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亞里士多德而言,太陽系即是整個宇宙。他在《論天》(On the Heavens,西元前350年)中主張:「因此,不可能有多於一個世界。」
這種認為行星在宇宙中極為稀有的觀念延續了兩千年。
20世紀初,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與天文學家詹姆斯·金斯(Sir James Jeans)於1916年提出潮汐假說,他認為行星是由兩顆恆星近距離掠過時,彼此引力拉出氣體流,這些氣體後來凝聚成行星。由於宇宙空間極為廣闊,這類近距離掠過事件極為罕見,金斯因此認為行星必定非常稀有——甚至如其訃聞所述:「太陽系可能是宇宙中唯一的行星系統。」
然而,人類對宇宙的理解隨後已逐漸改變。
1920年,美國天文學家哈羅·沙普利(Harlow Shapley)與希伯·柯蒂斯(Heber Curtis)在華盛頓特區史密森自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舉行的「大辯論」中,針對銀河系是否為整個宇宙展開爭論。
2013年7月初,我(克里斯多福·沃森)首次前往拉帕爾馬島,操作剛啟用不久的「Harps-N」光譜儀。為了不出差錯,我的筆電(手提電腦)裡塞滿了試算表、圖表、操作手冊、簡報與筆記。其中一份剛收到的三頁文件標題為《機會目標觀測特別指示》(Special Instructions for ToO,ToO為Target of Opportun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