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0-6
- 最後登錄
- 2015-7-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1901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11985
- 相冊
- 3
- 日誌
- 45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大肚王國,為16世紀中期臺灣原住民巴布拉族與巴布薩族、巴則海族和一部份洪雅族所成立的「跨族群準王國」。領域範圍主要在今天的台中縣,以及彰化縣和南投縣的一部分,依據蘇格蘭人大衛·萊特(David Wright)的記載,大肚王國最強盛的時候曾統治27座村落,只是後來有10座村落獨立
大肚王稱呼
大肚王,漢人稱為Quataong,翁佳音推測可能係閩南語Hoan-á-ong(番仔王)的轉訛。荷語稱其為Keizer van Middag,台灣原住民則稱之為Lelien,意為白晝之王或太陽王。大肚番王的首領一直以 Camachat 為名,而干仔轄(Camachat; 巴布拉語)也是大肚番王所轄村社共同使用的平埔部族語言名稱,在清朝的土地調查文書中也有干仔轄、干馬轄、干仔旱等由此音譯而來的稱呼。
荷蘭時期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起殖民台灣,到了1642年征服北台灣後,荷蘭人的目標轉為征服西部平原的原住民,以連通台灣南北的道路。荷蘭人從中國海盜得到情報,在中部馬芝遴地區(彰化縣福興鄉一帶與淡水鎮之間)有22個村社,其中大甲溪以南的18個村社是由一位叫柯大王(Quata Ong)的領袖所統轄。
1644年,荷蘭上尉Piter Boon率兵遠征北台灣未臣服的原住民,戰勝後南下打通陸路[4],因為遭遇拍瀑拉族的強烈反擊而未成功。翌年Piter Boon再度進攻,摧毀了13座反荷村落,Quata Ong只得接受范布鍊(Simon van Breen)牧師的協調。
1645年4月荷蘭人召開南部的地方會議,Quata Ong跟荷蘭東印度公司訂約,表示臣服,不過直到1662年荷蘭人離開臺灣為止,大肚王國都維持半獨立狀態。大肚王國不肯接受基督教,只讓歐洲人通過領土而不准他們定居,也無荷語的翻譯員。
明鄭時期
大肚王國雖對荷印公司友善,但從未歸順明鄭王朝。1661年鄭成功領兵渡海,擊敗荷印公司軍隊,取得臺灣統治權。由於實施「兵農合一」政策,派遣鄭軍分赴各地屯墾,侵害到原住民族的活動空間,導致明鄭王朝和大肚王國數次武裝衝突。
事實上,鄭氏對原住民的剝削程度,較荷蘭人更加嚴苛激烈,驅使奴役、虐待刻薄的情況時有所聞,鎮壓「番變」的手段也十分殘酷,使原住民大為反感,引起原住民的反抗。
其中1670年大肚王國轄下的沙轆社起兵抵抗,遭明鄭將領劉國軒強力鎮壓,屠殺至僅剩六人,幾乎滅族 ,史稱劉國軒屠村事件。
[編輯] 劉國軒屠村事件
事件中遭害之沙轆社原住民當時遭亂葬於現沙鹿鎮國立沙鹿高工週遭,二百餘年後於1950年代 , 沙鹿鎮仕紳李卿雲先生為創設私立沙鹿高工(現國立沙鹿高工)於整地時發現男女老少遺骨數百具,並發掘一枚「番王印」,可見當時這些原住民係早已受招撫卻仍然遭殺害。經受害原住民的後代(即現今沙鹿鎮部份潘姓人士)口述而悉知這段醜惡歷史後,李卿雲先生極為不齒這段台灣人屠戮原住民的行為,遂出資於沙鹿鎮中山路196巷附近設立百姓公廟。並將遭害之原住民遺骨集中祭祀,李卿雲先生於90年代臨終前再三交代其家族須出資張羅定期祭拜事誼,至今李氏後代仍遵囑定期祭拜。
清領時期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出任巡臺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臺海使槎錄》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昔有番長名大眉。」雖然寥寥數語,卻說明17世紀的臺灣中部確實有一個「超部落」的王國。
1731年(雍正九年),清廷官吏對原住民指派勞役過多,引起原住民群起反抗,發生大甲西社番亂(大甲西社抗清事件),翌年被鎮壓下來,各族人陸續逃離原居地,遷往埔里(南投縣北部)一帶,大肚王國亦終告瓦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