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細胞也會「換班」 醫:想顧好免疫時鐘做4事
免疫系統像24小時運作的工廠,每個時段的免疫細胞也不同,一旦晚睡、三餐不定時,
原本該出現的免疫細胞沒上場,身體容易出狀況。(圖取自freepik)
免疫系統像24小時運作的工廠,每個時段的免疫細胞也不同,一旦晚睡、三餐不定時,原本該出現的免疫細胞沒上場,身體容易出狀況;圖為情境照。
天氣漸冷,很多民眾早上起床時覺得常常鼻塞,有時是皮膚癢,甚至連感冒症狀都拖很久。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指出,有時候不是免疫力下降,而是它們「上錯班」。免疫系統像是24小時運作的工廠,每個時段的免疫細胞也不同,一旦晚睡、三餐不定時,原本該出現的免疫細胞沒上場,身體自然就容易出狀況。
掌握免疫力的晝夜節律,才是找回免疫系統最佳工作模式。當民眾的抵抗力變差,可能是免疫時鐘錯亂了。張家銘在臉書專頁「基因醫師張家銘」發文分享,當有出現以下的這些情況,包括:早上起床鼻子特別塞,但過了中午就通了;晚上的傷口特別癢,蕁麻疹也容易發作;感冒常不是當天就發燒,而是熬夜隔天才爆發;一個夜班下來,整個人虛,腸胃亂、皮膚敏感、喉嚨癢等。正代表免疫力正在下降。
張家銘說明,免疫低落的狀態,不只是體質變差,很可能是免疫時鐘的影響。 2025年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的一篇綜論就詳細整理說明了這現象。簡單來說,白天是戰鬥防禦班,像是嗜中性球、巨噬細胞會出來巡邏,處理外來病原。晚上換修復型的免疫細胞,T細胞、B細胞開始訓練、整理白天打仗的資料。
他接著說,一旦熬夜、夜晚暴露太多光、睡不好,免疫細胞的時鐘班表就會亂掉,容易讓原本該出現的免疫兵力沒上場,導致外來的病原來了也無法守護健康。
免疫反應也有「黃金時段」
張家銘解釋,像是沙門氏菌(Salmonella)在早上感染人體時,免疫細胞會比較快出動,效果好很多;但如果感染發生在夜晚,身體反應就比較慢。自然殺手細胞用來對付癌細胞的穿孔素(Perforin),也不是隨時都有,它們在某些時間點表現量特別高,代表身體的「腫瘤偵測」會有特定時間更強。
他提到,有些癌症治療,選在晚上施打效果會更好,有些疫苗早上打,產生的抗體比較多,有些免疫抑制劑晚上吃,比白天吃副作用更低。醫療已經不再只是看指數、對症下藥,而是從時間下手。
民眾可以怎麼做,才能在日常生活裡「掌握免疫時鐘」,張家銘提出以下4項建議:
●晨光
早上起床後 1 小時內,記得曬一下陽光,不一定要大太陽,窗邊也好,這是讓大腦和免疫系統同步醒來的信號。
●規律用餐
吃飯時間固定,尤其午餐與晚餐不要亂跳,腸道菌也要跟著節奏製造短鏈脂肪酸,幫助抗發炎與修復。
●睡前別近手機
晚上睡前2小時,放下手機,調暗燈光,讓褪黑激素開始分泌。這不是單純助眠,而是啟動整晚免疫修復工作的關鍵。
●午後安排運動
下午時段(約3時到6時之間)是免疫細胞活動最活躍的時候,不只反應速度快,抗氧化能力也最強。這時候安排運動,不但能增強抵抗力、穩定免疫節奏,也讓你運動後恢復得更快、效果更好。
張家銘總結,如果經常覺得身體怪怪的、免疫力掉下來,檢查也都沒異常,那可能是免疫時鐘亂了,不妨試著讓光線、睡眠、飲食、運動回到免疫力的晝夜節律。
(自由健康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