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8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的道德規範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10 09:06:2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以往,人們曾因傳世本《老子》中有「絕仁棄義」等話語,而多認為道家與重視世俗人倫的儒家是
對立的。但是,近年在湖北郭店出土的楚簡《老子》卻並無此類話語,有學者據此認為:老子並不反對
儒家的學說,傳世本《老子》中有反對「仁義」的言論,係後人因仁義道德發生「異化」而暴露出其虛
偽性,才於戰國時期添入書中的。 也就是說,早期道家並不排斥世俗道德。

  作為一種既追求彼岸世界之理想、又注重當下現實之生活的宗教,道教也要求信徒處理好人與人之
間的關係,以優化現實社會的環境。這些要求,既有針對封建統治者的,也有針對一般臣民的,如君主
須施行仁政、受恤臣民,官吏須忠於君王、清政廉洁,百姓須孝悌仁信、互相幫助,等等。實際上,這
些都屬於道教所倡的世俗性道德規範。

  道教之世俗性的道德規範,早在太平道和天師道創立時就已提出,晉時葛洪曾將其歸納為「要當以
忠孝、和順、仁信為本」。唐宋時期,道教更幾乎將儒家的道德規範全盤納入了自己的說教體系之中,
如杜光庭曾以仁、義、禮、智、信等為「大道自然」之表現,陳景元則將儒家所推崇的父慈子孝、兄友
弟順、夫信妻賢、九族和睦、尊老撫幼、教誨愚鄙、上下信向、百官稱職等皆視為是「修道」 。

  全真道創立後,也通過制訂一系列的「戒律」而規定信徒必須履行世俗性的道德規範。如王重陽曾
規定:「大凡學道,不得殺盜飲酒食肉破戒犯願。」後來,清代全真道王常月更根據傳授對象的不同而
分別制訂了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等「三壇大戒」,如其「初真十戒」的內容為:一、不得不忠不孝
、不仁不信,當盡節君親、推誠萬行;二、不得陰賊潛謀、害物利己,當行陰德、廣濟群生;三、不得
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惠,以及昆蟲;四、不得淫邪敗真、穢慢靈氣,當守真操,便無缺乏;五
、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六、不得讒毀賢良、露才揚己,當稱人之美善
,不自伐其功能;七、不得飲酒食肉、犯律違禁,當調和氣性、專務清虛;八、不得貪求無厭、積財不
散,當行節儉、惠卹貧窮;九、不得交游非賢、居處雜穢,當慕勝己、棲集清虛;十、不得輕忽言笑、
舉動非真,當持重寡辭、以道德為務。

  當然,不同的道派或不同地區的道教所著重提倡的道德規範,在具體內容上可能會不盡相同。如宋
元時期淨明道的「八寶垂訓」為:忠、孝、廉、謹、寬、裕、容、忍。香港青松觀所倡「九美德」為:
……。不過,其實質意義卻是相同的,即都是為了勸人從善。

文章來源:道教天地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20 02:3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