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醫療革命! 美研究用手錶心電圖診斷出結構性心臟病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利用智慧手錶中簡單的心電圖感測器成功診斷出結構性心臟病。
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首次利用智慧手錶中簡單的心電圖(ECG)感測器成功診斷出結構性心臟病。此研究成果將於本週在美國心臟協會2025年科學年會上發表。
根據精準醫療內幕網(Inside Precison Medicine)報導,耶魯大學醫學院心血管數據科學實驗室主任、研究資深作者克赫拉(Rohan Khera)醫學博士表示,穿戴式裝置的單導聯心電圖無法取代醫療機構常用的12導聯心電圖檢查,但借助人工智慧技術可使其有效篩檢重大心臟疾病,使大規模早期篩檢結構性心臟病成為可能。
此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開發使用了2015年至2023年間耶魯紐黑文(New Haven)醫院11萬名患者超過26.6萬份完整心電圖資料。克赫拉及其同事從12個導聯中篩選出1個與智慧手錶感測器中的單導聯最為相似的導聯,並利用該數據預測3種結構性心臟病特徵,分別是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嚴重左側瓣膜疾病和嚴重左心室肥厚。
該人工智慧模型首先在巴西4家社區醫院超過4萬4000名成年人,和1項研究中的3000名參與者中進行驗證。隨後在1項前瞻性研究中,研究人員招募600名接受超音波心臟檢查的患者,讓他們在檢查前使用智慧手錶進行30秒心電圖測量。
測試結果顯示,演算法敏感度為86%,特異性為87%。演算法敏感度是指它能正確識別出真陽性(True Positive)的能力,即準確識別出實際有病或需要處理的案例。演算法特異性為正確識別出真陰性(True Negative)的能力,即準確排除其實沒有問題的案例。
耶魯紐黑文醫院內科住院醫師、耶魯醫學院醫學博士阿米諾羅亞(Arya Aminorroaya)聲稱,研究團隊探索人們日常佩戴的智慧手錶,是否能助人更早發現隱匿的結構性心臟病,從而在它們發展成嚴重併發症或心臟事件之前進行干預。
阿米諾羅亞說,研究團隊接下來打算在更廣泛的環境中評估人工智慧工具,並探索如何將其整合到社區心臟病篩檢計畫中,以評估其對改善預防性護理的潛在影響。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