災區現場留意體力、避免受傷 情緒狀況別悶在心!
在災區現場執行工作時,呂怡安心理師提醒,志工要隨時檢視自己的狀態,可留意以下狀況:
身體需要補給與體力恢復時間,如果可以的話每1至2小時休息約20分鐘,補充水分與能量,「這個時候休息真的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留意體溫與出汗情況,觀察是否有頭暈目眩、頭痛噁心等症狀,避免中暑。
搬運重物時要使用正確姿勢,避免扭腰受傷。
有返家志工建議,厚襪、工作手套要穿戴好,避免短時間就受傷、起水泡。若有傷口,立即清洗、消毒並包紮。
如參與不只一天,每天請給自己足夠時間放鬆身心狀態,補充能量、認真睡飽,盡量緩解身心壓力來準備隔天的任務。
如果災區現場的場景引起強烈震撼,允許自己短暫離開、深呼吸,也可與同伴、親友交流,分享所見所感,不悶在心裡。過程中也要給自己一些時間,覺察自己是否有緊張或有壓迫感,適時主動休息,時刻保持「我知道我已盡力去做」的態度,避免自責。
她也提醒,團隊分配任務較有效率,要理解遵從現場指揮,不自行脫隊;主動關心同伴狀態,提醒彼此喝水與休息,也要記得使用既有通訊群組報平安。若感到失落或壓力過大,不要忘記深呼吸、休息,在現場或返家後記得求援。
返家後關注身心整理與修復 預防創傷延續
呂怡安心理師表示,災區經驗與替代性創傷可能延續,切記要刻意整理與修復:
回家後建議優先安排睡眠與休息,好好修復身心狀態,避免睡眠不足。
飲食上要攝取新鮮蔬果、蛋白質,補足維生素與能量來修復身體
觀察是否有咳嗽、發燒、腹瀉、傷口感染等不適。
運用伸展或泡澡等安靜時光,放鬆緊繃的肌肉與身心狀態。
返家後,可透過寫日記、瑜珈、散步等方式整理身心的經驗,並控制災情新聞的收看頻率,避免資訊過量。若有夢魘、失眠或情緒困擾持續超過 2 週,可試著尋求心理專業協助。最重要的是,覺察並接納「想幫助他人的我也需要被照顧」。
社會支持系統在災後依然重要,呂怡安心理師建議,可以與同行夥伴保持聯繫,分享與整理心情與經驗,或與家人或朋友聊聊,讓沒說出口的心情化為語言,產生理解與陪伴。若有可能,可持續支援後勤如文書、物資整理,保持參與長期重建,而非一次耗盡心力,還可以將志工經驗轉化為心得或報導,讓更多人理解與支持災後重建,也幫助自己整理此行的意義。「在現場盡力,返家後療癒,都是志工使命的一部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