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23
- 最後登錄
- 2025-10-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568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398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承負”問題!
道教講究“承負”。
承負的字面意思一看便可以明瞭,承擔和負責,承負相較於因果範圍更大,涵蓋更廣,此文,我來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討下,福蔭子孫的道教的“承負”問題。
道教的“承負”之說源自《太平經》,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道德的善惡報應,二是政治上的不太平的病根。
其字面意思是“前人有過失由後人承受其責、前人有負于後人則後人無辜受過”。辯證地說“如果為善的話,則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從古至今關於“承負”的例子不勝枚舉。像我們道教的創始人、徐州豐縣的天師張道陵,大家都知道他是留侯張良的後人,為什麼張良的後人能出個“大神仙”--“中國正一派道教的創始人”呢?想當年,張良為漢劉邦打天下時立下汗馬功勞,為國嘔心瀝血、功高蓋世,他是什麼樣的人品,有什麼樣的胸懷?
《三字經》中“教五子名俱揚”可謂“婦孺皆知”,這是被眾多家庭羡慕的“教子大成”,試想想人家的家長怎麼能這樣揚眉吐氣呢?
它的前提“竇燕山有義方”是什麼意思呢?“義方”乃造福一方的義士也!所以中國人注重為子孫積累陰德福報,所以才有了書香門第,累世公卿的大家族,但是也有不注重福德積累,不注重子孫培養的,就會變成“富不過三代”了。都是“承負”的鮮活案例!
“承負”自古至今都和我們如影隨形,像“福禍無門惟人自召、現世現報、‘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等都是一種對“承負”的詮釋。
《周易·坤》中的“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亦即是“承負”闡發的道理。
“承負說”即道教的因果報應論,主張善惡報應前承啟後“以行為人及其子孫”為承報主體而代代相報,範圍涉及到社會、眾人、及自然的方方面面。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承負”的存在把人與社會、自然聯成一體。
道教正是運用其“承負說”對人生死禍福及社會興衰治亂來作出解釋。像“統治者以德配天才能鞏固其統治”就是這個道理。
道教教化的目的在於“奉道守一、淨化心靈、行善樂施、濟世利人”,從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道教從這一立場出發,在善惡報應上建構了符合自己特色的教義,這一教義就是“天道承負說”。
即相信“天道有迴圈,善惡有承負”。
“承負”思想在《太平經》中有大量論述,這些論述豐富和發展了春秋以來的善惡報應理論。對中國社會的民眾心理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承負”不僅對古代就是在現代社會,以其獨特的宗教視角來看待“人與家庭、社會、自然的關係”;激勵和號召人們從長遠著眼;做個好人、建個好家、治個好國;與自然和諧相處……都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總之,道教“承負說”這獨具特色的宗教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生和生命價值的充分肯定。與佛教因果報應相比,道教的報應世界是“本人或子孫實實在在的現實人生”!
報應的終極目的是使人生活幸福,這一思想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今天仍啟發人們行善、積德、修道、修養身心、善待自然、造福後世。
道修今生。常懷敬畏之心敏思善行,一生平安、福蔭子孫是順理成章的!
(泰玄道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