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3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經學研究的工作,主要就是注疏經書。所謂「注」,就是對經書文字的意義、意義等加以解釋,但有些注因為太簡要或年代久遠,因此後人為注再作解釋,稱作「疏」。除了注疏之外,其他如「解」、「考證」、「集解」、「正義」等等,名雖不同,但作法大多類似,都是對於經書的一字一句詳加研究,希望能了解它真正要表達的意思。
經書的內容難以理解充滿爭議,但卻又是包括解釋宇宙秩序、政治、道德規範、甚至日常生活等等一切的準則以及正當性來源,所以研究經書便成為漢代以來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加上漢武帝對於經學的獎勵推行,使通曉經書的人獲得禮遇,使投入經學研究的人更多。在東漢時因此有「遺子金滿盈,不如教子一經」的說法。《漢書‧藝文志》中,五經與儒家著作仍分列在兩個類別,六朝時,逐漸產生從七部圖書到四部的過渡,到了《隋書‧經籍志》,正式把當時的學術按「群經、史學、諸子、文集」區分為四種,即以經學為首,這種分類方式,一直到清代仍為人所接受。
但是以歷史觀點來看,經學的研究是透過不可更動的文本,來闡發可以更動的註釋,註釋活動等同於士人思想的發表與闡述,考慮到經典的神聖性,便可發現政治層面的經學活動是十分複雜的。歷代政府取得「法統」之後,均希望能取得經學研究者,也就是知識份子的認同與支持,即為「聖統」,聖統的取得象徵著一個政府除了在武力上取得統治權之外、同時也在社會文化、價值認同上取得合法性。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朝,以異族的地位,要突破「華夷」的春秋思想並不容易,他們以政治力積極運作,或殺戮(如文字獄)、或籠絡(如開科取士、獎勵學術)、或詮釋(如編纂《四庫全書》、《明史》、《大義覺迷錄》)、或禁焚,以取得聖統的承認。士人要施展政治抱負,一方面要取得法統上政治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尋求聖統上的立論依據,因此往往透過對神聖經典的詮釋活動,來影響執政者的施政思考,在「士人與國君互相影響」的前提下,經學成為重要的政治互動媒介。 |
|