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后宮俗稱台南媽祖廟,建於清康熙23年(1684),原為明寧靖王府邸,是鄭成功之子鄭經為了表示對寧靖王朱術桂禮遇而建。後來,清將施琅率軍攻台,明鄭投降,寧靖王聞訊決意自縊殉國,他的五位妃子率先懸樑殉主(五妃廟)。清將施琅攻佔台灣後,即進駐寧靖王府,將其大致變動 、更改、拆除。後來因施琅將平定之功勞歸於媽祖,於是(原寧靖王府)內供奉媽祖且改為天后宮,故以原規模擴建為巍峨宏大的媽祖廟,並始封天后之名。大天后宮,歷經了數次整建,在民國74年以其歷史與文化地位被列為第一級古蹟迄今。大天后宮在台灣將近400座媽祖廟中,具有宛如貴族般的尊貴地位,是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也是唯一列入官方春秋祭典的媽祖廟。
台灣媽祖繞境的科儀起源於台南,信仰中心係台灣祀典台南大天后宮,由於台灣府城是清代最早開放的港口,也是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的重鎮,主持大天后宮廟務的三郊集團,以航運貿易主控經濟活動,串連台灣島內各港埠,並藉媽祖信仰的分香,維繫各地郊商社團的情誼,以致大天后宮的香火隨著經濟圈的發展而建構出廣大的媽祖信仰圈。因此,每逢媽祖聖誕,各地分香的廟宇及社團就到台南大天后宮來進香,形成媽祖繞境的活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北港媽祖到台南繞境的活動,據考證起源於嘉慶年間,至道光年間已成台灣最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依據臺灣兵備道徐宗幹記載:「壬子(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 三月二十三日 為天后神誕,前期,臺人循舊俗,迎嘉邑北港廟中神像至郡城廟供奉,並巡歷城廓內外而回。焚香迎送者,日千萬計。」依舊俗,北港媽祖每年 三月十四日 必起駕至府城,沿途經朴子、鹽水、新營、下營、善化、永康等地媽祖廟,至三月十七、十八日由台南各廟出轎陪同巡行府城各境,十九日再循原路回北港廟,共歷八天七夜,護送者蜂擁,達數十萬人,這是清代至日治初期台灣最大的媽祖繞境科儀。惜大正四年(一九一五)因故中斷,台南各廟乃集資雕刻「鎮南媽」神像,並舉辦迎媽祖活動,此時媽祖繞境改由大天后宮主辦,並展現出新的風貌,盛極一時,此時由各商團製作五光十色藝閣、旗幟、陣頭,炫煌於道,俗諺有云「台南迎媽祖,無旗不有」,其規模之盛,聞名全台,各地從而效之。自民國九十三年開始,台南市政府為提昇寺廟活動優質化,暨帶動府城文化觀光事業,開始以嘉年華會的方式辦理「媽祖迎壽華會」,並獲得廣大市民的認同,以及參與十五間廟宇的支持。並將各廟花車海安路集中展示,及現場邀請明華園戲劇團演出,讓媽祖迎壽華會增添許多文化氣息,果然掀起活動高潮吸引許多民眾參與。
【台南大天后宮沿革】
明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永曆十八年鄭經迎接明寧靖王朱術桂渡台,乃將承天府署之南的西定坊,興建寧靖王府邸,供朱氏居住,並即以之為明室的宗人府(即一元子別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軍由鄭成功舊屬施琅率兵攻台,鄭克塽降清,寧靖王朱術桂及其五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均自縊於寢宮而殉國。捨官邸為佛寺。施琅班師回朝,鑒於台灣先民深仰媽祖之靈異,為收復民心,乃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並以媽祖顯佑濟師奏請清廷誥封媽祖,八月,康熙淮奏,加封媽祖為「天后」,稱廟為「大天后宮」,清帝派禮部官員主持祭典,本宮自此成為「天后」開基祖廟,也是台灣最早官建媽姐廟。
《 本帖最後由 49太歲 於 2010-12-15 11:40 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