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4-14
- 最後登錄
- 2014-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116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3788
- 相冊
- 8
- 日誌
- 46
狀態︰
離線
|
山歌小調
客家山歌小調在傳統表演藝術與社會文化上,皆有其獨具的特殊性,傳統客家人因遷徙而多居住在靠山的地方,又以務農為主,無論是墾山或耕種,生活總是與自然為伍。山歌源自鄉野山園,是客家先民在從事耕種或閒暇時所隨興創作出來的音樂,處處可以見到對生活的描寫以及愛情的歌詠,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完全表現在客家山歌的創作上。在演唱時,講究嗓音的高亢、嘹亮,以表達原始奔放的情感,同時也強調聲腔之韻味,以配合語言的特質。
客家人的山歌,原本也許只是一種單調的歡呼或唉嘆,到後來為了配合採茶、挑擔、耕種等勞動工作而唱出曲調自娛,或者是與山嶺之間一起來勞動的夥伴相互鼓勵,相互問候的韻律性旋律,到更後來,有時又是為了呼朋引伴,或吸引異性而相互調侃、哼唱情歌,又或者是為了與對山的朋友高聲談話,而讓簡單的韻律性旋律逐漸演變成更完整的曲調歌聲,並慢慢形成所謂的山歌。
山歌以獨唱和對唱最常見。其中「獨唱」以抒發心情為主,「對唱」的演唱方式,則源於戶外生活,在廣闊的山林田野,或播種、插秧、除草、割稻時,看見附近田野也有人在工作,於是以高聲歌唱問候,對方聞聽後開始呼應答腔,用歌聲你來我往,從問名道姓開始,然後閒聊問候,「或互勸、或相罵、或調情」總之,能用對唱的方式達到對話的目的。
山歌小調中的「九腔十八調」原本是針對三腳採茶戲的唱腔而言。「九」與「十八」是用來形容腔調之多,並非剛好有九個「腔」或十八個「調」。「腔」即「聲腔」,是指由特定語言發展出來的歌樂系統,其發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配合戲曲演出。三腳採茶戲唱腔以「四縣腔」的「老山歌」為基礎,包括了兩大子系統,即「山歌腔系統」與「採茶腔系統」,加上其他小調融合。其中,「山歌腔系統」則包含了〈老腔山歌〉、〈上山採茶〉〈山歌子腔〉、〈東勢腔山歌〉、〈陳仕雲〉、〈送金釵〉、〈初一朝〉等曲腔;「採茶腔系統」有〈十二月採茶〉、〈送郎腔〉、〈糶酒〉〈老時採茶〉、〈新時採茶〉、〈勸郎賣茶〉等眾多曲腔。
「調」即「小調」,是指產生於城市而流行至全國各地的歌曲,通常是以官話演唱,但是因為流傳範圍廣,所以也常用方言演唱。原來小調的歌詞是固定的,它是由民間的職業藝人創作,流傳到中國各地。在民間的演唱者可以包含歌伎、江湖藝人、街頭藝人和各種市民階層,在市集廟會、街頭巷尾、酒館茶樓表演,從民歌的基礎上,吸收城市的藝術文化因素,與戲曲、曲藝產生交流之後的結果,從而在藝術性方面明顯得到提高和改進。經常為客家民間傳唱的小調,包括〈十二月古人〉、〈問卜〉、〈思戀歌〉、〈瓜子仁〉、〈桃花過渡〉、〈桃花開〉、〈鬧五更〉、〈剪剪花〉、〈梳粧台〉、〈八月十五〉、〈賞月光〉等等都是。
由於山歌小調表現所運用之歌詞,屬於民俗的口語歌唱文學,不論是不是識字的人,只要有興趣,有感受,都能隨時自編自唱。所以,大多聽來順口、易懂、易讀,好記。這也正是山歌小調這類民間口語歌唱文學的表現,能夠充分普遍深入客家人的心中,成為早年客家人日常休閒消遣自娛的一種基本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