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6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南嶽衡山是中國五嶽之一,位於湖南省衡陽市境內,群峰巍峨,氣勢磅礴,72峰逶迤800里,貫穿7個縣市。主峰祝融峰海拔1290米。自古以五嶽獨秀風光好,歷史悠久名氣大,中華壽嶽眾人敬仰。衡山四時景色各極其勝,初春可玩味繁花,盛夏可觀看雲海,金秋可遠眺日出,冬日可欣賞雪景。每年吸引著無數遊客前往遊覽觀光。
五嶽之中南嶽衡山,由於氣候條件較其他四嶽為好,處處是茂林修竹,終年翠綠;奇花異草,四時放香,自然景色十分秀麗,因而又有“南嶽獨秀”的美稱。清人魏源在中說:“恒山如行,岱(泰)山如坐,華山如立,嵩山如臥,惟有南嶽獨如飛。”這是對衡山的讚美。
"青天七十二芙蓉",衡山由包括長沙嶽麓山、衡陽回雁峰在內,巍然聳立著72座山峰。南嶽的首峰就在衡陽市中心的南門口--回雁峰,從"天下南嶽第一峰"向北出發,沿蒸湘北路乘汽車行駛一個多小時,從眼前閃過幾十座像芙蓉般婀娜多姿的山峰,就進入了南嶽勝景。如果人們從京廣鐵路乘火車,則於衡山站下車,再轉乘汽車,只有15千米的路程,便可飽覽南嶽的風光。
南嶽之秀,在於無山不綠,無山不樹。那連綿飄逸的山勢和滿山茂密的森林,四季長青,就像一個天然的龐大公園。林深樹多,光聽聽樹的名字,也夠動人了:金錢松、紅豆杉、伯樂樹、銀鵲樹、香果、白擅、青銅以及常綠的香樟、神奇的梭羅、火紅的楓林、古老的藤蘿。
據統計,南嶽現有的風景林等各種植物,有1700多種, 許多是奇珍異寶。
福嚴寺的銀杏受戒於六朝時的慧思禪師,樹齡有1400多年,樹身三個大人合抱亦不能圍攏。藏經殿后的白玉蘭,亦有四五百年的歷史,至今仍然逢春開花,香飄滿山。半山亭的古松,三四百歲的年齡,還是小弟弟呢!上封寺後的原始森林,許多樹老態龍鍾,彎腰曲背,遍身青苔,望不見紋路。乍一看去,它們長得拳曲不張,冠蓋不整,盤根錯節,相互依偎,恍如嚴寒中一群衣衫破敗的老人,相擁取暖,令人憐憫而無俊俏風華的讚歎。但在這高山風口上,它們千百年如一日,在"風刀霜劍 岩相逼"之中,彼此抱得鐵緊,你攙我扶,有的甚至同根所生,枝同連理,不僅獨秀,而且情深。
南嶽如果只是這些樹木呈現的秀色,那還不足以在天下名山中如此令人矚目。這種秀色只是它的外在之美,而秀中有"絕",才是它的深遠內涵。人們把南嶽的勝景概括為"南嶽八絕",即"祝融峰之高,藏經殿之秀,方廣寺之深,磨鏡臺之幽,水簾洞之奇,大禹碑之古,南嶽廟之雄,會仙橋之險"。正因為"南嶽八絕"的出類拔萃,才使它贏得"五嶽獨秀"那當之無愧的美稱。
山巔祝融峰,海拔1290米,由於煙雲的烘托和群峰的疊襯,構成了"萬丈祝融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裏"的雄姿。登臨其上,可見北面洞庭湖煙波渺渺,若隱若現,南面群峰羅列,如障如屏,水面湘江逶迤,宛如玉帶,西面雪峰山頂,銀濤翻騰,萬千景象,盡收眼底。
山中藏經殿,隱于幽谷深處,四周古木參天,綠條掩映,飛鳥流泉,鳴聲互答,顯得生機無限,幽靜逸脫。
方廣寺林泉、山巒秀美,環境幽靜深透,遊人至此必有一種"幽深"之感,故前人有"不至方廣,不足以知其深"之說。
站在會仙橋,四顧奇珍異寶,金光燦燦,綠浪滔滔,蔚為壯觀,還可望見祝融峰側的巨石,宛如烏龜,人稱"金龜朝聖"。橋之險,可謂一絕,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
山下水簾洞,飛瀑如瀉,簾影高懸,宋朝畢田有詠水簾洞詩一首,專道其妙處:"洞門千尺掛飛流,玉碎珠聯冷噴秋;古今不知誰卷得,綠蘿為帶月為鉤。
南嶽還是著名的佛教聖地。環山數百里,有寺、廟、庵、觀等200多處.位於南嶽古鎮的南嶽大廟,是中國江南最大的古建築群,占地9800多平方米,仿北京故宮形制,依次九進。大廟坐北朝南,四周圍以紅牆,角樓高聳。壽澗山泉,繞牆流注。廟內,東側有8個道觀,西側有8個佛寺,以示南嶽佛道平等並存。
南嶽大廟位於南嶽山下的南嶽古鎮北街盡頭,坐北朝南,前有壽澗水,後有赤帝廟,廟址呈長方形,建于唐開元十三年,後經歷了六次大火,經過擴建和修繕,才奠定了現存規模。大殿是清德宗光緒八年(1882)按照北京故宮的樣式重修的,共占地98900平方米,殿高7.2丈,是我國五嶽中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宮殿式廟宇,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的珍品,總體佈局之周密,實屬罕見。
南嶽大廟四群院落和九個建築體組成,保持了唐宋以來的藝術精華。第一進是正門,也叫欞星門,由花崗石砌成,門前有一對石獅子,姿態雄偉,門內翠柏挺立,綠草如茵;第二進爲奎星閣,其上爲戲臺,閣東有鍾亭,閣西有鼓亭;第三進爲城門式的三大洞門,正中叫正川門,門內有玲瓏別致的禦碑亭,亭內有清聖祖康熙四十七年(1708)爲重修南嶽廟而立的一個巨大的龜馱石碑,碑文系康熙親筆;第四進爲嘉應門,現加以改建,內設南嶽文物保管所,南嶽書畫院,大廟招待所等;第五進爲禦書樓,保存了宋代和明代的建築構件;第六進爲正殿,殿前是一塊大坪,正殿聳立在17級的石階上,正中的石階嵌有漢白玉遊龍浮雕,正殿高7.2丈,爲重簷歇山頂建築,內外共有72根大石柱,象徵南嶽72峰。殿頂覆蓋著橙黃色的琉璃瓦。並飾有寶劍、大小蟠龍和八仙中的人物,飛簷四角,垂有銅鈴,簷下窗櫺、壁板,都雕刻著各種人物故事或花木鳥獸,後牆上繪有大幅雲龍、丹鳳。大殿臺階四周,有麻石欄杆圍繞,柱頭上雕刻有獅子、麒麟、大象和駿馬,欄杆中嵌有漢白玉雙面浮雕144塊。殿中原來設有嶽神座位,歷代統治者對岳神都加賜封號。如唐初封爲“司天霍王”,開元間又封爲“南嶽真君”,宋代加封爲“司天昭聖帝”等等。如今的“南嶽聖帝”是1983年複製的;第七進爲寢宮;最後是北門,東爲注生宮,西爲轄神祠。
在南嶽古鎮,還有一座佛教古寺——祝聖寺。它位於鎮的東街,與山上的南台寺、福嚴寺、上封寺和衡山城外的清涼寺等,合稱為南嶽六大佛教叢林。
相傳大禹治水時曾經來到這裏,並在這 裡建立清冷宮佘禮舜帝。清康熙年間作為皇帝的行宮進行大規模改建,更名祝聖寺。現在寺的四周古木蒼翠,寺內香煙繚繞,木魚鐘磬之聲,不絕於耳,佛圖佛像滿目,有興趣者,還可入內與法師交談,品嘗一下南嶽著名的素餐齋席。
其他如廣瀏寺、湘南寺、丹霞寺、鐵佛寺、方廣寺及傳法院、黃庭觀等,都是明代以前的古鐔,規模大小雖不相同,但也各有佳趣。
水簾洞古名朱陵洞,相傳是朱陵大帝居住的地方。唐朝人稱朱陵洞為“紫蓋仙洞”。道家認為它是道家的“第三洞真虛福地”,乃“朱陵太虛小有之天”,簡稱“朱陵洞天”,歷來是神仙居住的洞府。
《潛霍類書》說:相傳遠古時候,大禹治水,來南嶽求金簡玉書,曾在朱陵洞天舉行祭祀典禮,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元七三八年),唐玄宗曾派遣內侍張奉國帶道士孫智涼等人,專程從京師來到南嶽朱陵洞投放金龍玉簡。這一“洞天投龍”的盛況,詳細地記載在《南嶽志》上,後人在水簾洞投金龍玉簡處寫下一副對聯:
北向獨不朝,瀉千尺銀河,濺玉飛珠,相望源頭來紫蓋;西巡應有恨,棄九重金闕,投龍續命,空尋洞穴向朱陵。
水簾洞瀑布源頭,在紫蓋峰的泉水。三支泉水彙集一起,流入水簾洞上方谷地。谷地闊三丈,原是梁朝的九位真人白日飛升的棲息之地,後建造九仙觀。九仙觀附近有太陽泉、洗心泉、洞真源、仙人池等。相傳泉水深不可測。泉水從石壁上飛流直瀉,發出雷鳴般的聲音,聲傳十裏。明朝張居正遊此地後說:“瀑泉灑落,水簾數疊,掛於雲際,垂如貫珠,霏如削玉”。確實,它從絕壁上噴瀉下來,寬達三太,高五十余米,瀉珠濺玉,仿佛一幅巨大的白布簾,在石壁當中被亂石嶙岩擋住,然後再從石縫裏屈曲折射,跳躍出來,滿谷水花四濺,閃爍著晶瑩奪目的光彩。水簾絕壁下的碧潭,天上的雲彩和兩邊的蒼翠的山巒,構成一幅美麗的山水畫。明朝張居正作《水簾洞》一贊道:“誤疑瀛海翻瓊浪,莫擬銀河倒碧流;自是湘妃深隱處,水晶簾掛五去頭”。這首詩可說是寫出了水簾洞的光、聲、影三絕的奇景了。
水簾洞右邊,石壁陡峭。原先在岩上有石屋一幢,龍神祠。這祠堂是唐玄宗派內侍張奉國和道士孫智涼投“金龍玉簡”的處所。
距龍神祠相隔二十餘丈的山澗對面,有一座麻石嵌鑲建造的六角涼亭,叫雪浪亭。是清人李元度在清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時建成的。亭中有石桌、石凳。亭以澗水翻騰如雪浪而取名。當時坐在亭中,眼觀碧潭裏的珠玉跳躍,耳聽甾聲轟鳴,自能體會石壁上鐫刻的“夏雪晴雷”四字所寓的情趣。
傳說朱陵洞與衡陽石鼓山上的朱陵洞相通,在石鼓的為朱陵後洞,在南嶽的朱陵前洞。水源來自南嶽紫蓋峰頂,流經山洞,匯入6米餘寬、深不可測的石洞,水滿溢出,垂直下瀉,形成瀑布,高60余米,宛如水簾懸掛九天,故名水簾洞。每逢晴日當空,水簾上面,飛虹耀目,五彩繽紛,蔚為奇觀。
唐、宋、明、清各個朝代,都有不少詩人名家為之題刻賦詩。石刻有宋代的“南嶽朱陵洞天”,明代的“天下第一泉”,清代的“夏雪晴雷”、“醉眠觀瀑”。此外還有“飛瓊濺雪”,“簾掛古今”等。
現在水簾洞上面的谷地,已於1964年修成了一座大水庫,過去的太陽泉、洗心泉等都淹沒在水庫中了。水庫的水既可以灌溉農田。又可以發電。瀑布象一層潔白的薄薄的細紗,輕盈地垂入潭底。所以“水簾洞之奇”,仍不失為南嶽一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