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72|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國歷史] 五四運動的領袖是誰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0-7-30 01:02: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五四運動的領袖是誰,是一位還是幾位,長期以來人們的認識並不一致。毛澤東在1942、1945年先后兩次指出,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在“文革”剛結束不久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五四運動回憶錄》一書中,則隻承認李大釗是領袖,對其他人一律採取否定的態度。再過十年,即五四運動70周年時,人們的認識逐漸接近歷史。在當年舉行的“紀念蔡元培誕辰12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有人提出蔡元培、陳獨秀、胡適與李大釗應同是五四運動的領袖。這一認識很重要,但散見於一些文章中,缺乏系統論述。時至今日,五四運動過去近百年,關於五四運動領袖問題,我想把它作為一個重要歷史問題提出來,還歷史本來面目,確立蔡元培、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為五四運動“四大領袖”的歷史地位。

  四大領袖在五四運動時期,各有貢獻

  四大領袖在五四運動時期,各有貢獻,展現了我國近代歷史上少有的五彩繽紛的歷史景觀。現依他們登上歷史舞台的順序分敘於后。

  蔡元培 他的突出貢獻是,對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與保護,並提出了著名的、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主義”的辦學方針。在這一方針下,他首先集中力量改造舊北大,把它建成科學與民主的陣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特別重要的是,上述方針為北大開啟了一片自由天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等各種思想、流派,可以在北大自由地傳播,民主主義甚至馬克思主義趁機發展起來。蔡元培支持李大釗在北大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開設宣傳唯物史觀與社會主義的課程與講座,使馬克思主義首次在中國大地上發芽、生長。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新北大﹔沒有新北大就沒有五四運動,即使有也不知要推遲多少年。五四運動的學生領導人之一許德珩回憶說:在這個運動中,蔡元培先生“不僅僅是精神上的指導者,簡直是實際上的行動者。”

  陳獨秀 五四時期陳獨秀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幾乎無人不知。其一,這和他主編《新青年》有關。《新青年》是“五四”反帝反封建的主要輿論陣地、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的一面旗幟、革命青年的向導,影響了整整一代人。其二是在他的呼喊倡導下,民主與科學成了五四運動的主要口號與運動主調,影響極其深遠。其三是他的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他對封建主義的批判既深刻又尖銳,是當時的人無誰可比擬的。

  正因為如此,一大批進步青年都團結在陳獨秀周圍,紛紛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一些革命青年甚至還直接與陳獨秀和《新青年》聯系,爭取支持,並仿效《新青年》在各地創社團、辦刊物,形成一股龐大的全國新文化力量。較有名的為毛澤東在長沙組織“新民學會”,創辦《湘江評論》﹔惲代英、林育南在武漢組織“新聲社”,出版《新聲》雜志等。他們都以陳獨秀為領袖,以《新青年》作向導。如1919年3月,惲代英等致函《新青年》說:“我們素來的生活,是在混沌裡面,自從看了《新青年》,漸漸地醒悟過來,是像在黑暗的地方見了曙光一樣。”五四時期的陳獨秀確如毛澤東后來所評價的那樣,他是“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

  胡適 五四時期的胡適幾乎與陳獨秀齊名,常被人們簡稱為“陳胡”,其地位與影響力僅次於陳獨秀。胡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最大貢獻就是積極鼓吹“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他的倡議得到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等人的支持與並力提倡,隨之,“文學革命”的口號風行全國。“文學革命”的最大功績是把文學從貴族手中解放出來,還原給廣大平民百姓,使廣大人民群眾迅速接受了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提高了認識水平與思想覺悟,使新文化運動很快形成全國性的運動,並對中國社會現代化產生深遠影響。

  李大釗 如果說蔡、陳、胡主要是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起領導作用的話,那麼在五四愛國運動中,起主要領導作用的則是李大釗與陳獨秀了。李在運動中的主要貢獻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由於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宣傳,使中國人開始從進化論史觀中走出來,以唯物史觀武裝自己。這便從根本上扭轉了五四運動的發展方向,即中國革命由此轉向了社會主義范疇,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由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李大釗在五四運動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先進分子,如鄧中夏、毛澤東、惲代英、趙世炎、楊賢江、張聞天、高君宇、何孟雄、羅章龍等,他們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重要骨干作用。李大釗還號召知識分子與工農相結合,促進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台。這一切為隨后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准備了干部條件。這些偉大功績,炳彪史冊,是任何其他“五四”領袖都無法比擬的。

  四大領袖的領袖作用、影響與感召力主要體現在思想精神方面

  五四運動“四大領袖”,主要是指思想領袖或曰精神領袖而言。他們的領袖作用、影響與感召力主要體現在思想精神方面。五四時期的主要政治思想與社會思潮有四大類:民主主義、社會主義、激進主義和自由主義。

  民主主義的旗子蔡元培高舉著。五四時期,民主主義運動在南方由於孫中山領導的革命受挫而暫處低潮中。在北方,民主主義卻有上升之勢。新文化運動本身就是民主主義運動。蔡元培本來就是辛亥革命時期的革命民主主義者,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民主與自由。在后來的革命過程中,他多以教育家身份出現,走教育救國之路。因而他的民主主義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民主教育實踐中。在近代中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總是以社會主義為盟友。蔡與其他革命民主主義者一樣也歡迎十月革命,同情社會主義,甚至在五四運動中還高喊“勞工神聖”的口號,這使他的民主主義思想進一步升華,民主主義的旗子亦更加鮮艷奪目。

  社會主義大旗由李大釗高擎著。五四時期是中國先進分子關於中國應走資本主義道路還是社會主義道路的大辯論、革命觀大轉折時期。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先進分子都追尋民主主義,向往西方資本主義。但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強權擊敗公理,國人開始覺醒,開始對資本主義產生懷疑。這時正值俄國爆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宣布廢除沙俄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人們的視線轉向俄國,轉向了社會主義,不少先進分子認為社會主義才是中國的出路。於是五四時期,在中國大地興起了一股不小的社會主義思潮,什麼基爾特社會主義、無政府社會主義、工團社會主義、傅立葉空想社會主義、托爾斯泰不抵抗社會主義、日本武者小路實篤的新村社會主義等,五花八門。這些思潮激發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興趣與關注,但也攪亂了人們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視線。在這種情況下,李大釗高舉科學社會主義旗幟,批判了各種改良型社會主義,糾正或扭轉了一些人對社會主義的一些錯誤認識。比如,針對社會上一些人對社會主義搞階級斗爭的疑慮,李大釗指出,在社會主義社會裡不存在階級斗爭,階級斗爭只是“階級社會自滅的途徑”﹔社會主義建立后,階級斗爭即將“熄滅”,而代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社會,將是一個協合、友誼、互助、博愛的社會。在李大釗看來,協合、友誼、互助、博愛,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是社會主義的特征,社會主義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和諧社會。在李大釗有關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在社會主義旗幟下,從而擴大了社會主義隊伍,增強了社會主義力量,保証了五四運動的勝利及其向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

  激進主義的代表是陳獨秀。近代中國的激進主義與現代人理解的激進主義不同。近代的激進主義是包括革命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內的革命主義。五四時期的陳獨秀對封建主義的批判特別猛烈,常被稱為是一員“闖將”。當然,這種激進主義在實際運行中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偏激,以感情代替理性,說了一些過頭話,如他在批判舊道德時,一概否定為“奴隸道德”﹔反對舊文學,一律斥之為“貴族文學”﹔在對比中西文化時,認為中華民族一切都是“卑劣”的,西洋民族一切都是“高尚”的,主張“歐化”﹔等等。當然,這些言論有很大的片面性,但也是一些“恨鐵不成鋼”的激憤之詞,也有一些“重病需猛藥”之意。

  自由主義的旗手是胡適。胡適自稱“我們是愛自由的人”。他提倡自由、崇拜自由,認為“自由主義運動是愛自由,爭取自由,崇拜自由”的運動。他把自由提到相當高度,幾乎達到自由就是一切,一切為了自由的程度,陷入自由拜物教的迷霧中。他把爭取自由與提倡個性解放與女子解放聯系在一起,嚴厲譴責社會對個性的摧殘、限制其自由發展的罪惡,希望建立一個“真正尊重個人自由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決不能迷失自己獨立的人格。社會國家沒有自由獨立的人格……那種社會國家決沒有改良進步的希望。”知識女性在胡適女子解放、女子自立的號召下,紛紛走出封建家庭,走上社會,爭做與男子一樣的“自立”新人。胡適等的自由主義思想在后來的革命戰爭時期,企圖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追尋所謂第三條道路(或稱“中間路線),在革命與反革命之間搖擺。但其多數最后都拋棄了自由主義,走向社會主義。

  四大領袖的一大特點,就是“和而不同”

  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在寫給胡適的信中說:“你與《新青年》有不可分的關系,以后我們決心把《新青年》、《新潮》和《每周評論》的人結合起來……在這團體中,固然也有許多主張不同,可是要再想找一個團結這樣顏色相同的,恐怕不太容易了。”這裡,李大釗指出了兩點,一是他們“顏色相同”,一是“許多主張不同”。這集中反映在四大領袖的關系中。

  所謂“顏色相同”,即上述四面旗幟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都是新文化運動的參與者,都爭取中國獨立、民主、自由、平等。這一愛國主義信念,把他們團結在一起,構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愛國統一戰線。他們相互間組成了一個優勢互補的有機整體,誰也離不開誰。單有蔡元培不會有新文化運動﹔同樣,單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等也不會有新文化運動。蔡元培為陳、胡、李等提供了北大這樣一個大平台,使他們有機會有條件發揮各自的聰明才干﹔而沒有陳、胡、李對蔡的眾星捧月,蔡也不可能使北大有如此輝煌的歷史成就。他們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甘願冒風險去保護朋友、援救朋友。他們之間的真誠友誼與他們的歷史功績一樣,值得大書特書。然而他們四人的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當然不同,激進主義與自由主義當然也有極大差別。而隨著運動的深入發展,一些矛盾逐漸顯露,分歧也越來越多。這便出現了《新青年》編輯部的分化,出現了李大釗與胡適的“問題與主義”之爭。然而這一論戰的性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是被夸大了。現在,學術界已大致取得了共識,即認為這一爭論不是敵我性質的問題,而是統一戰線內部的路線、道路、思想之爭。

  四大領袖之所以長期不被承認,有歷史方法與歷史觀點方面的原因

  一是對五四運動的歷史不夠全面了解。五四運動分前期與后期兩個發展階段。前期是新文化運動,后期是五四愛國運動。前期是民主主義運動,后期是民主主義與社會主義運動。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運動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准備階段,如果沒有新文化運動也就不可能有五四愛國運動。五四愛國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必然發展。在新文化運動中,主要領導力量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蔡元培、胡適甚至陳獨秀、李大釗都屬這一類型。但隨著新文化運動轉入五四愛國政治運動,隨著社會主義的傳播與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逐漸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力量。我們今天所以在“五四”領袖問題上產生分歧或有模糊認識,主要是未能把五四運動的兩個發展階段嚴格區分開。以五四愛國政治運動代替整個五四運動,擠掉了新文化運動,從而隻承認李大釗、陳獨秀是五四運動的領袖,而否認蔡元培、胡適也是五四運動的領袖。這種割斷五四運動歷史的方法,必然得出一些錯誤歷史結論。

  一是在評價歷史人物時,以其晚期的歷史問題否定其前期的功績,否定胡適、陳獨秀為五四運動領袖主要就是這個原因。否定胡適主要是因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當了四年國民黨政府的駐美大使,做了國民黨的官。其實胡適一生主要還是文人,從事文化學術工作,做國民黨的官時間較短。何況他做國民黨的官恰逢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做大使時期的主要工作是拉美援、宣傳中國抗日業績,為抗日戰爭作出了一定貢獻。這不僅不是過反而有功。陳獨秀的問題比較復雜,突出的問題是右傾機會主義與“托派”問題。陳當然有錯誤,但這些問題又與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左”傾機會主義攪和在了一起,他成了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錯誤的替罪羊,成了“左”傾機會主義者的重要打擊對象。總之,對個人歷史問題要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與評定,對其一生的評價,前期的就是前期的,后期的就是后期的。不能採用減法,用錯誤去抵消功績,或用功績去抵消錯誤。陳、胡問題,用后來的歷史問題去抵消其在五四運動中的偉大貢獻與歷史地位是不科學、不可取的。

  一是把歷史問題政治化。在極左思潮與“唯階級斗爭史觀”盛行的時期,資產階級、資本主義甚至民主主義,都成了反對與打擊的對象。蔡元培、胡適是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怎麼會承認其為五四運動領袖呢?在極左思潮下,歷史被當作階級斗爭工具,強調歷史要為現實政治服務。於是,歷史就隻講革命性,不要科學性﹔不講學術性,隻講政治性。陳獨秀在五四時期的功績也成了敏感的政治問題,誰要是正確評價五四時期的陳獨秀,則謂其為“叛徒翻案”,必在政治上被打倒。極左思潮懷疑一切,打倒一切,否定歷史,搞民族虛無主義,不僅資產階級代表人物犯機會主義錯誤的人不能承認是五四運動的領袖,就是作為無產階級代表、中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李大釗,也被扣上“民主派”的政治帽子,否認其為五四運動領袖。“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唯階級斗爭史觀”,是否定或不承認蔡、陳、胡,甚至李大釗為五四運動領袖的禍根。

文出:人民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0-8-3 01:19:25 |只看該作者

五四運動的未竟之業

  五四運動有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五四運動是指1919年5月4日爆發的那場愛國民主運動﹔廣義的五四運動則是指從1915年發端,一直持續到20世紀20年代中期的那場思想解放運動和社會改造運動,即“五四新文化運動”。

  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的變遷,始自1840年。1840年後,在西方列強的沖擊和歐風美雨的侵襲之下,中國人開始睜眼看世界,也開始從不同層面反思中國傳統文化。從追求“船堅炮利”的洋務運動,到發動政治變革的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再到後來呼籲思想文化、倫理道德更新的五四新文化運動,傳統文化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文化”層面被逐步否定。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之時,是中國人的文化空前失敗,文化自信心空前低落,文化認同空前虛無的時期。因此,新文化運動所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屢經挫敗、花果飄零的中國文化該如何重建?而這場運動本身給出的答案是:徹底向傳統文化告別,全面學習以“民主”和“科學”為核心價值的西方文明。

  但是,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後期,對於這條全面學習西方的文化建設道路就開始出現質疑的聲音。首先是1922年1月,東南大學的梅光迪、吳宓、胡先?等教授在南京創辦了《學衡》雜志,揭櫫“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宗旨,反對全盤否定傳統文化,要求發揚民族文化,重建民族自尊。隨後在1923年,學界又發生了“科玄論戰”,以丁文江、胡適、吳稚暉等人為代表的“科學派”提倡科學萬能,認為科學方法和科學觀念能夠解決人類社會一切問題﹔而以張君勱、梁啟超為代表的“玄學派”則反對科學萬能,認為科學不能解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問題。

  當然,“學衡派”反對的並不是學習西方文化思想,而是徹底否定傳統文化的全面西化﹔同樣,“玄學派”否定的也不是科學本身,而是認為科學萬能的科學主義。在經歷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之後,文化復古派早已被趕下歷史舞臺,要不要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已經不再是問題。此時問題的焦點變成了五四的道路該如何繼承?如何發展?西方文化要全面學習,還是有選擇地學習?傳統文化中還有沒有值得現代人守護的價值?中國文化建設的立足點應該放在哪裡?這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中國思想界、知識界長期爭論不休的重大問題。

  19世紀30年代,擁護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自由派和反對把傳統文化全面打倒的文化保守派就上述問題進行了一次大論戰:以胡適、陳序經、梁實秋等人為代表的“全盤西化派”,主張中國應全方位、無保留地學習西方,全盤接受西方文化﹔以王新命、何炳鬆等十位教授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而得名的“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派”則強調必須保持中國文化的民族性和主體性。對於上述雙方的大論戰,中國共產黨人一直是關注的,而且也積極表達了自己不同於爭論雙方的意見。中國共產黨人認為,“全盤西化派”隻看見文化的世界性,而“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派”隻看見文化的民族性,他們沒有把兩者辯証地統一起來。“全盤西化”的民族虛無主義顯然是不可取的,而“中國本位文化”的主張也不過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最新表現而已。

  19世紀40年代,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自己的文化建設理論:新民主主義文化觀。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將之表述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民族的”,當然是堅持民族本位﹔“科學的”,繼承的是五四的道路﹔“大眾的”,毛澤東解釋說“這種新民主主義文化是大眾的,因而即是民主的”,依然是向五四致敬。新民主主義文化觀,是在吸納綜合前人主張基礎上的理論創新,表達的是一個力圖融合中西,兼顧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建設思路。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全面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思想文化領域的指導地位也全面確立。同一時期的台灣,除了國民黨政權的意識形態之外,以胡適、雷震、殷海光等一批知識分子為代表的“自由中國派”則在繼續弘揚五四傳統。而此時在台港地區和海外,還出現了接續文化保守主義傳統的新儒家,主張返本開新,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安身立命之所在。在20世紀中葉的中華文化圈中,並存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自由主義、文化保守主義這三種不同的文化建設思路。

  文革之後,中國走向了改革開放之路。在國門打開、思想解放的同時,文化取向、價值觀念的多元沖突日益鮮明,思想界再次出現了有關中西文化的爭論:全面擁抱以“自由、民主”為核心的西方價值體系?還是重新回向傳統文化尋求醫治現代化病症的靈丹妙藥?是否可能通過融合中西而達成中國文化的更新?

  在19世紀80年代的“文化”熱中,知識界的主流是面向西方尋找啟蒙和現代化的思想資源,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則被視為中國現代化的思想障礙。1986年之後,在知識界影響力巨大,被尊為青年思想導師的哲學家李澤厚發表一系列文章,提倡“西體中用”思想。李澤厚認為:“體”是社會存在、生產方式、現實生活以及生長在這體上的理論形態。所謂“西體”,就是通過現代化(即西方化)來改變中國的社會本體,即小生產的經濟基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所謂“中用”,即如何把西體適應、運用在中國的各種實際情況和實踐活動中。實體與功能即“用”本不可分,因此,如何把“西體”用到中國,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創造性的歷史進程。首先不要使西學被中國本有的頑強的體和學所俘虜改造或同化掉﹔進而,要用現代化的西體來努力改造轉換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西體中用”之說,實為一種“溫和的全盤西化”主張。

  與“西體中用”論者鮮明對立的則有以杜維明為代表的新儒家。新儒家力圖在現代中國恢復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重建儒家的價值系統並以此為基礎來吸納、融合、會通西學,以謀求中國文化和社會的現代化。杜維明追求的是從中國的本土經驗出發,對儒家傳統進行“創造性轉化”,重建其內涵,以便從中尋找一種普世化的價值觀以回應西方近現代以來的啟蒙價值觀。與海外新儒家的上述主張相呼應,則有國內學者蔣慶、陳明等學者力倡“儒學復興”。

  此外,以張岱年、方克立為代表的學者則力圖超越上述中西之爭,追求一種融會貫通、綜合創新的文化建設之路。在19世紀80年代的中西文化爭論中,張岱年就提出了“綜合創新”說,主張將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優點“綜合”於一體,以“創新”中國文化。其後,方克立在繼承吸收“綜合創新”說的基礎上提出“馬魂、中體、西用”說,並總結為“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五句話。方克立認為:所謂“馬學為魂”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中國新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所謂“中學為體”就是以有著數千年歷史積澱的自強不息、變化日新、厚德載物、有容乃大的中國文化為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造主體和接受主體,堅持民族文化主體性的原則。所謂“西學為用”就是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對主體文化有學習、借鑒價值的東西為“他山之石”,為我所用,堅持對外開放的方針。

  從五四以來至今,關於中國文化建設的思考、討論已經一路走過了將近百年,世界和中國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知識界、思想界關於“全盤西化”,還是“民族本位”,抑或“融合中西”的思考和爭論一如其舊。中國文化該如何建設?中國文化將向何處去?中西融合的道路是否可行?這成為貫穿20世紀中國的思想史主題。一代又一代學者關於上述問題的爭論,充分說明五四提出的“中國文化的重建”問題一直未能解決,至今還在拷問現代人的智慧。

  今天我們紀念、思考五四運動,回顧那一段激蕩澎湃的歷史,首先是表達後人對於先輩的尊敬和懷念,表達我們對於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的“一種溫情與敬意”。同時,紀念五四運動最好的方式,就是闡揚、繼承、完成先輩們曾經為之奮鬥但未竟的事業。五四時代提出的文化建設任務直到今天還沒有完成,五四的文化遺產還值得我們認真繼承和思考。在不可逆轉的現代化和全球化進程中,如何應對外來文化的挑戰,如何吸納綜合西方文化與傳統文化的精華,如何在整合的基礎上實現創新,創造出新的文化中心和新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文化的百年難題,也是當今文化建設中繼續要探索的中心問題。

文出:人民網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0-8-5 20:30:53 |只看該作者
老實說,在下真的很佩服這位在人民網發表如此鴻文的作者,
更佩服人民網的眾家網民,可以包容如此有趣的文章.

首先,今日的華人社會,除了中國大陸之外,
無人不曉得民主自由之可貴,
所以,就這部份而言,作者其實該求教對岸當局何以做不到.
古人說:[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如果中共政權真的順天應人,
理當怎樣選舉還是可以掌權,又何必總是強調啥子磚政瓦政?

其次,文中引述了毛潤之主席的一句話,
作為繼承五四以建立新文化的標準.
然而,潤之主席想必不會隨便說一句話就了事,
沒有進一步說明的話,誰曉得他老人家說啥?
更遑論評估他老人家是否說對了.

第三,拜託,文裡中提到新儒家,
卻偏沒提到最具代表性的唐君毅先生和牟宗三先生,
這該算故意還是失誤呢?

最後,如此文章,真要說得詳細,
還得把五四運動作一全面性的批判以衡其功過,
證明五四運動的正面性之後,
才談得上啥是未竟之義.
否則,怎不來上一篇文化大革命的未竟之義?

然而,就這批判,恐怕就是本文百倍內容都不止,
更非集文史政諸般領域人材通力而為不可,
沒先證明五四運動的正面意義之前,
說繼承或不繼承五四精神,
其實都是無的放矢而已.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收起 理由
寒冰神話 + 1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威望 + 1   查看全部評分

誰人得似    千首詩輕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6 00:1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