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8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21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齋的本義是潔淨、齋戒,《說文解字》釋「齋」說:「齋,戒潔也。」先秦時期,祭祀乃國家大事。古人在祭祀前,必須清潔身心,戒慎行為,絜誠以祭祀,方能取悅於鬼神,這到祭祀目的,故《禮記‧典禮上》說:「齋戒以告鬼神。」《禮記‧祭統》明確說齋是齊整身心,防其邪物,絕其嗜欲,耳不聽樂,心不苟慮,手足不亂動。孔子就曾諄諄告誡弟子:齋、戰、疾三件事,應慎之又慎。
齋是清潔以向神鬼示敬之意。齋的形式有沐浴、不飲酒、不吃葷、不近女色、不聞舞樂、不弔喪問疾等。但這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齋戒,屬「祭祀之齋」,莊子在「祭祀之齋」外,提出「心齋」之說,認為真正的齋,應經內心修煉,才能臻於妙道。莊子的「心齋」之說,遂為道教所沿用。《雲笈七籤‧齋戒敘》首先就引用了莊子的「心齋」之說,接著談道教的齋法說:
諸經齋法,略有三種:一者設供齋,以積德解愆;二者節食齋,可以和神保壽,斯謂祭祀之齋,中士所行也;三者心齋,謂疏瀹其心,除嗜欲也;澡雪精神,去穢累也;掊擊其智,絕思慮也。夫無思無慮則專道,無嗜無欲則樂道,無穢無累則合道,既心無二想,故曰一志焉,蓋上士所行也。
可見心齋就是要清心寡欲,超凡脫俗,這種內心的齋戒,確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道教早期的經典,言及修齋之事,多指舉行祭祀儀式前的齋戒,認為學道修真不持齋,猶如夜行不持火燭,茫茫不得路徑,焉能與神靈感應交通?《太上虛皇天尊四十九章經》說:
齋戒者,道之根本,法之津梁。子欲學道,清齋奉戒,念念正真,邪妄自泯。
至劉宋時期,齋已不僅限於祭祀之前的絜誠修持。劉宋太極太虛真人撰《洞玄靈寶道學科儀‧必齋品》說道士女冠誦經、書符、合藥、作金丹、精思、詣師請問、禮拜、受經、救濟消災、致真等,都必須齋戒。北宋李綱說儒道釋三家都有齋,但齋的目的不一樣,道教之齋,是「以養神氣而致其清」。
文出:道教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