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溪老街之福仁宮,供奉之主神為開漳聖王,在清朝乾隆年間,大溪居民必須渡溪至埔頂仁和宮參拜開漳聖王,並參與祭典輪值,每遇大漢溪溪水暴漲,非常不便,在乾隆末年,奉請開漳聖王香火回大溪膜拜,自此與埔頂仁和宮分離,不再參與埔頂仁和宮之祭典。在清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組織"福仁季",集資購地,供奉開漳聖王為主神,奉祀三官大帝,建成福仁宮,並將仁和宮鎮殿二王公(即現廟中所供奉之主神)恭請至福仁宮鎮殿;配祀定公古佛、玄壇元帥。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擴建廟宇,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但石碑記載為1893年),增建後殿,專祀天上聖母,池頭及註生娘娘。現廟貎係於民國70年改建完成。
每逢假日,大溪老街人潮如織,雖寒流來襲,仍擋不住民眾逛老街之心,到老街走走之時,別忘至福仁宮逛逛,雖外貎現代化,但廟內有很多歷史文物,可讓你鑑古觀今。
明治四十四年(清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嚴禁破壞龍胍碑記,其義在禁止濫墾濫伐,破壞水土。
明治三十二年(清光緒廿五年、西元1899)石碑,碑文記載,於清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冬,舉行建醮活動,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重修仁宮庙宇,添建聖母祠,故後殿聖母及注生、池頭娘娘之聖像應是當年所造,已有116年歷史。
清同治二年(西元1863年)公議嚴禁石碑,大意為移風昜俗,有三點,一、庒中有私設賭場,將屋拆毀,甚至有子弟被局賭賒賬,追討難容,將家物契券盜出典當,查何人承接立即追還,一體鳴眾公罰,或稟官究治,決不姑寬二、庒中有窩藏匪類,查知,將屋拆毀,將人革出外庒或稟官究治三、流丐結党宿污庙宇,香丁阻止,胆敢將石擊破庙宇,庒中演戲嚴禁。除疾、毀外,乞丐不許潛入境內,渡夫亦不許撐過。如違,將渡夫革換,決不容情。
福仁宮供奉之魁星爺
福仁宮供奉之玄壇元帥即武財神趙光明
福仁宮供奉之定公古佛
福仁宮後殿所供奉的天上聖母,依宮內石碑記載係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重修福仁宮添建聖母祠,故聖母神像迄今已有116年之歷史,其與註生、池頭娘娘三尊神像均為泥塑。
泥塑之注生娘娘,為清代女性之造型,全省少見。
泥塑池頭娘娘,即孟婆娘娘,全省供奉池頭娘娘的廟宇,幾乎少之又少,依中國人傳統觀念,未註生先註死,故孟婆娘娘供奉在龍邊,注生娘娘在虎邊。
鎮殿開漳聖王即是在清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年),由埔頂仁和和宮恭請來宮鎮殿之本尊。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0-29 16:32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