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一)港口部落(Makotaay)
港口部落屬海岸阿美族的一個部落,位置在花蓮縣豐濱鄉港口村,地理範圍位於花蓮秀姑巒溪河口北岸,可說是東海岸阿美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時至今日,港口部落尚保存著嚴謹的年齡階級制度與豐富的「海祭」、「年祭」等傳統祭儀樂舞。無論從文化、歷史或地理等之角度看,港口部落都是獨一無二的。從空中俯瞰,港口位在臺灣東部海岸的中心點,沿著秀姑巒溪逆流而上,可以穿過東海岸山脈,深入花東縱谷,與中央山脈連接。港口部落是阿美族向南、向西、向北分佈、移動的心臟。
根據記載,港口部落最早遷來的阿美族是Ci'poran氏族,係由綠島渡海到臺東登陸,最後抵達了大港口與港口的河海交會處,建立了芝舞蘭社(Ci'poran社),加上後來遷住的氏族,形成當時的大部落。但是在清朝時,清軍為了開通後山道路而與阿美族起衝突,導致族人四散,一年之後,部分人被清廷招撫回原社居住,用計殺害了部落男子,讓族人不敢再回芝舞蘭,轉而遷到了赤公山西南側的Makotaay溪附近建立新社,並命名Makotaay。
1924至1925年間,因為部落人口的增加,部分人開始向外移動,其中移到Makotaay的下方聚落者,稱為「蘭諾(Lano)」,即今日的大港口部落。
(二)港口部落年祭ilisin
阿美族社會以濃厚的母系社會親屬組織和男性年齡階級組織著稱。在傳統「從妻居」的制度支持下,女性在親屬組織中佔有重要地位,但部落性的活動大多由男子負責,男子參與部落性事務係透過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運作,這可從傳統阿美族部落「年祭」活動內涵獨到充分理解。
花蓮縣豐濱鄉阿美族港口部落的「年祭」仍保留一些古老的型態,在每年夏季七月中下旬農作收成後舉行。族人的傳統觀念未變,認為年祭是水稻收割之後必須舉行的祭儀活動,是向祖先神靈malataw感恩以及驅邪除疫的儀式。祭典活動由男子年齡階級組織舉辦,期間嚴格執行紀律,違者接受處分,階級制度於此時充分發揮,一律按照年齡的大小分配任務。
祭典的開始從第一天晚上十時起通宵直至次日早上十時止,稱為迎靈祭。老人階級mato'asay坐在內圈的位置上,可唱歌飲酒,並自由進出,外圍是青年階級和壯年階級的歌舞範圍,除非有特別的事情,終日不得離隊或早退,青年層的領導階級mama no kapah嚴格執行紀律,須臾不離的領導或指揮全體的歌舞。
第二、三、四天為宴靈祭,每天下午五時起至深夜十時止,每日歌舞的形式與迎靈祭相同,始終反覆不變,參加歌舞的全為部落男子,雖然舞步變化不大,但男子組的歌舞有其特色,並充滿力與美的震撼,其中包括了未婚男女相互認識的鵲橋會pakayat、選拔優秀青年的表揚paiwa、以一杯無限的敬意向族人長輩獻酒的palimo以及祭典歌舞最後一首,如海浪波濤的歌舞mirecok,由各年齡階級依序向族人長者致敬等的祭典內容。
最後一天則為女子組之歌舞,僅少數青年層的領導階級mam no kapah及malakacaway階級協助活動,歌舞形式與男子組相同,僅有一首女子組專屬的歌舞,稱為mipihay。其中,「酒」在即將晉升「青年層的領導階級」階級的「晉階(pacakat)」祭儀中的角色最為特殊。
港口部落的年齡階級mama no kapah為青年階級中負責領導、指揮的最高階級,又稱為「青年層的領導階級」。晉階(pacakat)的儀式是要讓晉升為mama no kapah的年輕人在整夜通宵歌舞後,當太陽升起時,通過一口氣將一大碗米酒喝完的考驗,這是祝福mama no kapah有足夠的能力去管理低階的年輕人,有能力去保護部落,強化年齡階級組織,使部落更團結。希望藉著打敗一大碗米酒的經驗,讓他們更勇於接受更大的挑戰。
(三)港口部落海祭misacepo'阿美族的「海祭」,北部阿美族稱為miladis、海岸阿美族稱為misacepo'、馬蘭阿美族則稱為mikesi'。以花蓮縣豐濱鄉港口部落關於「海祭」的論述文本為例:「傳說中,阿美族原居住於南洋某地,因為觸犯了造物神,受造物神懲戒以洪水毀滅之。只有一對兄妹在海神的保護下安然漂流到臺灣島,而能在此繁衍後代。兩位漂流過海的阿美族祖先們,為了感念海神的眷顧,便在每一年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祭祀」。另一方面,港口部落臨海而居,部落族人靠大海維生。海祭活動的目的,是祈願並祝福出海捕魚的部落居民能滿載漁獲,且平安的歸來,這不僅是展現阿美族靠山靠海的生活信仰文化,也是體驗生命共同體的共合、共生。並在揚帆出海前,所有的青年們請到聚會所來,族裡的長者,及有經驗者將會指導如何網魚,以及傳授在大海中捕魚的技術。海祭的參與者均為年齡階級組織中的各組成員,包含老、中、青,嚴禁女性族人接近或參與,並在海祭的前一天開始下海捕魚,除供作祭拜海神的祭品之外,亦分享族人共食。
(四)港口部落「年祭」樂舞
(1)祭前祭 Mitekas
祭司於自家舉行祭儀,向Makatao天神稟報部落將舉行ilisin並祈求族人來年的平順與農作物的豐收,獻上祭物,以感謝Malatao的恩澤。
(2)勇士歸來 nokay no miawaway
青年階級的第四級(miawaway)在燒山墾田的時代,職司山上農作物之巡邏,常駐時間往往長達數個月之久,在收成返回部落時,部落以盛大的儀式來迎接他們。當miawaway返回時,身上的配備有刀子、火把、打獵帽及背簍、行李等。平均年齡在25歲至29歲的miawaway正逢適婚年齡,因此,在迎接他們的同時,家裡有女兒的家長會使喚女兒到祭典會場迎接miawaway。有時往往會出現數名女孩爭著強奪同一名自己心儀男士行李的狀況。
(3)情人夜 pakayat
過去部落未婚的青年階級,皆夜宿聚會所。pakayat乃牽手之意,製造一個場域與時段,讓未婚青年在公開場合與心儀的女子,或透過青年階級中的前輩介紹,在pakayat時刻結緣共舞。
當然,其中有任意配對者,並不被青年或少女接受,媒人通常由29歲~33歲的ciromiaday來擔任。
(4)獻祭 Palimo
晚輩對家族的叔叔、伯伯、兄弟的一種禮敬表現,母系社會中,入贅的男性在本家需要人力協助時,可以回本家幫忙。為了感激faki(叔、伯、舅等),一年當中對家庭的協助,與對部落的辛勞付出,家族的晚輩會在palimo時,帶著自家釀的上等好酒,在祭場上恭敬的對faki敬酒,一杯酒代表著無限的感恩。
faki在接過酒杯的時候,重重的頓一下左腳,並把酒杯高高舉起,表情是喜悅又驕傲的,動作是炫耀的,巴不得別人都看見自己的晚輩在榮耀自己,在飲下這杯酒之前,高分貝的說著「palimoay matini ko ci wawaay」或「ci kakaay」之類的豪語。
(5)表揚 pa'iwa
從ciromiaday到mama no kapah當中選拔出優秀者數名,他們將擔任青年階級的重要職務。當家長得知自己的兒子將要被表揚時,家長主動為兒子準備生薑。因為按照慣例,接受表揚者除了被長輩嚴厲的訓示,甚至會被族人吐口水。父母親擔心自己的兒子在這種近乎苛責的鼓勵方式之下,情緒過度波動而暈厥,所以,偷偷準備生薑以備不時之需。
(6)晉階 pacakat
港口部落的年齡階級中mama no kapah為青年階級中負責領導、指揮的最高階級,又稱為青年之父。
pacakat的儀式是要讓晉升為mama no kapah之年輕人在整夜通宵歌舞後,當太陽升起時,要通過一口氣將一大碗米酒喝完的考驗,這是祝福mama no kapah要有足夠的能力去管理更多低階的年輕人,有能力去保護部落,強化年齡階級組織,使部落更團結。希望藉著打敗一大碗米酒的經驗更能勇於面對接受更大的挑戰。
(7)復歸 mirecok
港口部落的舞蹈牽手成圓的方式是單牽,即左右兩人單手相牽,這是普遍常用的牽手動作。mirecok表示「一個接一個」或「復歸」之意。在每一天的ilisin歌舞祭要結束時的最後一首歌,稱為mirecok。在長時間的歌舞之後,為了有提振族人歌舞的精神,舞蹈牽手方式則改為隔鄰雙牽的交叉方式,通常這類的舞蹈動作較為激烈,一方面要一個接一個的(各個年齡階級)向部落長老及族人感謝,一方面也要在快結束時,再把心態拉回到祭儀剛開始神聖的心情。
(8)送靈 mipihay
年祭的mipihay是婦女專屬的歌舞,這天只有婦女們可以跳,男子只能在旁觀看。mipihay意指送祖靈回天界,ilisin的迎靈工作由男性開始,再由婦女送靈祭結束。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