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2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72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清朝自解除海禁以後,申請來台開墾的人愈來愈多。當時要開墾某一地區,申請書中就要先說明開墾地的位置、區域、開發面積、資本額、負責人、需要的農民數量、是不是有水利設施的建設計劃等等相關資料,因此若不是財力雄厚的財主,一般人根本不容易申請得到。於是有些人便三五好友合資申請開發執照,也因此在台灣有不少像「七股」、「十一份仔」等的地名留下,見證了這段開發的歷史。
「獨資」申請到開墾執照的財主,就是「大地主」。通常「大地主」都只是投資開墾,並不住在台灣而住內地,因此會把自己標得的土地,分租給「佃農」,每年只坐收「地租」回收成本,至於佃農在台灣的收成如何?土地現況如何?「大地主」總是一問三不知,他只關心是不是可以收得到地租。
「佃農」在向大地主租到土地開發之後,可能自己無法勝任,也因為大地主不管事,因此暗地裡又把自己「租」來的土地又「分租」給「小佃農」,自己當起了二房東「小地主」,也學起也他的主人,向自己手下的小佃農收租來增加收入,來應付大地主的租金,甚至於定出了不合理的租金,得來不義之財,後來富有之後,向原來的「大地主」購買現有租得的土地,名正言順的搖身一變為真正的大地主。當然,這些小佃農可能也暗地裡又分租了自己租來的地,給「小小佃農」,依此類推。這樣的土地開發制度,在當時也是社會階層流動的一種方式。
因此「大地主」要收的租,就是「大地租」;「小地主」要收的租,稱為「小地租」。
在台灣早期的社會裡人口最多的,當然就是最基層的小農民。因此每年收稅的季節,基層的農民不但要應付來自於自己一層又一層的地主的「大地租」、「小地租」、…,田租的負擔最重,還得應政府的「人丁稅」、「糧口稅」等稅賦,正有如「一條牛被剝了好幾層皮」一樣的辛苦可憐。也是先民的血淚開墾史。
所以台灣民間對於像這樣被層層剝削的現象,稱之為「一隻牛剝好幾層皮」來形容。
文出:鄉土資源調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