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狀態︰
離線
|
兵法金庸
知勝者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譯──
判斷部隊能否得勝,有以下五點:知道什麼情況可以打,什麼情況不能打,能勝利;懂得根據兵力多寡之數,採取適當的軍事部署,能勝利;官兵上下一心,同仇敵愾,能獲勝;以準備充足去對付毫無準備者,可取勝;將帥有才能,而君主不在後方制肘,可取勝。這五項要素,是預知勝負的先決條件。所以說:知道敵方及我方的情況,雖經百場大戰,也不致陷於危殆之中;不了解敵人,只了解自己,則勝負各占一半比例;不知敵情,又不清楚自身力量,則每戰必敗。
例──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此例最佳代表是《書劍恩仇錄》中的翠羽黃衫霍青桐。當兆惠以紅花會眾人及喀絲麗為餌,引誘回族大軍來救,霍青桐從心硯口中得知兆惠有千軍萬馬卻不攻擊,立即明白是個陷阱,「不可以戰」。於是將計就計,反將兆惠誘入包圍中,將情勢轉為「可以戰」。霍青桐可算是「女中孫子」。
「識眾寡之用者」,可用《射鵰英雄傳》中,成吉思汗對郭靖分析金國、花剌子模及自己兵力時為例,當時他正準備攻伐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道:「那花剌子模號稱有精兵百萬,我瞧六七十萬總是有的。咱們卻只有二十萬兵,還得留下幾萬打金狗。十五萬人敵他七十萬,你說能勝麼?」
對金國,成吉思汗採取的是消耗戰,正如木華黎所說:「一百萬兵不能一起上陣,咱們分開來打,今天幹掉他十萬,明天又掃去他十萬。」但花剌子模的情形卻與金國相反,就蒙古而言,前有金,後有花剌子模,須趁雙方未聯合出兵前,先發制人,戰略上就要採取速戰速決。因此,成吉思汗決定先全力西征,回頭再征金。他能縱橫歐亞,決不是浪得虛名。
《倚天》張無忌能夠團結明教,進而使中原武林團結一致,驅逐蒙元,可算是「上下同欲者勝」的典範。
若說「以虞待不虞者」的代表,當是之前多次提到的岳不群了。勞德諾混入華山派,替左冷禪當間謀,岳不群將計就計施行反間,以假劍譜反將左冷禪一軍,用思過崖密洞劍招打敗三派,以辟邪劍法打敗左冷禪,以他的心機謀略,別說霸氣十足的左冷禪,就是東方不敗時代的日月神教,只怕也會給他所滅。因此,岳不群可算得上一員智將。
明末袁崇煥因受崇禎皇帝猜忌,因而致死,崇禎自毀長城,改朝換代,怨不得他人。
* * * * * * * * * *
前面所舉如霍青桐、成吉思汗等人在判斷敵情時,能深入了解對方的缺陷,即「知彼」;進而對自己內部做一番整合與佈署,可算「知己」。既然「知己知彼」,自然「百戰不怠」。
《書劍》中的紅花會起事失敗,就是對乾隆性格、朝中狀況一點都不了解,其實乾隆已被雍正遺詔所困,太后仍掌重權,而乾隆本身對香香公主的迷戀轉化為對陳家洛的妒意,也促使他下決心解決紅花會。雖有喀絲麗以死告知,卻只憑武勇,依舊不明敵情,仗著眾當家武功了得,才倖未給殲滅。
「不知彼,不知己」的典型,咱們就來說說《天龍八部》裡的南慕容──慕容復。
成大事者靠的是智謀,而非武勇。劉邦無論武術、用兵都不是項羽對手,但他知人善用,自己打不過就叫韓信上陣。同理,要復興大燕,不知善兵蓄糧,招兵買馬,結交武林同道只是其中一種手段,最終還得靠本身的實力。再者,他手中的四個家臣(鄧百川、公治乾、包不同、風波惡),並無張良、孔明之才,最終又為大理帝位的問題決裂而去。慕容復只想要走捷徑,招附馬、認乾爹,卻始終未認清自己本身的實力。他是「野心大,智謀小」的人,終究成不了氣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