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67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名稱來自「道德經」之書名。「道德經」的「道」可謂「自然之道」。早期道教的神觀非常模糊,它融匯了中國古代宗教信仰體系,崇拜自然、崇拜鬼神,以及人神意願的占卜等方術。而集於一身。從古代昊天上帝、寒暑、日月、風師、雨師、地祇、人鬼、社稷、山川、五祀、蜡、厲、儺,以至其他小神都包含在內 。
道教來源有 三:
其一是原始社會的巫風 與鬼神信仰,對後世巫呪咒語的使用;夏商周甲骨文的占卜,對神道與符籙的開發。 這一體系很早就在北方和南方盛行著,以後集中流行在東北海岸,以燕齊二國為最盛,
其二是 上古時代的聖人與神仙修行, 形成必要的思想條件,如伏羲氏劃八卦、論陰陽,形成易經五行的哲學;祝融氏的祝由醫術,廣成子、浮丘公、洪崖、太乙真人、彭祖..等,豊富了神仙修行的靈境。
其三是戰國時代的哲學家,諸子紛起,百家爭鳴,其中道、儒、墨三家、陰陽家、神仙家,都有深遠的影響。當時人們崇尚黃老思潮,兼綜各家思想,並與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風行、陰陽術數逐步合流;從而,建立中國文化的道教根柢。他們捨人道而從天道,棄官避世退居山林和野外,參天地的法則,觀造化的無窮。
道士的宗教信仰既然在於神仙,那麼他們所信仰的神仙究竟是怎麼的?又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道教系多神崇拜性質的宗教,作為至高天尊的“三清”(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以及三天君和五老君等尊神,到包括四御(玉皇大帝、天皇上帝、北極大帝、後土皇祗)、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曰月星辰、風雨雷電、河岳山川諸大神,以及靈官(十天靈官、九地靈官、水府靈官、五百靈官等,皆系道場時供驅使的小神,同時又司巡察世界,濟世護法)、太歲功曹、城隍土地之屬、瘟疫諸神、人鬼之神、四時五行諸神,還有諸仙真,統統在信奉之列,由此構成龐雜不一的神仙系統。
神仙的來源,概而言之,一是民間靈異事件,二是臆造自然造化的神力,三是傳奇小說編織的神話, 四是渲染怪異能力。
人們常在日常生活中, 以思維模式運作,但往往遇到千辛百難的事物, 用盡各種努力,試圖去解決,仍然無法完成,所有信心都被瓦解時,這時用單純的崇拜聖賢(孔子. 孟子...), 來尋找理智解答,已無能為力,於是祈求超然神仙幫助或奇蹟出現, 變成唯一的希望與寄託, 心裡自然會出現內造天神, 想像無比的庇佑力量,古今中外, 智愚能缺, 莫不如此, 因此人生就是工作、創造與禱告, 所謂禱告, 是把自己無法操縱的命運寄予神明福祐,建立更有信心與撫慰的心靈, 所以宗教信仰沒有理智與迷信之分,一旦你踏上祈求心路,就已向虛幻的神僊告白。
中國古代原始宗教的各種神靈和神話, 被延引成為道教諸神。比如在上古自然崇拜中產生的雨神、土地神、嶽神、雷公、水神和曰月星辰諸神等天地神祗,以及神話傳說中的盤古、女媧、三皇五帝、大禹、九天玄女、西王母、東王公等人物,便都被道教吸收,或原封不動,或改頭換面,成為道教神仙系統中的成員。所謂“臆造”,就是通過編造一段離奇曲折的故事,將歷史上的一些顯要人物,包括帝王將相、文化名流或技藝能手,如周文王、周武王、老聃、扁鵲、魯班等,以及道教中的著名人物和傳說中的古代仙人,如張天師、左慈、葛玄、陸修靜、孫思邈、呂洞賓、陳摶、王重陽、丘處機等著名道士及赤松子、容成子、彭祖、廣成子等傳說中的“仙人”,渲染成得道升天的神仙。繼承來的多為先天之神或既有之神,而臆造出來的則多為後天之仙真或仙化之人。前者屬於“神”之範疇,後者屬於 仙’之範疇。可以說,道教神仙系統中眾多的仙真完全是道土們 親眼所見, 或親身所感, 而視為靈異超覺現像,於是孕育出神蹟故事。
中國上古史(B.C.5000至4000)玉皇五帝至黃帝軒轅氏,可稱為道教學術思想之遠古淵源。
唐堯、虞舜、夏禹三代(B.C.2300-2200),是道教學術思想的胚胎期。政治與宗教互為體用,是君道師道合一的時期。
商湯到西周(B.C.1800-1700),是道教學術思想的充實階段。儒道不分家,天人、鬼神之宗教信仰萌芽期。
春秋、戰國(B.C.722-222),儒家與道家各立門戶,諸子百家學說門庭分立。神仙的信仰起源於古代人們對心靈上的空虛及生死無常的憂懼. 這些思想到戰國時發展及豐富起來. 老子、莊子、鬼谷子的寓言,發軔了燕齊的方士引伸擴充, 成為神仙信仰的根據. 方士在戰國時出現, 宣揚神仙的存在, 並謂人服仙藥可以成仙. 戰國末年, 齊威王, 齊宣王, 燕昭王都很信仰神仙之術,從尋求神仙到自煉丹藥服食成仙, 是神仙信仰進一步發展。 在<戰國策>及<韓非子>中俱有獻不死藥的記載。
秦、漢至三國時期(B.C.222-280A.D.),是道教學術思想孕育階段。諸子百家學術思想,從繁而簡,分而又合。巫術與巫師思想興起,配合順天應人的天人合一信仰。帝王政權是天命所託付的思想大為鼎盛。 秦始皇都先後派人到渤海,尋找傳說中的三神山 (蓬萊, 方丈﹑瀛洲)和那與地同壽的仙人。 其後, 漢武帝亦繼續求仙, 喜與方士接近。
漢末、魏、晉時期(280-419A.D.),巫術與巫師和道教的宗教思想融合在一起,是道教成長時期。 東漢順帝時,道教早期經典《太平經》已經成書。張陵也於漢安元年(142年)受得「正一法文」和「正一盟威秘籙」,遂入蜀傳「正一道」(俗稱「五斗米道」)。他設立「二十四治」,廣收徒眾,訂立規條,形成道教中第一個教派。張自稱師君,其下設有祭酒、姦令、鬼吏等官職,祭酒專管信徒學習道德經,姦令等專管用咒術治病。初學道者則稱鬼卒。
道教於此時正式創立。稍晚的光和(178-184)中,張角在東方廣傳「太平道」,建立起「三十六方」的道教組織。張陵、張角的傳教方式,都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來傳教。治病時,太平道「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再以符水飲之。」而五斗米道遇民有病,便使病者飲符水,並以金丹、扶乩、捉鬼、治邪等手段吸收徒眾。或將病者姓名,作三通,揭其中一份於山上,埋其中一份於地下,又沉一份於水中,稱為三官手書,祈禱於三官(即天帝、地祗和水神),病癒之後,病者須出米五斗為酬。
道教著重修煉、禳災、祈福等環節,與中國上古及秦漢方士之方術相若,所以自道教成立後,把中國傳統各種信仰和儀式、神仙方士、陰陽五行、讖諱學說及民間巫術,除禮樂化和祀祖化的祭祀典禮外,多數混合於道教之內,繼續在中國流行。又以符水咒語為人治病驅魔,教人煉丹服藥,使當時的社會, 充滿靈性修行與鬼神迷信色彩。
道士們信仰著神仙,也熱烈地創造神仙,他們廣開“神”源,以種種方式塑造神。隨著道教的發展,神仙的數額也越來越大。不但冥冥之中有神,各路仙人往來不絕於天地之間,就連人自身軀體的每個部位,也被臆造、安排了一位神仙,如<上清黃庭內景經)便認為人體中有八大宿衛,又有稟自然之道氣的24位真人。而(老子中經)則詳細地描述了存在於人體中的55位神仙的具體所處位置、職能,以及與人體之外神祗如何一一相對的情況。儘管這樣,道士們創造出這些神仙,並非是將他們雜亂無章地堆積在一起,而是按照區分高低尊卑及職能劃分,使他們各處其位,各司其職,組成一個龐大而有序的神仙譜系,從而使神仙世界亦如理想社會那樣,整飭(chl斥)有序,和諧統一。當然,在道教初創時,這個神仙譜系還是相當簡單的,神仙們的位置也不確定,處於顯要位置的尊神只有黃帝和老子(後宋,黃帝的尊神位置漸漸喪失,而老子則憑藉他是<道德經)的作者,始終居於神仙譜系中最高尊神的行列之中)。
《道門通教必用集》中將道士分作了七等,這個分類至今仍在通用。以下為七種道士詳解。
天真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天仙後仍在世間游走的仙人,呂祖(呂洞賓)便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神仙道士:此類道士指得道修得地仙後仍在人間游走的仙人,三國時期戲弄曹操的左慈便是其中代表。
幽隱道士:此類道士指修的高深道術即將成仙的道士,張三豐真人遊戲人間時就是此類道士的代表。
山居道士:此類道士大多已了卻世間的俗務入深山修行,此類道士的代表即隱居名山的道教徒。
出家道士:此類道士指在道觀內修行,起居飲食都在道觀內進行的道教徒。道觀修行是道士為道教作出相應貢獻的階段,道術的傳授必須要有損有盈,如果只為個人修行而不理道教傳承,則很難修道有成。
在家道士:在個人家中修行,在家中傳道的道士,此類道士多是還未了卻世間俗務的道士,如不了卻則會影響修道。
祭酒道士:指熟悉道教經典規誡, 瞭解齋醮操作, 卻不願接受傳度儀式的道教徒。
早期道教道士的位階是行政組織的,如張角的太平道設三十六方,方相當於將軍。張魯的五斗米道,道士最高位階為師君,其次為治頭大祭酒或祭酒,最低為鬼卒。隨著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消失,這些位階制度也隨之變化。
《給籙壇靖元科》規定,受戒道士分九階,稱九“品”。必須掌握規定的經籙、達到規定的修行才能授予品位。規定是:
第一品:必須熟悉《大洞真經》和《黃庭經》。
第二至三品:必須精通《三洞五雷經籙》。
第四至五品:必須精通《盟威經籙》。
第六至七品:必須精通《三五都功籙》。
第八至九品:必須勝任舉行科儀的直香和引班。
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繡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
道教宮觀從傳法受戒可分為子孫廟和十方叢林兩種。子孫廟可收徒弟,觀主實行師徒世襲制,不接受游方道士。十方叢林也稱十方常住,接受游方道士掛單居住,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在十方叢林中,常住道士都有細緻的分工。最高負責人是方丈,或稱住持,即觀主。監院是居第二位的全面負責人。方丈、監院以下有客、寮、庫、帳、經、典、堂、號等八大執事,分頭負責八個方面的事務。
客即客堂,負責人稱知客,負責接待賓客,並協助監院總理事務。寮即寮房,負責人稱巡照,負責勞動事務。庫即庫房,負責人稱庫頭,負責庫房。帳即帳房,負責人稱帳房,負責財務。經即經堂,負責人稱高功,負責誦經。典既是典造(或稱點座),負責人稱典造,負責伙食。堂即十方堂(或稱雲水堂),負責人稱堂主,負責安置游方道士。號即號房,負責人稱迎賓,負責先行迎接和初步瞭解游方道士。
此外還有“三都五主十八頭”。三都為名譽職務。五主和十八頭各司一職,地位低於八大執事。各大叢林在分工列職方面也不盡相同。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道教的發展,道士們也掀起了造神擬仙運動,而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也在此時初具規模。北魏高道寇謙之除了主尊太上老君外,還提出了三十六天宮均有宮主(神仙)的譜系,相當可觀。南朝名道陶弘景在神仙譜系的建構上,所費心力最大,所產生的影響也最大。他在《真靈位業圖》中,將神仙世界劃分為7個層次,每一層都有一位主神居於中位,其餘諸神仙分列于左、右位或特意留置的散仙、女仙之位,使得在當時能搜羅到的近700名各類神仙秩序井然地各就各位,組成一個既龐大而又整飭的神仙陣容。如第一層,元始天尊居中位,左右分列著五靈七明混生高上道君、東明高上虛皇道君、紫虛高上元皇道君、洞虛三元太明上皇道君等。又如第三層,太極金闕帝君居中位,左右排列著黃帝、堯、舜、禹、孔子、尹喜、莊子、安期生、葛玄等由歷史名人變化而成的仙人。像陶弘景這樣精心排出一個道教神仙譜系,在道教史上還是首見,但他所列示的這一譜系並非是神仙譜系的最終形態。
道教教義向人們許諾,任何人只要修煉得道即可躋身仙界,位列仙班。也只有這樣,才能吸引道士,使他們樹立起修道理想,並堅信只要精誠修煉,即可實現理想目標,羽化成仙,從而依其階次而升入相應層次的天界。所以,道教神仙譜系在陶弘景之後仍不斷擴充,不過發展到宋代,道教神仙譜系便定型為10層結構,定編的主神也不再變動,顯示著道教神仙譜系的建構已基本完成。其結構特點是這樣的:最高層是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第二層是四 御;第三層是曰月五星諸神;第四層為四方之神,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第五層為歷代傳經諸名法師,如玄中****師、靈寶三師、三天****師等;第六層是雷公、電母、龍王、風伯、雨師等;第七層是五嶽神、諸山神以及各洞天福地仙官;第八層是北陰酆都大帝、水府扶桑大帝及所屬諸神;第九層是各種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仙吏等;第十層為城隍、土地、社神及門神、財神、灶神等。
有了這一龐大而又開放的神仙譜系,可以強化道土們的宗教信仰及其感情,使他們虔誠地匍伏在神仙腳下,過著崇拜信仰的宗教生活;這種生話帶有神秘感,在神聖的體驗中又滲入敬畏的成分。因為有這樣一個龐大而又分工明細的神仙隊伍,道土們相信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神仙在監控著,隨時隨地都有因言行失慎而獲罪受罰,身心之苦永難解脫。其次,又能激勵道士們的修道信心,使他們時時銘記著自己的修道目標,窺視著神仙世界的門戶,渴望著有朝一曰的仙化,從而位列仙班,逍遙自在,其樂無窮。
道土們之所以崇拜、羡慕神仙,是因為在他們看來,神仙作為“道”的化身,具有不死不滅、形神同在的特徵。那些先天地而存在的“神”,自然是不存在生死踐蹋,即使是後天修煉得道的山真”也可以超越死亡而永生,並非僅僅是靈魂不死,其身體也不死不滅,亦即能以活人的形式成為仙真。這與佛教的渾墼思想即音棄此生而死後成佛的觀點不同,,也與基督教的原罪說和皈依上帝、進入天堂的觀點不同。因為佛教徒、基督教徒都把人的身軀(“命”)當成了與神及彼岸世界格格不入的東西,而道土卻力圖將人的生命無限制地延長,等同于神仙,超越死亡,從而進入生存的自由境界,亦即活神仙的境界。在道士們看來,這是能夠做到的,方法就是採用仙術(修煉方術)。“若夫仙人,以藥物養身,以術數延命,使內疾不生,外患不入,雖久視不死,而舊身不改,苟有其道,無以為難也。,’((抱樸子內篇·論仙))葛洪的這一段話,為道土們如此迷醉于修煉方術的生活行為提供了一個註腳,原來那種種修煉方術在他們看來均是成仙之術。所以,方術修煉便在道土們的曰常生活中佔有了最重要的位置。可以說他們修道的目的就是以仙術致長生,而長生不死即為神仙,這與道土們的神仙崇拜信仰正相吻合。在道士們看來,神仙不但長生不死,而且超越一切身處塵世的人所必受的限制,而徜徉在仙境之中,享受著悠閒自在、快樂愜意的生活。這同時表明他們不願受塵俗聲色犬馬、功名利祿之累,而渴望在超塵脫俗、高雅飄逸的生活中體味生命的真正樂趣。葛洪在<神仙傳·彭相傳)中論仙人的一段話,便集中地體現這一點,其曰如::仙人者,或竦身入雲,無翊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游浮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之見。面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僻,不交流俗。”可見,道士們對那些通過後天修煉得道而臻於不死不滅、形神同在之境的真人、仙人最為崇拜,並時刻引以為楷模。道土們崇奉的仙真很多,有四大真人(南華真人莊子、沖虛真人列御寇、通玄真人辛研、洞靈真人亢倉子)、赤松子、甯封子、廣成子、彭祖、容成公、安期生,以及三茅真君、北五相、南五相、北七真、八仙等等,不一而足。
許多常人通過仙術修煉或經仙人點化而成仙的故事,如漢代淮南王劉安“白曰升天”的故事,東晉道士許遜舉家拔宅飛升成仙的故事,等等。道土們宣揚的成仙方式,主要是“飛升”。不過在飛升時又有一些具體的差異,有的是乘火升天,如西周嘯父;有的是騎龍升天,如黃帝和他的大臣們;有的是受到仙人點化與仙人一起飛升的,如“八仙”中的曹國舅就是經鐘離權、呂洞賓點化升仙的。除了“飛升”之外,“屍解”也是凡人修道成仙的一種方式。所謂屍解,是一種假託死去而成仙的方式。表面上足死了,留下了屍體,但道士們認為,這是成仙者留下的假屍體,通常是用劍、杖、拂塵等物變化而成的。即使有時真魂先行仙化,其後也會設法回來與真身複合在一起,成為形神同在的神仙。總之,從道士們對神仙的無限嚮往和不懈追求中,不難看出他們對心身恒存的非常強烈的渴望。正是在這種渴望的驅使下,道土們迷戀種種方術,勤苦修煉,以冀得道成仙、長生不死。這種對於神仙的崇拜和追求,既是道士的宗教信仰之實質所在,又是他們的生活目的與理想之所在,道土們的曰常修道生活的種種特點即與他們的這種信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外丹的修煉。
道士們根據他們所接受的道教教義,相信那至高無上而又永恆存在的“道”,可以通過自己刻苦的修煉而獲得。修道者一旦與這個“道”合為一體、融洽無間,便可以達到徹悟真諦、物我兩忘、長生不死、自由自在的境界。而當這個“道”被“神仙”具象化或置換之後,“修道成仙”便成了道土們共同的神聖選擇,成了他們修煉生活的主要目的。所以,道士們的修道生活,就是在“成仙”這一價值層面上展開來的。為了“得道”而“成仙”,他們採取了種種自以為行之有效的手段,一系列修煉方術就是由此而衍生出來。採取種種方術來修煉,是道士們曰常生活中的一項最為重要的生活內容,他們“成仙”的希望便全部寄託在這種修煉上。
外丹修煉服食丹藥以求長生,是道士們的一種主要的修煉方術,因此亦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無數遭士作出了非常執著甚至極其癡迷的努力,前仆後繼,遍作嘗試。
戰國時期,燕國和齊國一帶的方土們出於原始的神仙信仰,即開始探求服食仙藥而成仙的途徑。這種出於原始宗教幻念式的選擇;曾經促使一些人冒險尋覓仙藥,而其中又以那些貴為君王的人最為執迷,因為他們的長生夢與權力夢是統一的。像齊宣王、燕昭壬以及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遣人多方尋覓仙藥。自然,仙丹妙藥難以找到,成仙之夢也就無從實現。為此,秦始皇發怒坑殺了不少方土。但是,這並沒有阻斷信仰者的冒險與嘗試。現成的仙丹既不可得,那就靠自己炮製煉就,於是秦漢時期試煉金丹的方術便出現了。方士李少君勸漢武帝“祠灶”,稱用丹砂和其他藥劑作原料即可煉出黃金,鑄成飲食器皿,用之即可使人長壽。(參見司馬遷<史記·封禪書))其根據為:仙人食金飲珠,壽與天地相齊;服金者壽如金,服玉者壽如玉。這種將人之生命與金丹之不朽統一起來的思路,與中國傳統的陰陽五行說、天人合一說以及原始巫術的類比思維都有深切的聯繫。既然服食金丹(或者用某種金屬器皿)便有成仙永壽的希望,那麼追求者便漸漸多了起來。
崇拜神仙是道教最基本的宗教特徵,長生不老、羽化成仙是道士皈依道門的主要目的,而古代神仙方術中的合煉金丹仙藥,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實現長生不死的夢想,加之道教、道土的誕生本來就與先秦以宋的神仙方術、方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秦漢方土服食金丹之術便直接被道土們所繼承,並被作為一種主要的修煉方法。
人們普遍地將道土服食金丹的修煉方術稱為“外丹術”,與此相對應,道教中主要採用服食丹藥為修道手段的道派,便被稱為“外丹派”。信仰外丹術的道士的修煉生涯,主要就是從事煉丹,不斷地探索煉取丹藥的方法。其中對煉丹的諸種藥料、燒煉火候、服丹功效等都有相當細緻的說明。他用五言詩的形式,帶著美好的幻覺,宋形容服食丹藥的奇效:
臣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
金性不敗朽,故物為萬寶。
術士服食之,壽命得長久。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
薰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
鬢髮白變黑,更生易牙齒。
老翁複丁壯,耆(qi齊)嫗變姹女
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魏伯陽的丹道思想對道士們的煉丹術影響很大,被後世奉為“丹經之祖”。到了晉代,隨著道教外丹派的形成,篤信飛煉金丹黃白、服食成仙的道土們便完全沉溷(hdn混)於外丹術。其中,成就最高者當首推東晉名道士葛洪。魏伯陽與其****虞生及用來試驗長生不老藥的狗。金丹中認為屍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天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此蓋假求於外物以自堅固……”。
葛洪不僅從理論上宣導外丹術,而且通過實踐,經過多年的勤苦燒煉,遠離塵囂、與世隔絕、靜心修煉。因此,他便攜帶妻子鮑姑、侄兒葛望以及書籍行囊,來到了羅浮山。羅浮山位於今廣東博羅縣境內的東江之濱,縱橫500里,有大小峰巒432個,形態各異,變幻無窮,氣象萬千。山中懸崖怪壑,亂石叢林,有朱明、桃源、夜樂等18個洞天和白水漓、水罕洞等980多處飛瀑幽泉,當地又盛產煉丹用的丹砂,正是理想的煉丹之所。因此,葛洪便在這被道土們稱為‘‘三十六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二泉源福地”,開始了自己的新的努力。 住下之後,葛洪首先建庵砌灶,先後修築了都墟、孤青、白鶴、酥醪四庵並且在位於東麓朱明洞南的都虛庵旁,用花崗石砌成一座丹灶。丹灶頂高3.6米,底座呈四角形,邊長為2.5米;灶體呈八角形,邊長為0.8米。灶壇的每一面,按照方位分別雕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卦圖形和麒麟、仙鶴等異獸靈寓圖案,四角的石柱上還刻上雲龍。然後,葛洪開始採集煉丹所用的藥物。身帶 登山符,背懸驅魔鏡,口念咒語,進入深山,用禹步法(道土做法事時召役神靈的一種方術,洋見采回許多礦物和植物。把採集回來的草木植物拿到麻姑峰下的池水中清洗乾淨,供自己服食和配製成行醫用的藥丸,礦物則用宋煉丹。擇定了煉丹的黃道吉曰,他在灶邊懸掛上古劍、古鏡等法器,然後正式升火煉丹。他先用丹砂煉出了一種銀白色的液體(汞),又將這種液體煉成赤紅色的結晶體。還用鐵塗曾青(硫酸銅)得到了一種“外變內不變’’如銅一樣的物質。還有一次,他用鹽和石膽,再調和雄黃粉、牛膽,放入丹灶之中,灶外用蚯蚓土調曲為泥封蓋,以文火燒煉了30天,煉出了一種被稱為“丹寶”的金黃色的混合物。總之,葛洪在羅浮山中嘗試過道教的各種各樣的煉丹方法,多次合煉金丹,可以說他在山中的修道歲月,主要就是燒煉金丹。外丹修煉成為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葛洪于61歲時死於山中,傳說他死後身體柔軟,顏色如生,抬屍入棺,輕如一件衣服,世人以為他已屍解成仙,故稱他為“葛仙”。其實,他的死系因長期服用自己煉的金丹,體內過量存積硫酸鐵等金屬而中毒死亡。
南朝名道土陶弘景是葛洪之後的又一個大煉丹家。為了獲得奇妙的金丹,也付出了極為艱辛的努力。據<南史)記載,從梁天監四年(西元505年)到梁普通六年(西元525年),在這長達20年之久的歲月裏,陶弘景進行了無數次的煉丹實驗。他一次又一次鄭重其事地在深山中挖灶安鼎,“陽燧”取火;一次又一次地沐浴齋戒,虔誠地祈禱神靈,保佑他煉出上好金丹。就這樣,他曰複一曰地苦候在毒煙籠罩、酷熱難當的丹房中,據<華陽陶隱居內傳)記載,天監四年、五年以及其後的幾年裏,陶弘景煉丹“鼎事累營,皆不諧(不成功)”。連續的“開鼎無成”,他苦心孤詣修道幾十年,夢寐以求的就是煉成金丹,白曰飛升。在年近70歲之時,他總結此前歷次煉丹的經驗教訓,再次“營鼎”,終獲成功,開鼎之時,只見“光氣照燭,動心煥目”,“金丹”靜靜地躺在鼎中。欣喜之下,當月口服用,當然也沒有忘記將此作為厚禮送給他的方外之交——梁朝君主梁武帝蕭衍宋享用一番。
在被稱為“人的覺醒”年代,文人土大夫們對人生苦短、浮生易逝的感受極為強烈,於是便欲千方百計地留住生命,使其鮮活美好而不衰。而道士們所苦心經營的外丹術,恰恰迎合了這種心理期待。這樣,煉丹不僅成為道士們曰常生活中的主要任務,而且由於貴族階層的加入,使外丹道士因此能夠得到物質上的支援,這又刺激了外丹術的發展。這是因為煉丹費資頗巨,而皈依道門、不事俗務的道士們是無力負擔的。事實上許多道士都是靠官宦階層提供物質和生活保障而從事煉丹實驗的,如葛洪就是依靠廣口、N刺史鄧岳的支持而堅持在羅浮山中煉丹的,陶弘景曾為蕭衍取代齊朝建立梁朝獻計獻策,是蕭梁王朝的“山中宰相”,自然不會缺少來自於朝廷的支持。
道土們煉取外丹和服食的方法,通常是師承秘授的,故在擇徒、授術方面嚴格保密。這樣的“單線聯繫”埂形成了外丹修煉術的傳承派系,派系之間在配方、煉取、服食的具體方法上有明顯的不同。葛洪將煉丹術分為神丹、金液、黃金3種,雖然互有不同,但服用之後都可以使人身體不朽,長生成仙,這是外丹派道士從事服食煉丹的最基本的信念。大體說來,根據煉丹時所用材料的不同,外丹道土可分為金砂派、鉛汞派和硫汞派三大派。金砂派資格最老,左慈、葛洪、陶弘景等人就是此派的代表。據葛洪自述,他習煉的外丹術是由左慈傳其祖父葛玄,再由葛玄傳鄭隱,又由鄭隱傳給他的。為此他曾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取得了鄭隱的信任。一起師承鄭隱的許多道徒,都沒有得到此術,只有葛洪得到了鄭隱的秘授。葛洪榮幸地讀到了鄭隱秘不示人的<九鼎丹經)、<金液丹經)等典籍,深信其理,視之為“仙道之極”。葛洪在自己的丹房生涯中總結出不少經驗,他認定丹砂燒煉之後能還原,此之謂“還丹”。經由不斷燒煉而又不斷還原的丹砂,其次數越多,“仙效”愈快。葛洪在<抱朴子內篇·金丹)中稱,一轉丹(僅還丹一次的)服後需3年才能成仙,二轉丹則需2年,三轉丹便降至1年,如果到了八轉丹,10曰就可飛升,而九轉丹服食一畢當即就可飛升。想來當初嫦娥偷偷服食的靈藥,大概就是這種九轉丹吧。,
至於鉛汞派,則主張煉丹必須用鉛汞,但也可適當配上銀、朱砂、雄黃、硫黃等。此派可以追溯至東漢魏伯陽,以其<周易參同契)為經典。該派道士將鉛汞視為至寶大藥,認為鉛汞“合天地之元紀,包曰月之精華,上冠於乾,下順於地,總七十二石,統天地之精光,修煉成丹,服之延駐”。(<大還心鏡))鉛汞派外丹道士還充分發揮他們的玄思妙想,在煉丹過程中將煉丹用的鼎器想像為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乾坤之合),鉛汞(藥)在鼎中即為居於乾坤之內,鼎蓋為天,鼎座為地,鼎唇作雌雄,乾坤相合化育,煉成大丹,此丹四象齊全,五行完滿,即合於陰陽五行妙道,服之豈能不產生奇效!
至於硫汞派,唐代方興。此派道士主張用硫黃與水銀合煉,方可獲得仙丹。在煉製過程中,他們也強調要契合陰陽之道,以為硫黃是太陽之精,水銀是太陰之精,一陰一陽臺為天地,恰如夫婦合精,乃可煉成靈丹。派系不同,方法各異,自然導致了各派系之間的爭論和互貶。但在互相攻訐的過程中,彼此借鑒、融合的情形也是存在的。
煉取外丹所用原料,除了上述三派格外強調的丹砂、鉛汞、硫汞外,還有許多,大多為天然產物,如雄黃、曾青、石膽、砒霜、白鹽、白礬、雲母等等”石藥”,以及牡礪、胡粉、菟(t6兔)絲、朱草等動植物原料。在唐代,外丹術最為興盛,所用原料更為廣泛,簡直稱得上是別出心裁,無奇不有,連童男女的便溺也派上了用場。唐代梅彪所撰<石藥爾雅),便收集了煉丹常用藥150種之多,這還是僅限於“石藥”的統計。由此可見外丹道土的嘗試覆蓋面很廣,可以說他們在曰常生活中幾乎將全部精力傾注於藥物的採集、選用,以及具體的煉製上,同時也將全部喜怒哀樂系於鼎中之物的成敗上,真可謂“為伊消得人憔悴”。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它的發明即與道土煉丹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火藥最主要的成分是作為氧化劑的硝石。道土們煉丹配藥時,常將硝石與三黃(硫黃、雄黃、雌黃)及其它一些原料合在一起燒煉,結果引起了劇烈燃燒或爆炸。煉丹道士在,晾魂甫定時必然會注意並思考這種現象,<周易參同契)對這種現象便作了記述,並提醒煉丹者予以注意,否則配方及操作不當,就會出現“飛龜舞蛇,愈見乖張’’的劇烈反應,嚴重者可危及煉丹道土的生命。所謂“火藥”之稱,便是唐代煉丹道土對這種會發火爆炸的藥物的稱呼,儘管他們是在“藥’’的系列裏為火藥安置了一席之位元,還沒有認識到火藥的其他價值,但早如果沒有煉丹道士的實驗,火藥的發明也許要推遲許久。煉丹道士的丹房本是羽化飛升、煉丹成仙的所在,但實際上卻成了原始的“化學實驗室”。在他們於震悚中i己下“火藥”名字的時候,他們實際上也積累了許多化學知識及實驗技術。其中有關於鉛、汞、礬、砷、金、銀、硫等化學物質的知識,對許多礦物的認識,古代煉丹道土走在前列。並煉成了‘‘合金’’物質,如“雄黃金”、“雌黃金”、“曾青金”、“硫黃金”、‘‘白錫金”、“朱砂金”等等。難怪著名的英國學者李約瑟在其名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會將中國古代煉丹術視為近代化學實驗的先驅。
道士們具體的煉丹過程,既神秘,又複雜,且還有很多禁忌。首先,要慎選煉丹場所,宜選名山幽僻之處,結伴3人左右。入山前要齋戒沐浴,避與俗人往來,以免邪氣襲入,妨害煉丹。入山時又須擇黃道吉曰動身,並且要,佩帶進山符、驅鹿鏡。進至山中,先踏勘地形,選擇良址,然後築造丹房。築丹房很有講究,需要佩帶符 令,清心潔齋,先除去地上的雜草,且挖去地表3尺深的土,填以好土,並且鋪平夯實。然後是建屋、築壇、安(爐)灶、置鼎、配料以至升火煉藥。每一個步驟都必須慎之又慎,不容馬虎。譬如建丹室。必須嚴格按照規定的長3丈、寬1.6丈宋建造,牆壁內外用泥抹平,務求堅實而嚴密。門和窗戶的位置在正東正南,窗戶寬4尺,必須非常嚴密。門戶要密閉,關嚴後不漏光線。壇,又稱丹台,是用宋安放丹爐、藥灶的,其營造也極有法度,必須築于丹房的正中央,壘土而成,高8寸,寬24寸,亦有分為3層的,每層高低和寬廣尺寸各不相同。爐是容納鼎的設施,灶是容納釜的設施,一般僅用其一,安放時先要在壇上埋符篆,而其大小尺寸以及置放的方位、安放的時間等也必須與天地曰月星辰、五行八卦一致。鼎有內盛水、盛火兩種,從材質來講則有金鼎、銀鼎、銅鼎、厶未濟爐既濟爐》鐵鼎等等,安法不同,名稱也不同,水鼎在上、火鼎居下的安法叫“既濟爐”;水鼎在下,火鼎在上的叫“未濟爐”。“既濟”與“未濟”均系(周易)六十四卦中的卦名,上坎(水)下離(火)為“既濟”卦,上離下坎為“未濟卦”,這就是二爐名稱之由來。鼎是煉丹的反應容器和冷凝裝置,其中火鼎最重要,煉丹用的藥料即放於其中,鼎內燃火加熱;水鼎中盛的是水,週邊充以灰土之類。二鼎有管相通,水鼎另有一管貫通,以供給冷水和引出蒸汽。
(周易參同契)鼎器歌明鏡圖,即煉丹“火候”圖代,要做到適時、恰當地控制爐內溫度,頗為不易,故有“萬卷丹經,秘在火候”(<諸家神品丹法)卷二)之說。為了掌握好火候,煉丹道士要按時添減燃料,調節通風量,以及密切注意煉丹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變化,還要做一些記錄。在掌握火候時,臨到丹頭(指初煉出的用於點化的丹藥,又稱黃芽)已成的時候更須小心,稍有疏忽,便前功盡棄。北宋高道張伯端在《悟真篇》中有這樣的描述: ’
偃月爐中玉蕊生,朱砂鼎內水銀子;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除了火候之外,由於火法反應需要一個密閉的反應空間,因此煉丹道士還必須掌握一定的密封技術,道士們稱此為“固甘汞的昇華(錄自明·劉文泰編《本草品匯精要))。最常用的是“六一泥法”,即將戌鹽、鹵鹽、礬石、牡礪、赤石脂、滑石、胡粉7種藥料(“六一”為七,故稱‘‘六一泥法’’)研細和泥,塗於鼎器對接之處,既起密封作用,有時也參加化學反應。因為煉丹是在一種秘密狀態下晝夜不息的‘‘實驗”,所用時限一般都較長,如果是煉大丹,便需要一年的時間。長久地在丹室中忍受煙薰火燎,加之在技術上又絲毫馬虎不得,所以外丹修煉實際上也是對道土們的體能、智慧、意志的嚴峻考驗。
金丹一經煉成,即可開鼎。其時應虔誠地齋戒,念誦禱詞。取得靈丹, 還要先設大祭, 祭祀天地、曰月、山川之神,表示讓神們先行享用, 然後方可自己服用。據道經云,如果取丹不祭,妄自先用, 則必遭禍殃。服用丹藥, 具有較大的冒險性, 當然因為道士們有成仙成真的幻念支撐,所以即便是冒險, 他們也義無反顧, 勇於一試。僥倖者一般無事,甚至還從丹藥中得到一些補益, 比如滋潤皮膚、治療某些疾病等, 但必須嚴格控制服用量。如果大量服用,則大難臨頭,中毒而死。不過外丹道土一般不認為這是中毒,而有另外的說法,叫屍解成仙,非但不以為悲哀,反而將之視為夢寐以求的事。陶弘景由於長期服用金丹損害健康而亡, 但死前留詩一首
性靈昔既肇,緣業久相因。
即化非溟滅,在理淡悲欣。
冠劍空衣影,鑲轡及仙身。
去此昭軒侶,結彼瀛台賓。
儻能踵留轍,為了道玄津。
弘景成勸神仙,但是至少他是帶著服食而成仙這一幻覺離開人世的。其實,對於任何一個修煉一生因服食金丹中毒而亡的外丹道士,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宋、元、明、清幾代,都不乏煉外丹的道士, 有的是內、外丹兼煉。
內丹的修煉編輯本段回目錄
“內丹”作為道士們的一種修煉方術,系相對於“外丹”而言。作為道士們的主要修煉功法之一,內丹修煉術不同於外丹修煉術之處主要在於其不以金石鉛汞等藥物在爐鼎中冶煉成金丹來服食,而是以自己的身體為爐鼎, 修煉精氣神,通過一系列特殊的修煉功法,在自己的體內煉成“金丹”,獲得金剛不壞之身,壽蔽天地,不死成仙。
內丹術是繼承、綜合了古代的服氣、胎息、守一、存思等氣功功法,也繼承古代精、氣、神學說和經絡學說,並以《周易》陰陽、圖卦說為理論框架,而形成一種獨特的修煉功法,是宋元以後道士們的主要修煉方術。關於內丹術的起源,說法不同。有人認為東漢末已有之,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就是講內丹的,其所說的清虛內守、強骨益氣、會精養神、筋骨致堅等等,均屬內丹功法;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已有之,如(黃庭內景經)中的“琴心三疊僻 胎仙”講的就是內丹,甚至東晉時許遜<靈劍子·服氣訣)中還有了“服氣調咽用內丹”的說法;又有人認為隋朝的名道士蘇元朗的<旨道篇)就是專講內丹的著作。
唐末五代時期,研討內丹在道土們中間已普遍成風,產生了如<靈寶畢法)、<鐘呂傳道集)、<入藥鏡)等內丹著作,內丹修煉術的理論和方法更加豐富和系統化了。宋代以來,內丹術分為南北二宗。南宗以名道士張伯端所傳功法為相,主要流行千南方。張伯端的<悟真篇)等為該派功法的經典著作,其特點是主張先命後性。北宗以全真道教主王重陽為相,(重陽全真集)等道書為該派的經典著作,其特點是主張性命雙修,以修性為先。此後,又有元代道土李道純創立的中派,明代道土陸西星創立的東派,清代道土李涵虛創立的西派。
一般說來,道士們進行內丹修煉的過程分為築基準備、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和煉神還虛這樣四個階段。築基準備是內丹修煉的前提,要求道士或道姑以基本功調理好自身的一切,達到精全、氣全、神全。比如要無病、填虧、補虛,男性戒絕房事,女性回絕月事。並且還要改變呼吸方式,因為呼吸時㈠順行成人,逆行成仙”。其要點是吸時收腹,呼時鼓腹,且要細長均勻深厚。
煉氣化神是內丹修煉的“中關”,目的是將精、氣、神三者煉至更高層次的“統一”狀態,使它們凝結成‘‘聖胎,,(亦即‘‘內丹”),其時,“聖胎”留在體內循行,便使修煉者得以長壽還童了。引下,運輸丹藥(精、氣、神)在體內迴圈,先由背部通三關(即尾閭、夾脊、玉枕三個部位),然後沿前面三丹田下降。三丹田指上丹田(腦部泥丸宮,在兩眉間)、中丹田(胸部黃庭宮,在心窩處)和下丹田(腹部臍下一寸三分處)。通三關謂為“進火”,降三田謂為“退符”,如此周行於人體這一小小天地之中,有如天地相合、時運周轉而又天人感應,便可皈依自然之神、虛化成仙。這種被稱為“周天功法”或“還丹”的內丹術,為後世氣功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啟示。
在道教史上,先後出現了許多修煉內丹術的著名道土,為內丹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隋末唐初著名的道士蘇元朗還在<龍虎金液還丹湧元論)中,明確地將神丹U刁於心煉,說:“天地久大,聖人象之。精華在乎曰月,進退運乎水火,是故性命雙修,內外一道,龍虎寶鼎目口身心也。身為爐鼎,心為神寶,津為華池,惟用天鉛。……有物之時,無為為本,自形中之神入神中之性,此謂歸根複命,猶金歸性初而稱還丹也。”可見,蘇元朗的確是有將外丹理論轉化為內丹理論的企圖,並且進行了切實的實踐。道教中人說他修煉內丹9年而道成,沖舉而去 。
唐代的道士,有許多是內、外丹兼修的,如孫思邈就是其中之一。孫思邈曾在五臺山中隱居修’道。五臺山又稱“藥王山”,在今陝西耀縣城東。山中翠柏蔥郁,流水潺潺,鳥語花香,整個山勢高而不險,卑而不夷,山頂有五小峰對峙相聚,頂平如台,故稱“五臺山”。在山中,孫思邈一邊煉外丹服食,同時又修煉內丹。每天,他雞鳴時分就起床,先在室內自我按摩,活動肢體,然後在戶外漫步,排出體內廢氣,飲霞餐露,呼吸新鮮空氣。戶外活動的時間,根據氣溫和季節的不同而不同,遠者二三裏,近者僅數百步而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稱此為“小勞”。戶外活動之後,孫思邈便回到屋中,面向南,雙手放在膝上,徐徐按捺肢節,口吐濁氣,鼻引清氣。然後,定心禪坐,閉目養神,讓元氣由丹田自達湧泉穴,使“身體振動,兩腳捲曲,床坐有聲啦啦然”。每天他都堅持這麼練一二次,他認為“神仙之道難致,養性之術易崇”(<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只要去掉名利聲色、喜怒哀樂的惑擾,善於養生,堅持修煉,延年益壽、或長命百歲完全是可能的。孫思邈之所以能堅持不懈,在於他相信煉內丹可使人“身體悅澤,面色光輝,鬢毛潤澤,耳目精明,令人美食,氣力強健,目病皆去”。(<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孫思邈還注意將修煉內丹與運動和飯食相結合。在曰常生活中,他堅持不吃生食、陳食,飯後漱口,並對最常見的水果、谷米、菜蔬等150多種食物的性質和食療作用進行過詳細的研究。平時,他堅持練功後散步,吃飯後“行步躊躇”。孫思邈修煉內丹的目的比較現實,即注重健身去病,延年益壽,而不過分迷戀于屍解成仙。這與他將煉製外丹與“救疾濟危”結合起來,重點在運用煉丹術宋煉製藥劑是一致的。孫思邈死于唐高宗永淳元年(西元682年),終年101歲,如此高夀,正得益於他舶內丹修煉和其他養生術。
唐末五代時的鐘離權、呂洞賓、施肩吾、彭曉、陳摶等高道,以自己親煉親傳的努力,將內丹道派推向了道教的前沿地帶,較業已衰退的外丹道派更為世人注意。呂洞賓本是唐末道土,名岩,道號純陽子,後來道教內部和民間將他神仙化,為他編織了許多仙話,列為“八仙”之一。據有關史料記載,現實生活中的呂洞賓也是一個修煉內丹的高手,他年過百歲之時,身體仍相當健壯,步履如飛,狀貌如嬰兒。他在隱居修道的曰常生活中,內外丹兼‘修而側重於內丹煉養,並曾作<內丹百字吟),介紹了自己如何煉氣養神固精,在身體內部通過存精保神運氣的功夫而煉成“聖胎”,而返老還童,其曰如: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同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返複,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內丹修煉理論,其特點是不假於外物,視人體為鼎爐,以精、氣、神為藥料,“煉形成氣,煉氣成神,煉神合道”。大概正因為呂洞賓是一位內外雙修的高道,且成就驚人,享年甚高,所以死後便被列為“八仙”之一,成為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
被稱為“睡仙”的北宋名道陳摶,亦是一位造詣精深的內丹修煉家。他的內丹修煉功夫體現在唾上,不過這種睡不是普通人的睡懶覺,而是一種高深的內丹術。陳摶可以不吃不喝不動地酣睡一個多月,他曾寫過一首《睡歌》進呈宋太宗:“臣愛睡、臣愛睡,不臥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覆地。南北任眠、東西隨睡。轟雷掣電泰山摧,萬丈海水空裏墜,驪龍叫喊鬼神驚,臣當憑時正鼾睡。閑想張良,悶思 范蠡,說甚曹操。休言劉備,兩三君子,只爭此小閒氣。怎如臣,問清風嶺頭,白雲堆裏,展放眉頭,解開肚皮,一覺睡去,管甚玉兔東升,紅輪西墜。’’活脫脫地刻畫出了一個“昏昏黑黑睡中天,無暑無寒也無年’’的瀟灑超脫的‘‘睡仙”形象。陳摶的這種“睡功”奧妙何在呢?說穿了就是‘‘胎息”功夫,其修煉秘訣禰為“胎息訣”,:《道藏)中對此有記載:有個叫金礪的雲遊者去華山拜訪陳摶,正值陳摶睡覺。有人告訴金礪陳摶一睡長則數月,短則月余,金礪只好怏怏而去。次年他再去華山,終於見到了陳摶,便請教睡功之奧妙。陳摶介紹說睡有世俗之睡與真人之睡的區別,世俗之人,因饑餓而食,因倦困而臥,鼾聲四聞,心志被吃喝玩樂所遮蓋,神識為名利所吞沒,一夜數覺。而得道真人的睡,飲納玉液,運轉真氣,神水循環體內,然後神出軀體,出沒昆侖紫府,遍遊洞天福地,冉冉如祥風,飄飄如白雲,履虛如覆實,升上若就下。在唾中,不知歲月之遷移,不愁陵穀之改變,所以能睡的久長,睡的安穩。據<天仙道戒須知)介紹,陳摶的睡姿是:或左或右側臥,左側式則是彎曲左胳膊,以手心墊面,伸開大拇指和食指,將左耳貼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間,腰背伸直,左腿彎曲,須接觸到小腹,右腿伸直放在左腳旁側,右手心貼在肚臍之上。右側式如左側式,只是反左為右罷了。陳摶還作過兩首描寫“世俗之睡”和“至人之睡”的詩: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
舉世以為息,魂離形不動。
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欲動。
堪笑塵地中,不知身是夢。
至人本無夢,其夢乃遊仙。
真人亦無睡,睡則浮雲煙。
爐裏長存藥,壺中別有天。
欲知睡夢裏,人間第一玄。
古代樓觀派道土愛服用終南山所產的胡麻、黃精、天門冬、茯苓、五味子、松脂、黃芪等草木藥物。這些天然之物多具有滋補、鎮靜等功效,樓觀道土因地制宜而採取的將修煉與曰常飲食結合起來的一種修煉方式。也有的與內丹有密切關係,如守一、行氣、導引等,內丹術就是吸取這些方術之後才形成的。但是內丹術在吸收借鑒、總結提高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統而獨特的思路與方式, 因此終究又不同於守一、行氣諸法。所謂“守一”。就是守持身中魂神或精、氣、神的內修之法, 目的在於使精、氣、神不向外散逸而長駐體內。早期道教如太平道,便提倡守一,以為守一時可以並行存思之術,即存思身內之神,以求寧靜神安,長生久視。這在形式上與內丹術有“內養”上的共同點,但畢竟有所不同, 即使在內丹術廣泛流行之後,操此術的道土亦不乏其人。
所謂“行氣”,又叫服氣、食氣或煉氣,是一種以呼吸吐納為修煉方式的內養方法,種類繁多,據卷下<御女損益篇)‘中,對房中術進行了總結。他在<真誥)中也生動地展示了上清派的“房中觀”,即追求那種將享受與長生相統一的房中術。其要點在於還精補腦,恰當節制。唐代高道、名醫孫思邈也非常重視房中術,作過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許多極有價值的見解。他在《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七<養性·房中補益第八)中講道: “凡欲絕泄者, 當閉口張目,閉氣握固, 兩手左右上下,縮鼻取氣, ……並琢齒千遍, 則精上補腦, 使人長生。”他認為房中術應以“閉固為謹”, 同時還應兼服藥餌,只要堅持不懈,便可氣力百倍,智慧曰新。道教房中術對女性也相應給予了指導, 即“留胎止精可長生”。《黃庭經》所謂“留胎”,即不生育。道教房中術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從漢代到唐代是房中術比較流行的時期,歷代留傳下來的房中術著作洋洋可觀矣。概而言之, 道教房中術之目的在於“務求節欲,以廣養生”, 而不是“務於淫佚, 苟求快意”、“淫女色以縱情”。認為人不可以陰陽不交,否則致疾病,但如果縱情恣欲,不加節制, 必將喪命,這是這種修煉術的基本理論出發點。無疑,這種認識很有科學性,即使在今天來看, 也多有借鑒之處。不過, 在歷史上,房中術也常常被一些人歪曲利用, 成為一些低級道士和上層社會尋歡作樂的手段和口實,對道門和社會都產生了不良的影口向。在南宋以後出現的道教清修派, 如全真道龍門派, 就摒棄了房中術。
在道士的修煉生活中, 還要做兩件也不太容易做到的事,即記功過和守庚申。道教在發展的過程中,將儒家的倫理道德和道教的長生成仙理想結合起來,認為欲成仙真,必須積德行善,因此出現了以天人感應、因果報應為思想基礎,以儒家道德原則和道德規範為具體衡量標準的勸善書,如流傳極廣的<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zhi質)文)等。這些勸善書為道土曰常生活中的道德倫理修養規定了種種善惡標準, 如<太上感應篇)便列出了26種善,170種惡,並認為如行1300善者成天仙, 行300善者成地仙。但是,如何來具體計算, 則沒有明確規定,即僅有“定性”而沒有“定量”。因此, 為了能更加精確地衡量道士在曰常生活中的善惡表現,在<太上感應篇)、<陰騭文)等的基礎上便出現了<功過格)這種具體計算道土善行(功格)和惡行(過格)的形式,著名者有(太微仙君功過格)、 <警世功過格)、<十戒功過格)等。
守庚申也是道土修煉生活中不可輕忽的一件事。道士們認為人的體內有三屍蟲, 即上屍彭倨, 在人頭中; 中屍彭質,在人腹中;下屍彭矯,在人足中。此三屍蟲專門引誘人犯戒,上屍誘人滋生色欲,中屍誘人滋生愛欲, 下屍誘人滋生貪欲, 且喜歡打小報告, 專門于庚申之夜離開人體赴天庭或地府言人過咎,削人生籍,正所謂“塞人三關之口, 斷人三命之根,遏人學仙之路,抑人飛騰之魂”。 ((雲笈七簽)卷八十一)但是, 如果道士在庚申曰通宵靜坐不眠,此三屍蟲便不能離開人體,也就無法上天入地去說長道短,傷害這位道士了,道士們稱之為“殺滅三屍”。道書中對守庚申即斬滅三屍有具體的方法上的規定,一般認為應先滅下屍,繼之滅中屍,最後滅上屍, 而每年六月、八月的庚申曰則最為行此法的“黃金時間”。道士在守庚申的過程中,靜坐不眠並非惟一的形式,尚需伴以口口齒、密咒、服藥、服氣、思念道誡等。可見,所謂“守庚申”,是與服食、煉氣等其他修煉方術結合進行的一種修煉方式。其實質是通過這種形式,尤其是虛構出人體中的“三屍”,來增強道土們的道德觀念,以便進一步強化他們的修道意識。在打坐靜思的同時,輔之以一定的服食、煉氣,可使清氣入,濁氣除,以便道士們堅持“守”下去, 否則抗不住疲倦而睡過去了,豈不半途而廢。
至子一些道書中所列出的去“三屍”服食方, 如似真人下三屍法)中, 以蜀狗脊、幹棗、蕪荑(“提)為配方,往往是一種內服殺蟲藥方,說明一些道士將“三屍”與人體內的寄生蟲混為一談了。但殺滅體內寄生蟲, 自然有益健康, 而這與道土的修煉目的是一致的。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都容易忽視道士在動功方面的修煉。道土固然以求清靜無為、得道成仙為目的,但也並非全然與動功無緣。在道士性命雙修的追求中,練形的過程就必須適當結合動功。特別是雲遊在外的道土,必須有一定的自衛能力,這也促使一些道徒專門練一門動功,以便關鍵之時派上用場。事實上,內功與動功並非完全分家, 內功往往是動功的根基, 動功高超者,內功無不造詣精深,歷代道土中不乏這樣的內功、動功兼修的高手。呂洞賓的內丹修煉功夫在道教史上赫赫有名,且據(宋史·陳摶傳), 他又善劍術,行走如飛。另據<歷代真仙體道通鑒)所記,呂洞賓對寶劍是情有獨鐘的了。而流傳的大量關於呂洞賓的故事,許多是講述呂洞賓身懷絕技, 浪跡江湖,除惡扶善,仗劍行俠的業績。被視為隱仙的張三豐,能文能武, 不但精通內丹法, 而且通過觀察鳥蛇之鬥以及吸取少林拳術,創立了享譽天下的內家拳。這種拳路屈伸俯仰,變化自如, 以靜制動,貴柔尚意, 融內丹煉養的內功於外在搏擊的拳腳中,形成為一種內功與武術相結合的上乘鍛煉方法。這種功法對道士們來說,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故練習者蜂起。將練功與練武結合起來,統一在修道的原則之下, 這種情形在道士中相當普遍。
試圖通過種種修煉方式而達到生命永駐的境界,這是道士們在宗教信仰支配下的神聖選擇,也是他們生活的主要目的。他們的曰常生活都是圍繞實現這一最高理想而展開、進行的。在此過程中,中國古代道士亦展開了對生命的大敵即死亡的持久的反抗。在執著不息、幻想聯翩的生命追求中,雖然他們一次次地失敗了,但就在他們對生命奧秘的探索中,卻積累了許多有價值的經驗¥口教訓,在有意無意之中踏入了科學的疆域。
古代社會巫醫不分,巫師又兼醫師的角色,他們除以種種巫術為人消災除病外,同時也以藥物為人治病,比如《山海經·海內西經》中即有巫彭、巫咸等巫師“皆操不死之藥”的說法。到了秦漢時期,在眾多神仙方土中更不乏掌握一定醫藥知識之人,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據說很可能即為秦漢以來的神仙方土整理彙編而成。道士們在這方面的成就比之于古代巫師和神仙方土,堪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們通過自己的修煉實踐或直接的行醫實踐,在病理學、藥理學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其中醫術高明者也不在少數。如葛洪既為一代高道,又是著名的道教醫藥學家,由其撰寫的<金匱藥方)、(肘後備急方)等醫藥著作,在疾病防治、藥物性能鑒別、養生保健等方面,可稱得上是中醫史上的經典之作,而對於某些疾病和傳染病如天花、結核病、恙蟲病、急性黃疸肝炎的記錄和認識,以及對免疫方法的認識和以免疫法治病等,則在中外醫學史上均有先9區首創之功。此外,在<抱樸子內篇·仙藥》中,葛洪對於藥用菌科生物和植物的藥性功能及用法的記敘,亦貢獻甚巨。南朝高道陶弘景對中醫的貢獻則突出地體現在藥物學方面。他一生撰寫了大量醫學著作③,其中的《本草集注)在系統整理、全面總結前人藥學經驗,以及創立新的藥物分類法等方面,功蓋後世。唐代的(開寶本草)、宋代的<證類本草)、明代的<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法方面均受其影響。至於被奉為“藥王’’的唐代名道孫思薊,更是一位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的“神醫”,他修道煉丹,又兼行醫看病,在中醫方劑學、本草學、各科疾病防治以及整理<傷寒論)等方面均成就斐然,至於<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書,堪稱中醫史上的宏構巨著。孫思邈的醫學成就,是道門的一大驕傲。除上5菹三人外,道土中精於醫術者還大有人在,這裏難以一一介紹。總之,從道教的性質以及道土修煉的目的兩方面來看,道土們的修煉方式除了其終極目的之外,亦有與醫學科學相通的一面,這是有其內在的必然性的。儘管在道士修煉方式基礎上形成的道教醫學因受神仙觀念等的影響而摻雜有許多非科學的糟粕,但其在中醫史乃至世界醫學史上的地位均值得大書特書。
道土修煉方式與科學的諸多聯繫,豐富了道士生活的內容。他們在修煉過程中偶然所取得的一些科學成就,不管是出於有意或無意,終歸是他們的生活收穫。所以,在我們瞭解和認識古代道士生活的同時,且不可疏忽了道士生活中的科學發現與創造這一點。
資料來源--中國宗教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