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7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歷史上的唐僧 [複製連結]

天使長(十級)

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性感誘惑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西洋辣妹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6-4 19:58:1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萬般辛苦終於到達西天修得正果,有人說這是小說。其實在歷史上真實的唐僧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冒著生命的危險,憑著一顆赤誠的心和驚人的毅力,歷經死地,孤身行程二萬五千餘里才到達印度取得佛經。唐僧西天取經的過程也是一個修煉者放下生死的修煉過程。

一、十三歲破格為度僧

唐僧,世稱唐三藏,俗姓陳名瑋,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南)人,生於隋文帝開皇二十年(600),另說仁壽二年(602),開皇十六年(596)卒於唐麟德元年(664)。出家後法名為玄奘,故又稱為玄奘法師。

陳瑋的父親潛心儒學、經術。他共有兄弟四人,二兄從小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賦性聰穎,儀表非凡,八歲即從父受業,勤學不懈。當聽父講書至孔融避席故事,忽然站立起來。父向其故,答以孔融見長輩避席,今父為兒解經,兒豈敢安座?父甚嘉許。且其幼時別具素質,不與頑童為伍,不聽邪言媚語,常隨二兄長捷法師學習佛教經典。

隋唐時代,佛教盛行,政府規定度僧出家的考試制度,甚為嚴格。凡欲出家學佛,皆由政府統一辦理招考,凡經考試合格,才錄取為僧,名叫“度僧”。隋煬帝大業十年,政府布告度僧十人,那時玄奘只有十三歲,不符合度僧之規定年齡,不得進入考場。玄奘很失望。徘徊考場不肯離開,主考官大理卿鄭善果,是一位佛教信徒,聞知此事,召來相見,覺得他年少而溫文爾雅,迥異常人。問他為何出家?答以“志欲遠紹如來,近光遺法。”年紀雖輕,口氣很大,令考官驚讚不已。故特准出家,破格入選。並對旁人說:“誦業易成,風竹難得,若度此子,必成佛門大器!”

二、為取經,九死一生

玄奘法師經過一段時間的參訪學習,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各家各派對某些問題異說不一,內容有很大的出入,因而深感難以適從,故決意西行取經。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玄奘打定主意,要西行取經。可是當時唐朝初立,邊境不寧,出國之禁很嚴。他兩次正式表請赴印,都未獲得許可。欲向西行除了偷渡,別無良策。其時荒年,朝廷允許百姓四出自行謀生,玄奘便乘機出長安西行,由西安經秦州、蘭州、後到涼州,找到一個習武的胡人石盤陀作嚮導,晝睡夜行,偷渡出玉門關。不過石盤陀出關後,不堪沿途跋涉之苦,堅辭而去,並指出了關外尚有幾處防守的堡壘,要玄奘謹慎行事。

其行不久,終被哨兵發現,扣留問話。恰巧哨兵也是佛教徒,聽了玄奘道出取經來意,意志堅定,哨兵便放他走了。從此孑身冒險,孤影趕路,披星戴月,走了三天三夜,尚未走出八百里的戈壁沙漠地帶。

此時已是人疲馬倒,最後也因乾渴難忍昏倒過去。忽被寒風吹醒,又繼續前進,幸而奇蹟出現,在荒涼的沙漠地帶上出現了一塊綠洲。玄奘見到了泉水,如遇救星,生命得以延續。在沙漠上艱苦的歷程,是很難用文字、語言來表達。這裏引用西域記裏的一段話;“上無飛鳥、下無走獸,草木不生,人煙絕跡。時而飛砂卷石,時而暴雨濕蒸,無飲無食,昏去醒來。時而枯骨折劍,戰場遺跡。時而兇惡恐怖,鬼魅形象。”此中足見在沙漠中的旅行實乃九死一生。

經過這片沙漠,才到高昌國。國王曲文泰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得知玄奘之事,遣使迎往。見玄奘到,如獲至寶,敬禮備至,認作異姓兄弟。並要強留高昌,以“如不肯留下決將之送回中國”來威脅玄奘。玄奘乃絕食抗議,堅決不肯留下,終於使對方感動,准許放人。同時還派二三十人護送,盛治行裝,賞賜了很多馬匹財寶,並親自修書知照各國當道,通容優待。於是,玄奘就沿著天山南麓西行,通過神秘的西域高原,經阿富汗,到達西北印度的迦濕彌羅國(即今之克什米爾)。

此後,又碰到了艱難的路程,要翻過終年白雪皚皚的高山峻嶺,渡過一片沒有人煙的大沙漠,牽著白馬在嚴寒的冰山上穿過羊腸小徑,稍有不慎,就有滑下千丈深淵,粉身碎骨的危險。同行的商客,不時有人被凍死在冰山上,或是滑下深淵中,葬身冰窖。玄奘遊記上說:“連我自己亦不敢向淵底注視,因下面有數不清的千年不化的僵凍屍首。”在這艱難的歷程中,所遇之險境確實數不勝數。經過七日七夜的行程,終於渡過冰山雪嶺,再繼續前進,便是印度境內了。

三、菩薩點化高僧傳授

玄裝經過兩年的出生入死,西行途中歷經一百一十國終於在貞觀三年到達印度西北,進入加濕彌羅、犍陀羅等處。他便從小乘論師研究小乘經典。為了更好掌握佛教理論,他還向婆羅們學者研究吠馱哲學,專心學習梵文,以成為研究梵典之工具。在此地住了二、三年,便從北印度沿河東下中印度。

在恆河過渡,遇到一批強盜打劫,看到他生得眉清目秀,儀表非凡,要殺他祭天神,以為敬天徼福。危急之際,狂飆突起,雷電交加,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嚇得強盜面無人色,以為觸犯天怒,不敢下手。繼而詢問緣故,知是大唐三藏來西天取經,於是跪地哀求懺悔,改邪歸正。這一消息不脛而走,使玄奘的名聲,遠近傳聞,深為印度人所崇敬。

那爛陀寺是中印度一座著名佛剎,也是全印度最高佛教學府,住眾一萬三千人,其中知名高僧學者甚多。玄奘入寺時,那爛陀寺四大德出面歡迎,二百餘僧眾和千餘施主手捧幢蓋華香,讚嘆圍繞迎引,玄奘拜戒賢為師。住持戒賢論師,年高百歲,是全印度佛教領袖,尤其是唯識學的泰斗,深受國王尊重。雖然他智慧高深,但因身患奇疾,時時會痛得求生不得,欲死不能!

有一夕,忽夢見三位聖者,一是黃金色的文殊菩薩,一是銀白色的觀音菩薩,一是水晶色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告訴他:“你前生曾在此土做國王,因傷殺太多生靈,今生招致此痛疾之報,雖是痛苦不堪,但不必尋死。三年後中國將有一僧來印求法,您可儘量將唯識學傳授給他,使大法流傳中土。其業愆便可消除,痛疾也即消滅”。夢後,戒賢論師常盼唐僧早來,後來果然玄奘求法來到那爛陀寺,證明夢中事是真實。他非常高興,就將生平所學都傳授給他,又讓他出外參訪明師數年。

玄奘法師在印度各地遊學,前後參訪十七年之久,特別是於當時學者雲集的那爛陀寺學習五年,因而很想回國弘通所得。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經過長途的奔波,終於回到長安。長安城內文武百官夾道迎接,萬人歡呼,歡慶之喜,盛況空前。

玄奘西行的非凡經歷,引起唐太宗的重視。太宗在洛陽會見了玄奘,要求他寫出在西域的遊歷見聞,修西域傳,以方便後人考學,此書便是現存的《大唐三藏西域記》。全書共十二卷,記敘了他在西行途中親歷的一百一十國和傳聞得知的二十八個國家、地區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物產氣候、政治文化等情況,成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自貞觀十九(公元645年)年開始,玄奘主持譯經,至公元663年的十九年中,共計譯出各種經卷一千多卷,同時他又把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傳播於印度。譯經完成的第二年即公元664年二月,玄奘就圓寂於銅川玉華寺,遺體奉旨運回長安安葬。安葬之日,京城附近五百里內,百萬人送葬,夜裏廬宿墓旁的達三萬餘人。



玄奘大師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

 

早期生活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淨土寺,學習佛經,在那裡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覆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讚,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裡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西行求法

玄奘自出家以來,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跟從戒賢大師學習,以及參觀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偷渡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經過高昌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昔有真唯識量重,在曲女城佛法講座中,十八天內無人能難倒他,名揚全天竺,分別被當地大乘教徒譽為「大乘天」和小乘教徒譽為「乘脫天」。在貞觀十三年,他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

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 (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 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遊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玄奘於664年去世,最初葬於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於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併為此在這裡建立興教寺。



玄奘偷渡出國:蠅拂是路上必備裝備

每年有上千萬人去朝拜大慈恩寺,他們要將神話中的唐僧復原,感受真實的玄奘精神。在這裡,玄奘取經壁畫前湧入的人流最多。這是宋代的作品,據說這又是偽照敦煌石窟裡的玄奘取經壁畫刻畫的。
  玄奘,唐代僧人,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玄奘家貧,父母早喪。十三歲出家,二十歲在成都受具足戒。他遊歷各地,參訪名師。
  貞觀元年,二十六歲的玄奘來到了長安,之前他已經對佛法有了一些研究,他住在大莊嚴寺,跟道嶽學《俱捨》,跟僧辯學《攝大乘論》,跟玄會學《涅槃》。沒過多久,幾位大德的學問他就悉數領會,僧辯歎道:「你可以說是佛門中的千里馬呀,佛法將在你的身上得到大力弘揚,只可惜我們這些老朽看不到那一天了。」玄奘由此譽滿京華。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瑜迦師地論》以會通一切的念頭。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唐貞觀三年八月二十六歲的玄奘,出發前往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學習、考察。
  慈恩寺內的玄奘取經石刻,便是他在路上的情景。石刻上玄奘的打扮看來是身負背簍的行腳僧人形象。他身穿和尚服,胸前掛著念珠,腳著草鞋,腰前繫著個小包袱,裡邊放著衣物。他左手拿著經書,右手拿著拂塵(蠅拂)趕飛蟲。他身後背著的是竹子做的書箱,裡邊放著經書。書箱頂上的圓蓋是傘。傘前垂著的線,吊了一個小油燈,以便在夜晚邊趕路邊讀經書。
  沈從文研究過這幅圖,在著作《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得出唐代和尚必手持蠅拂的結論。據沈先生解說:
  唐代蠅拂有用馬尾或犛牛尾作的,有用棕絲作的。照規矩,大德高僧手中拿的應當是棕拂,表示素樸。達摩多羅尊者拿的叫『麈尾』或『麈尾扇』。起始流行於晉代,名士清談常揮如意或麈尾。照傳說,鹿群行動必有大鹿當先領隊,截取麈尾用作手拂,有『領袖群倫』意思,傳世畫跡中有種種不同式樣留下。齊梁以來,原本或直截大公麈尾而成,隨即加工成扇子式樣。上部分歧又叫作『麈尾扇』,梁簡文帝還作文章讚美它,以為『既能清暑,又可拂塵』。《洛神賦圖》中洛神,敦煌畫北魏貴族,洛陽龍門北朝石刻病維摩,和敦煌貞觀時壁畫《維摩說法圖》,傳世孫位《高逸圖》中一個高士,以及較後李公麟繪《維摩演教圖》,手中都可發現形象大同小異的麈尾或麈尾扇。麈尾扇只敦煌貞觀時維摩說法講經台前一天女手中還一見,麈尾則繼續應用於唐代。
  玄奘便是帶著這副行頭始自長安神邑,開始了非凡的五萬里西域之行。當時,唐帝國將河西一帶封閉了,嚴禁百姓擅自西行。玄奘只能潛行到了秦州,又轉至蘭州,並隨使者西行。不料剛到涼州,就接到朝廷牒文的涼州都督李大亮便硬逼玄奘回長安,幸虧遇到慧威法師派弟子慧林和道整,在他們的秘密護送下,晝伏夜行,風餐露宿,輾轉到了瓜州(今鎖陽城)。
  這裡是偷越國境的關口,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於貞觀三年九、十月間抵達瓜州晉昌城,在當地詢問西行路程。有人告訴他:從瓜州北行十多里,有條葫蘆河,下寬上狹,水涸波急,深不可渡。上面就是玉門關,是西去必由之路和咽喉要道。玉門關外向西北行,有五個烽火臺,各相去百里。中間沒有水草和人煙,過了這五個烽火臺,就是著名的莫賀延磧戈壁。再過去就是伊吾國境。就在玄奘為難之時,瓜州刺史獨孤達,州史李昌問清玄奘西行真意深為感動,便違背朝廷旨意,當面撕毀追捕玄奘的牒文。幫助他買了一匹馬。又找了一位胡人做嚮導。當天晚上就出發了,三更時到了葫蘆河邊,遠遠看見了玉門關。(唐玉門關就在今安西縣雙塔水庫中的雙塔堡一帶)玉門關上游十多里的地方,葫蘆河寬有丈餘,旁邊有梧桐樹林,胡人砍了幾棵樹,搭在河上,鋪草墊沙,讓玄奘過了河。玄奘由此出了玉門關,渡葫蘆河,到西突厥、阿富汗,南下巴基斯坦、北印度的佛教聖地——那爛陀寺。
  玄奘入印後,一直在北印度和中印度及各國遊學。他沿恆河流域跋涉,瞻仰了釋迦牟尼誕生地古迦毗羅衛城,參觀了釋迦牟尼在世時長住說法的地方——印度佛教史上著名的祗樹孤獨園,禮拜了釋迦牟尼苦修成道的菩提樹以及逝世之地婆羅林。在小乘佛教發源地之一的迦濕彌羅國(今喀什米爾地區)——佛教史上著名的「第四結集」留下了大批的經論典籍。玄奘在這裡如饑似渴,含英咀華,刻苦學習了兩年,將三十萬頁、九百六十萬言的佛教經論全部通達。
  經過五年學習,玄奘獲得了「大乖天」的「解脫天」的極高榮譽。被公認為五印度第一流學者。玄奘的威名從西域傳回了大唐,這位當年偷渡出國遊學天竺的僧人,引起了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莫大興趣。
  貞觀十九年春正月,玄奘給唐太宗上書,說自己取得佛經回來了。當時唐太宗正在洛陽統領兵馬準備征伐高麗。得知玄奘即將攜帶佛經、佛像回國,唐太宗便命令留守在長安的左僕射房玄齡迎接。房玄齡派遣右武侯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 、長安令李乾佑奉迎。
  玄奘歸國後,成了皇家寺院的上座,而他身邊集合了全國學有專長的一大批學者,門下人才濟濟,一時間長安成為世界佛學中心。亞洲諸國如印度、朝鮮、日本、等國的佛教徒聞風而來,雲集長安。真臘國(今柬埔寨)的佛教使者帶來了優美的歌舞,給我國的繪畫中留下了「菩薩蠻」的形象,在詞章中留下了「菩薩蠻」的曲牌。而玄奘任上座的大慈恩寺,更成為外國僧人首選的掛單之所。

《 本帖最後由 p6514200 於 2010-6-30 07:42 編輯 》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1 15:4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