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392|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二戰德軍理想的裝甲師與現實狀況 [複製連結]

智天使(八級)

SOGO嘴砲黨發言人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4 19:56: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看完這一篇"諾曼地登陸的準備"一文  戰爭龐大的後勤作業

我也來作一篇相關文章讓各位大大們來指教

理想的裝甲師與現實狀況

德國在1935年創建的裝甲師,原訂計畫是要從騎兵和摩托化部隊中調出人員和裝備,再編入其他兵科的部隊,組成機械化的裝甲部隊。

但是在實際編組的過程中,發現所需的武器裝備都還停留在紙上計畫階段,因此最初編組的裝甲師其實只有員額,卻沒有裝備可用。

草創初期的裝甲師所配備的戰車,都是訓練用的輕戰車,步兵必須靠無裝甲保護的卡車來載運,偵察部隊主要的裝備是摩托車,而砲兵則大都使用牽引式。

根據德國國防軍在戰前的內部計畫,要將德軍強化到能夠對外發動戰爭,最快也要等到1944年左右。除了希特勒之外,誰都沒有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會在1939年9月爆發。

裝甲師缺乏準備的事實,從古德林立案草創裝甲師時,他列出的裝備徵調計畫也可以看得出端倪。擔任戰車團主力的3號戰車,當時還處於量產試製階段,一直要等到1940年西歐戰役結束之後,生產線才步上軌道,而且當時才剛要把戰車砲換裝為50mm砲。

在編裝表裡,唯一達到預定數量的是負責火力支援用的4號戰車。偵察部隊則是以輪型裝甲車等輕型裝甲為主體,不足的部份得靠側載摩托車補齊。至於威力偵察不可或缺的重型裝甲車,則要等到1941年才正式發配給偵察部隊。

至於擲彈兵團(摩托化步兵團),只擁有勉強足額的裝甲運兵車,裝甲砲兵團原本預定要將所有牽引火砲都改成自走火砲,但是當時,要達到這個目標無異是癡人說夢。

在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的工業設施與生產力根本不足以因應裝甲師的需要。因此從1941年以後,為了彌補國內產能不足,將佔領區(主要是捷克)的工業設施也納入管制,協助生產裝甲車輛。此外還大量沿用擄獲的裝甲車,或利用舊款裝甲車的底盤改造成自走砲。

當戰車營無法取得足夠的戰車配備時,不得已只好將原本隸屬於砲兵兵科的突擊砲(火力支援步兵砲)與驅逐戰車(反戰車自走砲)納入編制內,當成戰車來使用。這種狀況屢見不鮮,德國陸軍甚至從沒擁有過編裝合乎標準的裝甲師。事實上,一直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為止,古德林所寄望完全編裝的裝甲師從來沒實現過。
諷刺的是,當時唯一擁有這樣標準配備的「裝甲師」國家,是二次大戰中途才參戰的美國。這個從1920年代起便號稱是「世界工廠」的國家,擁有強大的重工業與生產力,也唯有這個國家,能編組出足額的裝甲師或機械化師。

除了美國自身雄厚的產能,在1941年10月還和蘇聯簽署「英美武器援外協定」,承諾接下來的10個月內提供飛機3千架、戰車5千輛、各式車輛3萬輛。光是蘇聯所獲得的戰車與飛機數量就已經超過德國開戰時戰車、飛機的量。

裝甲師與後勤補給的唇齒關係

對二次大戰期間的裝甲師官兵們來說,最惱人的噩夢莫過於燃料與彈藥的匱乏。無論在東部戰線、西部戰場、地中海、北非戰役,這個問題一直纏繞著每個士兵與指揮官。事實上,不是只有裝甲師才有補給與後勤問題,基本上是德軍整體都被這個問題所困擾。

有些機械化部隊的後勤單位甚至要利用馱獸和馬車當作載具,因此燃料缺乏,替換與修理的零件不足成了無止盡的夢魘。對於「故障是常態」的戰車來說,沒有了後方部隊的援助,就無法正常執行戰鬥任務,從這個角度來說,裝甲師最大的弱點其實是補給與後勤支援體系。當戰線逐漸擴張時,隨之而來的後勤補給難題,總是變成德國裝甲師的包袱。看來古德林當年創建裝甲師的時候,唯一沒考慮到的,就是後勤支援的問題。

從這方面就可以得知,「德國裝甲師」被賦予了超乎本身能力所及的任務,雖然最後是以戰敗收場,但二戰期間,它們活躍程度也著實令人驚訝不已。


戰場交通運輸問題

前面說到後勤補給的困難,而後勤補給所面臨的絆腳石應該就是交通運輸問題。近代的戰爭其實市一場補給戰爭,補給的成敗足以影響戰爭的勝負。過去拿破崙的時代,補給線受限於馬車的行動範圍。可到了20世紀,鐵路、船舶、汽車等交通工具的發達,使得運輸量大幅增加,戰場範圍也因此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這種環境下的產物。

後來德國經濟面臨崩潰,希特勒藉著扶植國內汽車產業與建造高速公路來重建德國。1939年9月當時,德國全國的汽車數量還不到50萬輛,平均每70個人擁有一輛汽車;相對的,美國卻是平均每10個人就有一輛汽車。

在二次大戰即將爆發之前,德國陸軍已經建立了3個汽車重裝運輸團,每個團擁有兵員約9千人和6600輛各式汽車,但是開戰後由於妥善率等因素,實際運輸效能只有總運輸量的2成(運輸能力不及2萬噸)。

1939年的波蘭戰役和1940年的西歐戰役中,盡管運輸路線只限於短距離,但重裝運輸團的耗損率卻高50%,導致運輸體系崩潰。以當時德國汽車工業的產能來說,這是無法填補的空洞,因此陸軍總司令部只好抽調各步兵師的輕裝運輸部隊約半數車輛補回缺額,至於步兵師本身則改用馬車與汽車重組輕裝運輸隊。

陸軍總司令部在計畫入侵蘇聯的「紅鬍子作戰」時,過於樂觀地預測蘇聯主力部隊將在斯摩陵斯克完全潰滅。

在規劃「紅鬍子作戰」的補給路線時,計畫初期是利用鐵路,將物資運送到東方的囤積所,然後由重裝運輸團運往前線後方的物質補給站,再由輕裝運輸隊運往前線作戰單位。

1941年6月22日「紅鬍子作戰」正式發動,這樣大規模的戰爭全靠3個重裝運輸團來負責後勤。開戰才第3天進攻路線的路況就開始惡化了,4星期後重裝運輸團的30%車輛都需要修理。

蘇聯這個大陸國家的路況非常惡劣,唯一鋪設像樣的公路只有明斯克~莫斯科這條公路,其它的公路幾乎都沒有整治過。在公路上除了高速移動的機械化部隊,還有徒步行動的步兵師,想當然很快就把路面壓壞。

同時補給部隊也使用這條主要公路,偏偏負責維持交通的野戰憲兵人數不足,使得塞車情況日亦嚴重。隨著前鋒迅速進擊,前線與物質補給站的距離平均拉長到100公里以上,重裝運輸團必須不眠不休地趕路,車輛耗損也越來越嚴重。

再回到鐵路運輸方面,其實也好不到那裡去。俄國的鐵路採用寬軌系統,和西歐的窄軌系統不同,所以德國的鐵路運輸團必須修改軌距才能讓火車通行。東線的德軍一路進擊到了7月,卻在斯摩陵斯克前方停頓了1個月的時間,這不光是為了重新整編部隊,同時也是為了等待後方的鐵路補給線向前延伸。

由於擔任物質囤積所的火車站遲遲無法向前推進,趕不上機械化部隊的進擊速度,因此德軍列車上的物質搬運到俄國列車上,再向前線運送,結果成效並不如預期。許多戰史叢書中談到「紅鬍子作戰」,都會提到前線德軍缺乏冬季裝備,其實德國本土早已經儲備了冷卻水防凍液和士兵的冬裝,只是遲遲無法運到前線罷了。說白一點,打從入侵蘇聯的戰爭一開始德軍的補給路線就出了問題。
很諷刺的是,德國陸軍與裝甲師最大的弱點,就是摩托化運輸部隊。除了正常的燃料與彈藥消耗之外,當時的裝甲師每天還會消耗約300噸糧食、武器與機械零件等物資,然而師級的摩托化運輸部隊最大的物資運輸量只有600噸,據德國陸軍估算,得到的結果是裝甲師若斷絕補給,最多只能持續作戰五天。

偏偏德國國內汽車產業的效能並不如預期,即使在開戰前,德國的工業產能就很難達到積極擴張的陸軍需求。因此,德軍只好四處徵調民用車輛,或佔領區擄獲的車輛來彌補差額。在東部戰線,摩托化運輸部隊配備的卡車種類多達上百種,長期以來都處於維修零件不足的窘境。

現在來講維修吧!裝甲師轄下的團級或營級,都擁有自己的整備維修連。可要是損壞狀況超過前線部隊所能應付的,就必須送回直屬於師的修復工廠營來處理了。而摩托化的工廠營要負責全師的任何各型車輛與武器、器材整備和維修。

事實上,搭載火砲的汰換與裝備的更新方面,也是由國內運來相關零件,再由工廠營在前線加以裝配。因此,凡是需要送回國內維修的車體,上面的零件都會先被拆光,留下來當作備料,送回國的只剩一個鐵殼而已。

對裝甲師的整備來兵說,最頭痛的問題之一,就是該如何處理作戰時受創或行動中故障的戰車。畢竟裝甲師配備的戰車有限,一但故障當然得要盡速加以回收後送加以維修,這樣才能維持整個單位的戰力。但是擁有厚重裝甲的戰車,重量比一般車輛重上許多,想要回收中型以上的戰車就非得準備專用的回收車。而德國陸軍的後勤單位標準配備18噸sdkfz9/1半履帶車,不過由於經常要在敵火下作業,使用無裝甲的回收車相當危險。而這類的戰車回收車,最大能力僅止於4號戰車,5號豹式和6號虎式一但故障,出動18噸回收車相當的費力,尤其是豹式和虎式剛出場不久,驚人的故障率讓後勤人員忙翻了。拖曳一輛故障的豹式需要二輛回收車,虎式則要出動三輛回收車,將所有回收車的車頭車尾連結起來,才能產生夠大的拖曳力量。

難怪1943年,古德林重回裝甲兵總監就大力反對停產4號戰車,全力投入5號豹式量產。他說道:「真的這樣做的話,前線將會沒有任何一輛戰車可以運作!我們需要的是值得信賴的戰車!」。我想古德林也考慮到後勤的問題吧。

摩托化師部管理營

打戰要吃飯說到吃的部份,在德國陸軍的後勤體系中,戰地的糧食補給是交給獨立的管理營來負責。然後依規定分量撥交給師轄下的各級部隊。要是上級的供應量不足,則有權在當地加以徵集(使用軍票支付款項)。
只不過,由軍所提供的糧食,除了罐頭類加工食品和調味料之外,其它都是未加工的食材,只有生鮮疏菜類可以直接撥交給各單位,其他食材都需要進行基本加工才能食用。因此,管理營轄下設置有營部、摩托化師糧秣管理隊、摩托化製麵包連、摩托化屠宰肉品連。

分別來稍微說明各單位的特性。【師糧秣管理隊】又稱為「師後勤部」,是個監督管理該師每日消費食材的補給業務辦公處,這裡的官兵會計算每天的糧食需要量,並且確認補給品的數量。(就是國軍稱的伙委啦)

【製麵包連】是製作全師官兵需要食用的部隊,配備有車載的麵包烘焙機。二戰當時德軍配給的軍用麵包是稞麥麵包,規定一斤(一個)為750公克,製麵包連每天要烘焙出一萬二千斤以上的軍用麵包,平均耗費麵粉10.5噸。若是麵粉的配給量不足,則從當地徵收,有時徵收來的可能市一顆一顆的麥粒,這時就要靠自己去研磨出麵粉來。

【屠宰肉品連】這個單位領到的食材都是「活的家畜」,必須加以屠宰製成肉品,換句話說,就是在戰場上製造香腸、火腿、培根的部隊。這裡每天平均要宰十五頭牛、一百二十頭豬(或二百十隻羊),每天可製造出大約三噸的香腸類肉品。該部隊的配備有大型燻製機、灌香腸機,煮肉大鍋等各種肉品加工器材。
(伙房兵真的很辛苦的說)

後面就說一些題外的內容吧也是跟吃有關,但我覺得也很重要吧,沒飯吃怎麼打仗?德國料理的主食,是黑麵包與火腿、香腸等加工肉品,以及用起司調理過的馬鈴薯,至於豆類和蔬菜則是做成燉菜或湯品。

而德國人較重視午餐,午餐份量較多,都要加熱食用,至於早餐和晚餐則不太要求,幾乎是隨便吃吃即可。這樣的飲食文化也反映在軍隊的餐點上,不過戰時補給物質缺乏,想要維持這樣的飲食水準並不容易。

尤其在北非戰場,很難在當地徵調到足夠的物資,所以官兵們的選擇更少,頂多只有溫熱的湯、起司、軍用麵包、油漬沙丁魚罐頭、義大利製牛肉罐頭、罐裝香腸、咖啡幾乎都是罐頭加工,很少吃到馬鈴薯、疏菜、水果,就連雞蛋都非常稀有,生鮮肉品只有當地能找到雞和羊,有時連駱駝肉也得吃。

在戰場上士兵個人飲食方面,常得靠自己各憑本事「徵調」食材。然後用軍方發給的攜行火爐(燃燒固態燃料)煮食,或者用牛油盒(軍方發的奶油和牛油)的油脂調理出簡單的餐點。

部隊餐飲方面就沒那麼隨便了,團和營的補給部隊會配野戰炊事車,從後方的補給站領取食材後,統籌後加以調理,餐點煮好後,再以連為單位分配下去。(各連打飯公差出來領飯菜,公差出列!二兵就是你!還撐哩…)

士兵領取的糧食配給,會依服役地區而有所不同,可分為以下四個等級1.戰區2.佔領區3.國內營區4.國內事務員、護士等,排序越後領的越少(戰區士兵每天可領取七百五十~六百五十公克的麵包,這是補給正常情況下)

除了一般餐飲外,德軍還會配給應急口糧,口糧也分為三種
1.行軍口糧(三~四日份一套), 軍用麵包七百公克、冷肉,加工肉品或起司二百公克,果醬或奶油六十公克、咖啡九克或紅茶四克、砂糖十克、香煙六根。

2.緊急口糧(保存加工罐頭),餅乾二百五十公克、冷肉二百公克、調理加工疏菜一百五十公克、咖啡二十五公克、砂糖二十五公克,全都以罐頭包裝保存。

3.野戰口糧(高熱量棒狀加工食品),包括巧克力棒、水果棒、糖果、紙捲香煙。

這類的應急用品會在作戰出動之前由補給部隊發給每位士兵,平時不準動用,必須接到命令才能拆封食用。

當然還有額外的嗜好品可以拿,主要是指酒類和香煙(雪茄、口嚼煙草)。酒類多半是葡萄酒、白蘭地或蒸餾酒(以雜糧或薯類釀造,就像原住民的小米酒一樣)。不過奇怪的是,德國人是最熱愛啤酒的民族,不知配給的酒類就是沒有啤酒這一項。

閃擊戰之所以那麼成功,我想是歐洲各國,都不是那麼熱衷於推動步兵師摩托化吧,最大的原因是所需經費過高的原故。以致各國都傾向採用過去慣用的馬車來當主要交通工具。

常在軍事版看到很多類似批評德軍的戰略作法

像之前的有一篇文叫德國的十大錯誤

說的都很有道理啦...但那都是事後諸葛了

但很多人卻殊不知德國最大的罩門  就是自己本身的戰爭能量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5 您發表的文章內容豐富,無私分享造福眾人 ...

總評分: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8Rank: 8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4-6 02:23:31 |只看該作者
戰爭就是打錢,打科技,打後勤和人力.尤其高素質人員及盡職人員.
感謝大大精譬說明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4-13 00:50:46 |只看該作者
我先以德軍的精英部隊 503重裝甲營來說明, 德軍的現實與情況....

1. 1942年5月成立應編45輛, 計劃應為虎式, 只有20輛, 所以用31輛75砲的三號來充數!
一直到43年4月5月, 才又陸續接收有24輛虎式, 才真正滿編虎式! (45輛)
2. 從43年9月被打掉多輛後, 一直到年底, 都還只有三十多輛, 甚至低到二十多輛, 直到
44年1月份, 才又補充起來, 加上工廠維修完成回建, 總共達到空前的69輛!
3. 可是在救援齊薩克和之後的胡貝包圍圈! 先是自毀掉在維修中的21輛, 然厚在4月22號,
除籍了22輛, 整個營只剩7輛!
4. 從那時候起, 就很少滿編過! 尤其是在諾曼第法萊斯口袋! 整個營只剩裝甲兵!
重建後, 從44年11月起, 就從此不再滿編過! 到了12月, 就只剩下2開頭的數量!
5. 以上是以"建制為準", 也就是維修中的也算! 所以可用的戰車更少!
像1942年1月份, 有幾星期, 可用戰車只剩個位數! 1943年11月底到12月初, 也曾掉到
只有個位數可用戰車!

這個精英部隊, 可以獲得優先補充的單位, 都面臨如此的情況, 就不要論一般陸軍裝甲師了!

從裝甲師編成, 就存在編制不足情況...

1. 戰前規劃要編制561輛戰車, 每師有兩個團, 每團有兩個營!
但戰車過少, 後來又多加了很多步兵! 本來只有兩個步兵營, 結果變成三個!
而戰車也改成以1號2號來充數!
2. 開戰時, 帳面戰車有3195輛, 但4號只有211輛!
3. 開戰時, 當時最新式的3號, 只佔全體戰車的10%, 若不是有捷克戰車, 連對波蘭開戰!
都要靠超爛的1號和2號!
4. 我們都以為4號是德軍法蘭西戰役的主力!
其實.... 那不是事實! 那是"新聞照片"所給大家錯誤印像!
4號, 從開戰到法國投降, 只佔了全部戰車的2%.
5. 4號, 1942年全年也只有964輛, 到了1943年達到空前的3073輛!
這已經是開戰四年後了!

德國在1942年以前, 都還未曾真正進入戰時的計劃性經濟!
因為限縮人民生活, 會影響到希特勒的政權!
也不要錯誤以為戈林的四年經建辦公室, 是甚麼計劃經濟, 那只是眾多的部門之一!
因為希特勒最希望的就是, 大家互相競爭,  權力不集中, 但只集中到一人手上!
那就是希特勒!
所以一直要到軍需部改組成為戰時生產部, 才算得上進入經濟總體動員!
那已經是1943年了!

因為德國基本上, 根本不想從事長期全面的戰爭! 認為局部短期的戰役, 是他們的首選!
所以, 一個資源不比英美的國家, 而不提早進入國家經濟動員, 正是受到此一政策或稱
戰爭指導思考的影響!

所以, 等到一發不可收拾後, 才想要進入經濟動員, 但這時就比不上美國的能量了!

戰前像古德林之類的, 有提出要四輪驅動的車輛, 但德國工業實力, 只能用兩輪驅動
的來充數...
並不是德軍不重視後勤, 德軍的編制, 有很大一部份, 都是後勤!
在他們師部裏的編制...
我引用網路資料...

作者:  mdx
--
德軍在師部幕僚系統上分為參一到參四(Ⅰ,Ⅱ,Ⅲ,Ⅳ)。其中參一又分為參一a(Ⅰa)作戰官,是師部的首席參謀本部軍官,參一b(Ⅰb)補給官,是師部的次席參謀本部軍官,參一c(Ⅰc)情報官,是師部的末席參謀本部軍官。參二為人事官,參三為軍法官,參四維後勤管理官。

  德軍在師級部隊的後勤指揮系統是以參一b(Ⅰb)補給官作為全師補給中心的指揮官。他要負責全師的補給事物,包括派送各項補給品,後送傷兵,戰俘,待修車輛武器裝備等。指揮補給營到軍團軍需供應站載運各項補給品,指揮軍需排在各個配給站分配補給品給各下級部隊的軍需補給縱隊,還要負責後方的交通,空襲掩護,游擊隊攻擊等等事務。補給官的副官稱為次席助理副官(O2),負責協助補給官管理後勤部隊。另外還有參一b武器裝備官(Ⅰb/WuG),負責除了工兵,通訊,軍醫及獸醫以外(由工兵指揮官,通訊指揮官,參四b及參四c負責)的各項武器裝備的武器的替換,補充及維護事項。另外還包括武器裝備的後送維修,虜獲的各項敵軍武器裝備的處理,及測試新的武器裝備並指導部隊使用新的武器裝備,保持武器裝備的妥善率。除此之外還有參一b車輛官(Ib/Kfz)負責車輛,備用零件及燃料的補充及維修,設立燃料配給站及運用保修連和燃料補給縱隊以確保車輛維持正常運作。參一b運輸官,指揮摩拖化補給營,負責到軍團軍需供應站領取各項補給品。

  參四a(IVa)後勤管理官是管理部隊的最高階軍官,負責提供糧食,糧草,被服等。另外還包括設立烘焙設備及屠宰設備,設立野戰郵局及郵務系統。參四 b(IVb)軍醫官由師部軍醫官擔任,他同時也是衛生營的營長。他要負責督導全師醫療衛生事項及衛材補給和野戰醫院的設立。參四c(IVc)獸醫官是獸醫相關官兵的最高階軍官,他要負責督導全師獸醫相關官兵以維護軍馬的健康及獸醫衛材的補給和獸醫院的設立。參四d(IVd)隨軍牧師,做為官兵的精神支柱。參四z(IVz)會計官,負責全師薪餉的發放和保管。

  因此德軍的後勤指揮系統是由參一b運輸官負責載運補給品,參四a後勤管理官負責提供部分補給品,由參一b補給官負責統籌分配。

--

所以, 很清楚知道, 德軍高級軍官群, 很重要的一件事, 就是後勤補給!
像古德林也是通訊出身, 是屬於支援部隊, 還有von.曼斯坦, 更是參謀本部的代表人物!

我要說的是, 知道很重要, 但裝備跟不上來, 大師也沒辦法吧!
像四輪或兩輪驅動的小問題, 就會造成日後後勤上很嚴重的問題!

戰前就先天不良, 開戰後又被稀釋, 變成先天不足!
所以, 不管是工業能量, 或是經濟動員, 或是後勤裝備, 都是德軍先天上的問題!

最理想的狀況, 就是在1935年奪權後!
就開始進入經濟動員!
把整個萊茵河沿岸的工廠全拆掉! 全部重蓋!

等到開戰後, 擄獲大量的"廉價勞工", 再以1943年的動員準則!
靠這樣從1939年開始去累積資本! 看能否打個比較對稱的作戰?!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1 + 5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ank: 4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1-8-13 02:34:52 |只看該作者
我就不信打德國的坦克全部改呈報市和虎王虎式戰車德國還會輸不比空中武力的話
還真累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10 15:1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