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4-18
- 最後登錄
- 2025-11-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975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8107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在線上
|
人生最大的清醒:通過別人,看清自己!
錢鐘書曾說:“自省可以察人,觀人亦資自知。”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自省、自知,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從別人的身上汲取意義,從過去的自己身上看到不足,是一個人難得的能力。
活得通透清醒的人,早已學會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通過他人看清自己。
一、所有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
晚唐詩人李商隱,一生詩作無數,文采斐然。
縱然家道中落讓他走了不少彎路,但一路遇到的貴人讓他的人生有過高光,也增添了許多溫暖。
在李商隱的人生路上,至交好友韓瞻,扮演著重要的一角。
兩人年歲相同,因同年科考而結緣,平日的相處交流,讓韓瞻慢慢瞭解了李商隱的成長與為人。
得知李商隱九歲時,就因父親的驟然離世而擔起家庭重任,替人抄書寫字,買來粗糧舂細賣出,就是李商隱的童年生活。
可即便生活艱苦,李商隱也並未被壓垮,反倒借抄書練就了一手好字。
正是看中了李商隱的在苦難中的這份堅守,韓瞻才更相信他的為人。
他憑藉著自己是當朝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女婿的身份,將李商隱介紹給妻子的妹妹,成就了一對佳人的姻緣。
後來,李商隱的妻子病故,而他自己因受黨爭牽,不得不動身前往四川謀生路。
可家中的孩子無人照看,李商隱進退兩難,是韓瞻主動提出,代為撫養李商隱的兩個子女。
兩人相識二十餘年,經歷過風雨,卻從不減信任,韓瞻始終相信並幫襯著李商隱。
只因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每一個危難時刻的伸手援助,都是源于自己的為人品行。
作家張德芬在《遇見未知的自己》中說:“外面除了你自己,什麼都沒有。”
人生所有的兜兜轉轉,最終都是和自己重逢;世間所有的遇見,其實都是遇見自己。
幫襯你的人,因你的人品而來;欺負你的人,因你的懦弱而在。
世界就是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的人,就會照見什麼樣的自己,吸引到什麼樣的人。
所有人際關係的好壞,都是有跡可循,每個人都是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來教會別人如何對待自己。
你是值得的自己,才會遇見值得的別人,當你付出真誠和善意,得到的就會是一份真摯的情誼。
二、透過別人,看到的是自己
曾國藩說:“善觀人者觀己,善觀己者觀心。”
觀人也是觀己,一個人眼中的世界,本質上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很多時候,做不好事情,看不慣別人,問題不在其他,只在自己。
明朝時期,有一個當地百姓公認的清官,辦案公正,能力也強,但他的脾性有些急躁。
在堂前審案時,稍有不順之處,他就會大發脾氣,沖堂下的人大吼大叫。
人人都懼怕縣令的威嚴,不敢提醒他。
輔佐他的師爺見狀,就想了一個辦法。
一次審案時,罪犯遲遲不認罪,縣令剛想要發脾氣,就聽旁邊的師爺大聲喝道:“大膽刁民,如今證據確鑿,你還不認罪,難道是想被挨板子嗎!”
在場的人被嚇了一大跳,縣令也嚇得不輕,場面一時鴉雀無聲。
縣令想要提醒師爺小聲些,剛要開口就突然意識到,自己之前不就是如此審案說話的嗎。
他見師爺這般口不擇言,魯莽行事,就像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如若這樣,怎麼能好好辦案。
於是,縣令痛定思痛,慢慢地改掉了自己急躁的脾氣。
之後,縣令辦案的效率更高,也受到越來越多百姓的愛戴,成為了方圓百里有名的好官。
古語有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看到別人的錯誤很容易,看清自己的不足卻是很難。
就像憤世嫉俗的人總是認不清現狀而不去努力,高高在上的人只是看到自己而道何不食肉糜。
我們看到的別人,其實都是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所思所想,都是自己內心真實的映射。
見不得別人好,是自己修養不夠;喜歡挑別人的錯,是自己能力不行。
不輕易評價他人的行為,不隨意猜測他人的動機,時常內省觀心,以寬容之心待人,以厚道之行做事,方能行穩致遠,越走越遼闊。
三、以人為鏡,認清自己
古時,有一位畫家,很擅長作人物畫,也因此而名揚天下,熟悉畫家作品的人都知道,他畫人物時,都只畫一隻眼睛。
有人好奇,詢問其中緣由,畫家道:“人最大的劣根性,就是雙眼都用來看別人,我只是提醒自己,要用一隻眼去看別人,也要留一隻眼審視自己。”
誠然,看得穿別人是一種智慧,而能透過他人來看清自己,更是難可貴。
有一次,季羨林外出講課時,因時間匆忙,就囑咐保姆幫忙給自己養的君子蘭澆水。
可等他回來時,君子蘭已經萎蔫,沒法再救活了。
原來是保姆澆完水後,看外頭陽光正好,就特地把君子蘭搬到太陽底下吸收。
但她不知道的是,君子蘭喜半陰,不耐曬,讓正午的陽光直射,無疑就是給君子蘭判了死刑。
養了許久的君子蘭死了,季羨林很難過,保姆站在一旁也有些不知所措。
恰好這時,季羨林的兒子過來看望父親,見狀就想對保姆批評幾句,季羨林攔住了兒子,還把保姆安慰了一番。
隨後,他對兒子解釋道:“他人犯錯,常有己過。我明知阿姨不會照顧君子蘭,還是將這件事交給了她,是我的疏忽。”
《墨子》有言:“君子不鏡于水而鏡於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凶。”
人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這世上最難看清的,也不是別人,還是自己。
我們的目光,只能看到一百八十度的範圍,而三百六十度的世界,還需要透過別人來看見。
別人怎麼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別人身上,看到了怎樣的自己。
凡事向內歸因,以他人所行為鏡,認清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的不足,不斷精進完善自己,是人最大的能力,也是人最大的清醒。
魯迅說:“我的確時時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更無情面地解剖我自己。”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正衣冠。
不把他人當勁敵,學會借人之力更正自己,才能找准人生定位,把控人生方向。
(道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