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7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文史長廊】葫蘆裡賣什麼藥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4-21 15:44: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葫蘆,古稱瓠、匏或壺,又寫作壺盧、蒲蘆、胡盧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對葫蘆的品種做了具體的區分:「古人以壺、瓠、匏三名皆可通稱,初無分別。而後世以長如越瓜首尾如一者為瓠,瓠之一頭有腹長柄者為懸瓠,無柄而圓大形扁者為匏,匏之有短柄大腹者為壺,壺之細腰者為蒲蘆 。」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千多年。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了壺字,呈葫蘆形。《詩經》中的〈瓠葉〉有:「幡幡瓠葉,采之亨之」;另〈匏有苦葉〉有:「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是記載葫蘆的最早文字。

孔子也曾面對葫蘆發出「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的感慨,後以「匏繫」、「匏瓜」喻無用之物或賦閒在家。

作為一種蔬菜,葫蘆在古時的食物生產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管子在《立政》篇中提出了「瓜瓠、葷菜、百果不具備,國之貧也;酘酘瓜瓠、葷菜、百果具備,國之富也」的見解;《漢書‧食貨志》中也提及在邊角地種植「瓜瓠果蓏」,還將瓠製成脯,當作乾糧儲備,「蓄積以待冬月時用之也。」

《農書》裡還說到:「舉無棄材,濟世之功大矣。」葫蘆除了食用外,還被製成各種容器來盛水、盛酒、盛藥、盛糧食和盛鳴蟲等。

莊子《逍遙遊》中記述惠子的話:「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意思是大瓠用來盛水漿,堅硬程度不夠;剖開做瓢,又太大無處可放。惠子借「大瓠」這種容器來比喻莊子,是為了諷刺莊子的學說大而無用。

古代婚禮上,新婚夫妻要將葫蘆剖成兩個瓢,用紅線綁住兩瓢相連來飲酒,稱為「合巹」;《水滸傳》 「火燒草料場」一節,也有林沖用葫蘆打酒的描寫。

成熟的小葫蘆常被用作魚網的浮子;而大葫蘆常被用來作浮水的用具,人們在過河或捕魚時,腰旁繫上葫蘆,當作救生工具,所謂「中流失船,一壺千金」,就是這個意思。

葫蘆還是製作樂器的重要材料,《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一的說法,指笙類樂器,至今南方的少數民族中還有遺存。

葫蘆的藤蔓、捲鬚、葉、花、果瓤及膜、種仁、乾殼皆可入藥,能治水腫、蛀牙、癰疽惡瘡等疾病。

葫蘆也是重要的武器,古代兵書中記載了不少「形類葫蘆」的火器和直接用葫蘆製作的火器。

葫蘆果實圓潤飽滿、結子繁多,又與「福祿」諧音,因此被國人看作繁茂美滿、人丁興旺、幸福如意的吉祥物。

葫蘆也是道神或仙人最具特徵的伴物,八仙中的鐵拐李、跨鯉渡海的琴高、太上老君等身邊都有配掛;很多道觀及廟宇常在屋脊或頂上放置瓷質或陶製的葫蘆,葫蘆又有了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的作用。

葫蘆諧音「糊塗」,宋元時民間俗語有「葫蘆提」一詞,意思是糊里糊塗、不明不白。

古代文獻中還有不少與葫蘆有關的神話傳說,在三國時代徐整的《三五曆記》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甿。」盤瓠(音轉為盤古)變成了開天闢地的盤古氏,而被傳為中華民族的祖先。

《後漢書‧方術列傳》上也記載一個奇異的傳說,費長房正在酒樓上喝酒,看見一老翁「賣藥於市,懸一壺於肆頭,及市罷輒跳入壺中。」費長房甚奇之,買來酒食請老翁。老翁領著費長房一起跳入壺中,如旅仙境。費長房就拜老翁為師學習方術,成了一代名醫,後世因以「懸壺」作為行醫的代稱。至今還流傳在人們口頭上的俗語「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也與此有關。

古代四大愛情傳奇之一的孟姜女也與葫蘆有關,相傳秦朝時,姜家種了一棵葫蘆,瓜熟後剖開,裡面有個白胖小姑娘,於是就稱她孟姜女(孟是指長女)。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9 07:3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