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4-6-7
- 最後登錄
- 2025-1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91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890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算力引爆能源短缺與AI軍備競賽 正崴 鴻海 森崴能源 6873泓德能源 雲豹能源
2025.11.09
OpenAI執行長奧特曼近日表示,未來4至5年將投入高達1.4兆美元於算力建設,並預期「算力過剩終將發生」。這項看似矛盾的策略,實則揭示AI產業對算力的高度依賴與當前的資源瓶頸。奧特曼指出,類似網路泡沫時期光纖過剩的歷史或將重演,但他更憂慮「當下算力不足」的風險,因為這將直接限制模型規模與營收潛力。
微軟執行長納德拉亦指出,算力瓶頸已從晶片供應轉向資料中心基礎設施,顯示AI基建挑戰不僅在硬體,更延伸至空間與電力整合。奧特曼的邏輯很清楚:算力是邁向通用人工智慧(AGI)的入場券,若在不積極布局,企業可能無法撐到算力過剩的那一天。
據綠色和平與IEA數據,ChatGPT每日耗電量高達290萬度,全球資料中心耗電占比預計將從2024年的1.5%倍增至2030年的3%,總電力需求達945TWh,相當於日本全國用電量。AI伺服器機架功耗為傳統雲端伺服器的10倍以上,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已成為全球用電成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意味電力市場將告別過去的「平穩時代」。
面對能源瓶頸,Google、微軟與亞馬遜等科技巨頭正積極轉向核能與再生能源。IEA預測2030年起,小型模組核反應爐(SMR)將投入應用,搭配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成為AI資料中心的穩定電力來源。Google近期與NextEra合作,重啟愛荷華州一座615MW核電廠,並簽署25年購電協議,顯示科技業對核能的接受度明顯提升。
然而,美國電網平均使用年限已達40年,審批與輸電建設周期長達5至7年,恐難即時支撐AI需求高峰。投行預估,2030年全球資料中心電力需求將較2023年增加175%,相當於新增一個全球前十大耗電國,電力供應挑戰將持續數年。
科技巨頭同時積極探索多元能源技術,包括燃料電池等分散式能源方案。Bloom Energy燃料電池技術受市場高度認可,多家科技企業已合作部署,預計2026年前年產能將由1GW翻倍至2GW,有望成為AI資料中心電力供應的重要支柱。
AI需求爆發推動「科技七雄」(Meta、Microsoft、Amazon、Alphabet、Tesla、Apple、NVIDIA)財報普遍亮眼,市場共識將2026年預估盈餘年增率自11%上修至17%,反映雲端與生成式AI服務需求持續擴張。Azure、AWS與Google Cloud管理層均預期算力供不應求情況將延續至2026年以後。大型CSP(雲端服務供應商)已連續上調資本支出預期,2025年成長率由55%上修至59%(約3,869億美元),2026年再上修至33%(約5,160億美元)。
CSP得以持續擴張,主因是充裕的營運現金流與爆發式算力需求。儘管資本支出占營運現金流比重由61%升至64%,仍屬可控範圍。預估未來營運現金流將維持20~30%年增速,支出占比難觸警戒線。Google大型語言模型每月處理token量已從2024年5月的10兆,暴增至2025年10月的1,300兆,預估2026年將突破2,000兆,顯示算力需求的指數型成長。
投資策略上,AI族群估值雖高,仍建議逢回偏多布局,聚焦三大主軸:(1)AI晶片廠─擁有技術護城河與定價能力;(2)AI平台業者─透過流量與社群變現附加工具;(3)新興電力供應鏈─包含SMR、燃料電池與重電業者,將成下一輪AI基建的關鍵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