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7-27
- 最後登錄
- 2020-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74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9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中國時報【黃文杰/桃園報導】
龍潭鄉高平村十多座土地公廟,半數以上都是土地公、土地婆「共治」,其中粗坑原佑福德祠還有全國少見土地婆抱小孩的幸福組合。村民打趣說,伯公伯婆「神仙伴侶」組合令人稱羨,而面對國人出生率普遍降低,更有必要鼓吹「神仙家庭」概念。
桃園縣龍潭鄉導覽協會理事長薛仁欽解釋,當地人安尊「土地婆抱小孩」神像,有一說,是讓土地公有家庭安定力量,不至於到處「趴趴走」,但深入考據,應該還有「多子多孫」深層祝福的意思,尤其粗坑一帶人力單薄,希望神明保佑多生小孩。
龍潭高平村位於銅鑼圈台地南方,是龍潭鄉面積最大的村,當地有一條「山龍」鎮守,山龍源頭,就是高平村南隅的丘陵山脈,縱貫全村的台三乙省道,名稱就是龍源路。
編寫「龍之源」鄉土風情文誌的龍源國小退休校長楊文中,調查民間信仰中心,發現守護高平各地的土地公廟,有土地婆相伴至少有深窩子福德宮、十股寮五福宮、水美福德祠、富安福德祠、樟樹下龍源宮及粗坑原佑福德祠。
這些土地公廟多半很早存在,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不過早期都是石頭堆砌,日據時代甚至被搗毀,民國五、六十年間善男信女出資重建,一對對伯公伯婆「神仙伴侶」守護庇佑龍源大地。
為何當地人偏好讓土地公「娶妻生子」?楊文中無法證實,是否彼此受影響,但重建年代相當接近,高平村長羅盛添則打趣說,當地位置偏遠,幅員遼闊,年輕伯公被分派邊疆工作,「本來就該特別照顧福利」。
重視鄉土文化的葉發海鄉長,肯定伯公有伯婆相伴,可以四處雲遊,當人人稱羨的「神仙伴侶」,但他不忘提醒更應該「增產報國」,努力提升到「神仙家庭」才對,有了妻子、小孩才能真正深耕當地,才有希望的下一代,這座土地公廟可以提供內政部獎勵生育的示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